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399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docx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

如何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王凡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与特色,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构建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的师生关系,针对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之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师生关系成功教育和谐营建

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是维系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的确,在学校众多因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功能,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

通过师生之间心理活动的交往,激发起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有利于化解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产生的矛盾,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典范,使学生受到熏陶。

下面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就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了初步探索。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前不久,我对湄潭县湄江第四小学和湄江中学(具有代表)的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学生面临的六大心理问题即:

学习过度焦虑、学业问题、厌学问题、学校恐怖症、注意力障碍、网络综合症,小学生、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分别为15.2%、20.4%。

但是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2%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28%的同学认为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

虽然此问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众多的学校少数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或家长对老师不满意,甚至扬言报复等(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师生之间没有和谐,甚者影响着正常的教学……,这让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应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因素。

师生关系同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为之服务。

在农业经济时代、前中期工业时代,大部分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有一种不平等的“为人师”的角色,教师高高至上,表情多为严肃,少微笑。

这样往往抑制了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就会使课堂死气沉沉,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到了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逐步现代化,科学化,“教师为中心”地位逐步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旧的师生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一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理想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这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象一根彩带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业需要。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还会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把教师作为心中的楷模。

相反,学生不喜教师,就会对相应的科目产生消极态度,影响其学习效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处于平等、信任、理解、互敬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拥有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营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

“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

近几年,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去年,我曾经对一间有一千多名学生的中学的师生“就师生关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5.4%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

“心中有话想要说的时候”,仅有4.5%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

而在教师的问卷中,却有91.7%的教师认为“所有的学生”很信任自己或朋友;有67.7%的教师不愿意与学生交朋友;同样在学生问卷中分析,83%的学生认为:

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64.2%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接触不多;49.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了解甚微,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51%的学生认为部分老师有挖苦讽刺行为。

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满意占35%,比较满意为32.6%。

不满意的占32.4%。

不满意的理由是:

“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成绩优秀的同学。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了解”。

由此,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如此问题,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步扩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师生关系不民主

(1)教学专制。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刻领会当今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放不下架子。

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不同时,教师显得不高兴,甚至压制、打击学生的看法。

当学生有了缺点或错误时,通常采取斥责、讽刺等方式进行“教育”。

曾经有个这样的案例,×××小学的一位教师为了“恨抓”该班学生的成绩做了规定:

凡是作业做错或回答有错的学生就罚吃大便,结果造成了教育悲剧,此教师也受到了上级的严肃处理。

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更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给学生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能会影响着他的一生。

(2)“自由”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教育的逐步改革,部分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理解不透彻,又加上一些教育案件相继发生,他们为了推卸责任放弃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对学生不管不问,实行“自由式”教学。

其一教育惩戒与学生体罚概念模糊,混为一谈。

如某中学一名女学生上课时没有按学校规定的着装而穿了超短裙和露脐装,任课教师要求她回家更换服装,该学生家长以剥夺学生上课权利为由被反应到教育局。

至使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不敢管,认为多管多错,少管少错,不管不错,以免社会、舆论、媒体造成的压力及各种压力搅合在一起,难以承担。

其二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责任心不强,行事以利为重,只关心“关系户”或家长有特权的学生,利用他们给自己的好处而优待,对其他学生漠不关心。

总之,专制型和自由型的教育模式,造成师生关系人格不平等,严重侵害了学生的教育权。

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得不到尊重,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生严重扭曲。

2、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以“学高”为由,认为自己一切都比学生优越。

学生对学习内容毫无选择,只能跟着教师跑,这样与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交往,更不愿向教师倾吐内心的秘密。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3、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当今学校教育教育忽视学生的天赋、特长、兴趣和意愿,无视学生的差

关系是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现代社会的特征。

三营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是艺术的事业。

”我们教师往往看到教育作为科学事业具有庄严神圣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作为艺术事业有其睿智机巧的一面。

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好的教育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总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象母亲对待孩子一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她们)接触、交谈对话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地教育。

二、加强情感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这说明爱是教育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中学生正是情感的“断奶”期,情感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冲动性,常常在短时内起伏很大,会因小的成功欣喜若狂,也会因区区挫折跌落深山。

