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366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docx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

3篇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这些新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课程思政就是在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2020年6月8日,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動上同行,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

经过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①。

因此,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难点是方法。

  一、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一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育人目标和育人水平的一流,通过高水平课程的实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培养,是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在以提升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工作。

其中,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的核心和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显著,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构建和落实课程思政,一方面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育人体系。

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基本单元,承担培养目标中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知识的传授,落实育人目标。

另一方面需要从课程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知识体系为基本单元,通过挖掘(或梳理)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或称为育人元素),将以前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理念,更新为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为核心,以能力培养和系统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这两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承担的理论力学课程为例,在构建该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教学团队从学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培养目标中的育人目标②有机融入该课程中,构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的课程思政目标,其中,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方法,形成高尚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观的主要内涵。

这一课程思政目标在建立过程中,教学团队充分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作为教学主渠道的课堂和课程,实现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

根据这一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学团队重构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其次,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的学理性依托和实践性载体方面进行改革。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重构的理论力学课程内容,对科学观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具象化,使思政目标实现了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科学方法的核心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和“分析与综合”,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律建立的最一般方法;科学精神的重点是“坚持真理”和“热爱科学”;科学素养以“科学判断”和“科学应用”为主。

该课程的发展脉络是以牛顿定律为第一性原理,其理论主要诞生于1788年至1834年之间。

因此,在实现上述课程思政目标的课程设计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以深入理解和分析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和哈密顿原理建立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选取课程内容,带领学生依托知识的学习,将科学家在建立这些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用的科学方法作为学习和思考的重点。

通过对科学家推动知识体系建立过程中所必须具备能力的分析,引导学生凝练出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结合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大作业的特点是:

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建立模型、系统理论推导、提炼结论等环节,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大作业时间一般为4周,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

学术论文形式、学术报告形式、专题讨论形式)等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科学观。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

  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关键,是高校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和重点,是高校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在教师。

  首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

增强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专业思政要求为主线,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角度、历史发展角度和现实需求角度等方面深刻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的育人体系,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础和关键。

例如,在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构建过程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围绕我校物理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较高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认真学习和践行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按照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去提升,经过长期实践和系统思考,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作为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使其成为课程的纲领。

  其次,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依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课程体系。

以往的课程体系是以知识的传授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高度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育,同时,高度重视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學之外的其他环节,如课后练习,校园文化,实验实践等均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

  新的课程体系要求,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以能力培养和系统知识传授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改革课程体系,重点要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以前教学中占比重过大的数学推导和难度较大的习题,更换成对科学家在探究科学问题过程中所必需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设计拉格朗日力学的教学中,减少非完整力学体系的拉格朗日力学、瞬时力问题的拉格朗日理论研究、非惯性参考系中拉格朗日力学研究、非线性拉格朗日力学等教学内容,增加对称性与守恒定律思考(目标是带领学生感悟科学方法的魅力)、拉格朗日力学诞生的历史必然研究和从牛顿定律到拉格朗日力学建立研究(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科学方法在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典物理学中科学研究的方法综述等专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和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方法)。

同样,在对哈密顿力学和哈密顿原理的课程设计中,减少了连续媒质哈密顿力学研究、经典微扰理论的哈密顿力学以及相对论时空下哈密顿原理等难度较大的专题,增加了哈密顿力学与拉格朗日力学等价性研究(带领学生围绕坚持真理为主线开展科学精神的学习)、位形空间与相空间中物理规律探究(组织学生以热爱科学为重点展开研究和讨论)。

哈密顿原理建立过程中,将科学素养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以薛定谔应用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研究氢原子性质为例,深入分析科学判断与科学应用为核心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家的重要性。

这些专题有的放在课堂上,有的作为大作业供学生们选择。

  通过调整后的课程体系,降低了知识难度,但是以科学观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体系,对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形成起到了鲜明的引领作用。

  三、实现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

  落实课程思政,最终是要具体体现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因此,构建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点在学生。