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绝不能视而不见,埋怨批评,粗暴干预。

对于学生由情感变化引起的表现,教师要宽容,有足够的耐心,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其引导方法很多。

1、用日记、周记、作文为载体进行情感引导。

对于学生在文章中提出的有人际关系、心理压力等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采用评语、面谈等方式给与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评语尽量采取商量式的语气。

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就强加于人。

另外,对于学生的隐私要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2、以聊天为契机进行情感引导。

常言道: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接近,成为他们密切的朋友,多与他们聊天。

“一日为师,终身为友”,与学生交流尽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切忌“居高临下”般的责备。

在聊天前最好要有准备,确定谈话的目的,选好谈话的时间,地点,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使对话双方的心灵能准确的沟通。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抓住各种活动进行情感引导。

学校每年都会进行卫生评比、纪律评比、篮球比赛、演讲比赛,教师要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策划,力争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让学生的情感乐观向上。

三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只手五个指头,各有长短”。

这都说明了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总有意想不到的创新见解产生,这时我们应该予以鼓励。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都令人满意,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对学生求全要求,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学生,要正视他们发展上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长处,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兴趣和热情。

所谓闪光点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发言,可以是一次礼貌地称呼,也可以是一次体育比赛取得好的成绩等等。

事无大小,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看法,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坚信“金石可镂,朽木可雕”。

当然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必须是认真的,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并确信自己的闪光点是实在的。

在挖掘学生闪光点的同时,绝不能对缺点视而不见。

我们对待学生的缺点,要尽量保持低调,尽可能地单独谈话,中肯地指出问题和原因,寄予期待,教会学生如何改正和避免类似缺点。

我们要懂得“放大”学生的优点和“缩小”学生的缺点的度,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进步的快乐。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只要记住学生的缺点,忽略他们的优点,轻则批评重则辱骂,这不仅对学生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会产生抵触反抗情绪,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充满激励的谈话,和蔼可亲的表情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放松心情,会产生一种亲师情和向师力。

由此,学生的内心世界、本能表现就容易知晓,即使“差生”也会扭转乾坤。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从文字结构来看,“和”禾口,意为人人有口饭吃;“谐”,言皆,意为人人畅所欲言。

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和谐以“以人为本”,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参与管理。

因此,教师在教学育活动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把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培养和谐发展人”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课堂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彻底将“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根据不同课型和学生特点认知规律,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的课堂。

其次,课堂应该让学生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经历了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论”的一系列探讨,却忽略了有效的方法诵读。

其实诵读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不是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说法吗?

平常就因为轻诵读重条理分析讲解,使课文失去语文味,学生无法领悟到语文的乐趣,难以产生与作者心灵共鸣。

再次,课堂应该给学生感悟和思考的空间。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要变教为导,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

在多数课堂上,我们只是为了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并非培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赢得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否则,学生会变得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成为两脚的书柜。

“教然后知困”,通过对教学失败之处的反思,使之提醒以后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教育局面。

教师要建立全新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倡导“和谐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它赋予学生为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有个性、有精神、自主追求的主体,它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中介客体(即文本)基础上的参与合作的关系,从而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精神智慧的过程;它同时沟通了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扩展了教育的领域,可能使教育获得真正完整的内涵,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摘自《教育语录》(教师与学生关系篇)119页,198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摘自《中国人民教师》2009年版第04期第42页。

“亲其师,信其道”摘自<<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当仁不让于师”摘自《论语》2008年版第169页《论语·卫灵公》篇。

“师道尊严”摘自《徐州师范大学报》2005年第31卷第05期。

“教学相长”摘自《学记》十八.2008版第86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摘自《论语》2008年版第70页《论语·述而》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摘自《上海电力学院报》2007年11月版第119期。

“教然后知困”摘自《学记》十八.2008版第86页

“学而不思则罔”摘自《论语》2008年版第14页《论语·为政》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永郭、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2、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2002版

3、张贵新、饶从满、李广平:

《新时期师德修养》

4、张行涛、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

5、龚春燕:

《郎天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

6、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

7、张正君:

《当代教学流派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