在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业规划为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深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思路,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实施面向学生的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根据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到育人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现状和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最近几年来,每年坚持对本校物理学类专业毕业5年以上的本科生进行调研和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是目前在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已经在做博士后以及有固定工作职位的毕业生,向这些学生了解在目前进行科研和工作过程中,对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并将这些毕业学生的意见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调研中关于课程目标方面,无论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还是做博士后或已经有固定工作职位的学生均认为,与传授知识相比,依托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最重要的目标。

笔者所在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校友们的意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作为课程的目标,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目前各高校和教师高度关注也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坚持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科研文献,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开放问题的研究等,实现课堂和课程前后的有机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自己梳理和总结出课程的育人核心要素,真正做到课程目标的自然实现。

课程教学团队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考试考核育人的方法,例如在2019—2020年秋季学期的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时,设计了面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问题③,有学生详细评述了分析与综合作为牛顿力学的哲学观,对其理论形成的支撑作用,有学生写到,从众多自然运动的结果中寻找原因就是“分析”,通过众多原因总结出规律就是“综合”,这种方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分析学生们的回答,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在正确科学观形成过程中,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我们也非常期待追踪这些学生在本科毕业5年以后,理论力学课程对其的影响。

  课程思政使高校教师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但是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还任重道远。

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时刻注意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要求相统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探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新方法,将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的头等大事,将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要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把课程思政真正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

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培养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①2020年6月8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的报道。

  ②笔者所在学校的物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育人目标部分可以简单描述为:

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聚焦物理学研究前沿和国家急需,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较高道德品质……能够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应用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③理论力学试题:

分析力学的主要理论诞生于1834年,这个古老的理论一方面为复杂的力学问题提供了优美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为物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数学符号和思维方法,因此,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们科学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实践,在科学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牛顿力学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在这本巨著的开始,牛顿写道“本书的宗旨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探究自然力,再用这些力说明各种自然现象。

”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Wlczek,1951年出生,因在强相互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谈到牛顿科学方法时提到,牛顿力学的哲学观是分析与综合(《美丽之问》弗兰克维尔切克著,兰梅译,湖南科技出版社,第86页至92页)。

结合您在本学期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和在参加我校面向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的体会,

(1)请谈一谈对科学观形成的认识,或谈一谈对培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体会。

(2)请谈一谈理论力学课程如何在您形成科学观方面发挥作用。

(3)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请给任课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

2【摘要】室内设计专业作为历史悠久、技术性强的学科,本身就承载着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任。

因此,室内设计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阐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室内设计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国家教育部指出,应将品德教育贯穿至各类专业学科教育中,学科教育应与品德教育相辅相成,即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应以品德教育为前提,在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下试利用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构建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在室内设计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和实施方案。

  1课程思政设计

  1.1课程内容

  室内设计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具备审美眼光和家具搭配等能力,增强学生对尺度、量度的认知和学习,意在培养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设计师。

  1.2德育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设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中华民族传统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专注创作和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忠于职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专业知识分毫不差,每道工序和每处设计都能做到凝神聚力,追求极致;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到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具有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

  1.3教学现状

  当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较为薄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不浓烈,对专业理解过于浅显,文化厚重感差,学生虽然具备基础的设计知识,但不具有创新性,学生有较高的设计热情,但缺乏工匠精神的耐性,对社会使命感认知不足。

  1.4课程思政设计

  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中的思政文化和思政元素,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教育作为核心教育观念,渗透到课程全程教学中,将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建筑行业民族英雄以及与国家相关的著名建筑概述等内容渗透在各个章节,力求在提高学生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青年精英。

设计实例如下:

室内设计类课程的第一章主要讲述相关室内设计概论,可以融入文化自信的思政点,通过特殊案例讲述相关设计的知识和其所传承的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第二章相关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我国特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和相关历史文化积淀,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第三章设计原则和方法中可以融入科学精神的思政点,主要讲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使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四章设计实践环节可以融入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思政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让学生真正理解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使用需求、精神需求的观念。

  2课程思政实施

  2.1室内设计概论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家具的发展史,组织学生参观设计样板房,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风格及形式,从而了解室内设计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历史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室内设计的原始动力。

  2.2相关设计的发展过程

  室内设计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更多的是人们赋予其不同的人文精神,不同的风格形式蕴含着不同的人类文明。

艺术来源于生活,室内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不同的文化更能体现在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中。

我国历史悠久,作为硬艺术的室内设计,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其中艺术造诣最高的可能当属明代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瑰宝。

要用心领会明代室内设计深层次的、极具内涵的艺术价值,探讨明代室内设计的风格、美学、材料的独树一帜,从中发现美,发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工匠精神,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及传播,使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真正做到文化自信,精神独立。

  2.3设计原则和方法

  室内设计的原则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精美细致的设计风格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手法,感受到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功能性、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以及搭配原则的具体实践,可以让学生去体验不同时代室内设计的诠释,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此外,通过学和行的结合,一边是设计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室内设计的创新精神认知,一边是亲身实践,将能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伟大,责任意识的重要,从而启发学生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生。

  2.4室内设计项目实践与总结

  我国室内设计类专业的立足点是基于中华传统设计文化的元素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学生根据相关课程中的案例和理论知识自行设计出方案,只有真正地参与全过程才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结课时,为学生的设计做出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畅谈室内设计类课程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何为设计美,如何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著名设计师的创作成长史,引导学生设计出真正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好作品。

学习了解室内设计类专业课程时,能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

进得去,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室内设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去深层次地感受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的风格,从而掌握到设计的内涵,了解其传承背景。

再者,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点拨传统设计的工匠精神,用一些学生喜见的方式来进行渗透,比如,可以播放记录片《中国古建筑》和《中国木匠》,可以讲述鲁班造工程车、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等故事,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来切入,比如探讨大话西游这款游戏中华丽的建筑,讲述明代家具的榫卯结构,逐渐深入到室内结构、家具、装饰等内容,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出得来,是指学生不仅只是听教师讲课时投入,不仅是观看记录片时惊叹,也不仅是一时的着迷,而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感而发,有感而创造,领悟到的工匠精神,就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开展以文化艺术传承、传承工匠精神等为话题的讨论会和演讲比赛,这样学生就会独自思考,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而在兴趣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最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课程特色和教学反思

  学生对融入思政点的教学方式接受度颇高,对室内设计的历史文化和榜样的故事深有感触,这些教育课程的输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一专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表面。

只有明白室内设计专业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重大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原动力。

授课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已经深入学生的形态意识,学生的追求标准不再是简单的设计出作品,而是专注于追求细节,精雕细琢,在真正意义上设计出高品质的作品。

教学结果难以量化,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短时间内看到成效,相关课程的安排实施仍处于试探学习的过程,并未形成统一合理的资源系统,相关部门应致力于设计统一的课程资源和考核体系,争取把控各个环节的思政点融入效果,确保学生真正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4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融入课程思政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室内设计知识技能相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融入思政教育使得室内设计专业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而室内设计专业渗透思政教育,也避免了思政课说教式的缺点,提高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秦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室内设计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益[J].建材与装饰,2019(16):

201-202.

  [2]胡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9

(2):

30-34.

  [3]谭秋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世界,2015

(1):

66-67,69.

  [4]李梅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

(2):

166-167.

  作者:

刘延国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

3摘要: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对新时代大学生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理应得到传承和弘扬。

中药学课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如敬业乐业、诚实守信、创新精神、悬壶济世的人道主义、“求珍品,讲堂誉”的质量意识、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意识等。

高新应通过多目标融合、多课堂联动、多时空协同、多路径评价等路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辟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专业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药学

  一、引言

  ____总书记心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各类课程提出殷殷期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因此,专业课程不应当是立德树人的“看客”而袖手旁观,也具有“守渠”“种田”的光荣职责,肩负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中药学课程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二、中药学课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中药学课程蕴涵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一)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古以来,立德树人就是中国教育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和不懈追求,被中国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中心环节,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事关人才培养的目标。

独特的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要汲取中国独特的文化涵养[3]。

中药学课程恰恰是中国独特文化涵养的集大成者,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是课程思政实施立德树人的绝佳载体。

  

(二)匠心匠德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中国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