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061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ocx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

曹洋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01期

        摘要专业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精准化满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础工作,是高职院校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的抓手。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四方联动”机制:

专业与市场的联动机制,专业建设与依托资源的协调机制,整体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可持续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01-0029-05

        2015年10月26日,教育部在对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的基础上,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

《新目录》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使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涵盖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避免了目录外专业的存在,专业总数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规避了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的问题。

        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职业世界,必须在招生、教学等方面采取多形式、多学制、多规格的灵活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可以理解为是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在生源持续萎缩而产业转型又需要这类紧缺人才的背景下,从对全国200所示范与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查来看,一个院校应该保持4~5个这样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资源占有量应该达到一个院校生源数量的30%左右为宜。

但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则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本院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专业。

可持续发展专业须与区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导产业对应,或是与区域内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相适应。

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可以创出具有本学院“职业”风格和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明星”专业,这是一个学院的“重点专业”。

从对全国200所示范与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查来看,一个院校应该布局建设4个左右的“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的招生数量与资源占有量应达到一个院校的15%,这样重点专业的招生数量与资源占有量应该达到或超过一个院校的50%以上。

        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在认真研究《新目录》和《新办法》的背景下,科学合理构建基于本院校资源禀赋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体系和专业布局,这对于推进本院校更加积极地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一、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联动机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联动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前要通过充分的全方位市场调研来保障一个专业的当前和长远发展[1],而且建设过程中要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状况来促进专业结构优化,通过增减专业种类和数量、调整专业比例和布局、创建专业品牌和特色,不断满足产业结构需要的人才培养优化过程。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瞻前”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是指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见图1。

        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是在市场需求指引下以学院的现有资源为依托进行的,专业建设及布局应该与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

各个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像企业投放新产品前一样进行动态的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SWOT(长处、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明确本院校新设置专业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区产业结构构成变化及自身资源(师资、教学设施等)约束,从而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预测一个专业的人才需求程度和需求层次,动态调整人才培养。

重点研究社会对某个专业的认可度(关系到专业招生报到率)、专业技术层次对行业企业技术(关系到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引领作用,并对上述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学院自身拥有的软硬件资源条件,充分考虑专业建设与投入能否实现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支撑该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教学设施及配套管理等来保证该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能否与其他专业在教学资源上“共享共用”,能否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在对该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和自身资源约束评价的基础上,对该专业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主要关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过程要实现“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四方共赢”:

“行业认可”指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欢迎”指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能够满足区域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家长满意”指学生家长对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标准、培养结果等方面满意,保障家长的投入能有较高的“产出回报率”;“学生受益”指学生在培养过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顾后”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顾后”机制是指在专业设置时要把专业作为因变量,“市场的生源供给量”和“该地区经济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视为自变量,专业是“生源供给量”和“人才需求量”两个自变量的函数,确保该专业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充足,从而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势,实现高职院校现有资源的规模报酬递增,见图2。

        专业设置规范是指专业划分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专业分类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要组合合理,这是确保该专业“生源供给量”和“人才需求量”的前提条件[2]。

专业设置考虑该专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本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一致,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的同时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产出,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

专业设置要明确未来劳动力市场对新建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和结构,从而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和规格。

专业设置壁垒是指要明确未来本地区竞争院校设置类似专业的数量以及设置该专业资源的丰裕程度及难易程度,从而保障该专业设置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瞻前顾后机制是保障专业积极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过程。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依托资源的协调发展机制

        市场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资源的引导是一种“自发”调节,各个高职院校还应该就专业设置和建设结构结合学院自身拥有的师资、实训、教学设施资源进行“主动”计划调节,从而保障学院的专业结构和拥有的资源相一致,形成专业“集群”,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从而支撑专业的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结构和本院校资源协调就是要让专业建设建立在本院校的资源基础上,在本院校依托行业资源、师资资源、实习实训资源基础上建设新专业。

高职院校的长效专业设置机制应该保证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追求资源共享,尽量使所设置专业相近,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减少专业投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图3所示,在专业建设结构与本院校资源协调机制的作用下,一个院校的专业设置最终形成相互依托和支撑的“专业群”。

有了专业群的存在,就能够保持一个院校专业设置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只有专业相对稳定,学校、行业或企业才有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并形成规模,一个专业才能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形成该专业的品牌特色,成长为长线的可持续发展专业[3]。

如果专业数量增长过快、变化过于频繁,缺乏相对稳定骨干专业,就不可能逐步发展所设专业,形成成熟专业、特色专业[4]。

        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改造要与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训教学设施和教学保障资源相一致[5]。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应在加强专业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将学校自身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强势专业。

高职院校应在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来办具有本院校资源比较优势的专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还应该在依托资源的基础上由高职院校“主动”对专业内涵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发展进行宏观调控[6]。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整体性发展

        专业建设内涵的整体性发展是指各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内涵上既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等性”特征,也要突出能够快速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性”特征。

高职院校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培养当前需要的“职业性”人才,也要培养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等性”人才。

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一定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征,从而使该专业成为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即学校的“明星”专业,通过较长的教学资源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口碑”积累,办出既能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特色专业,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

        

(二)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快速变化之间的矛盾。

学生除了要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外,还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专业长远发展性,具有本专业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性要求专业培养的知识技能由若干具有共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的课程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的组成应该是一个能够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课程包。

这样设置的专业培养目标结构,才能使专业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这样的专业设置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利于他们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职业综合技能,又有利于其专业发展能力与长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专业内涵结构的系统支持,专业内涵结构的要素制约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支撑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撑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7]。

        

(一)高职院校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模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具有明显的职业和岗位特性,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面向行业和市场的特征,专业设置和管理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色,专业结构应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区域相关的行业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

基于这种特性,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时,必须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要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岗位工作的技术人才数量,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

合理的专业设置应该将地区产业结构、产业链、未来人才需求和企业岗位群四个关键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模型,见图5。

        

(二)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

        1.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考核项目对接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历“高等性”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应用型”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和教学内容分析,将职业标准能力界定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特定能力等[8],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类进行课程改革。

        如图6所示,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驱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

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设置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备的职业通用知识;设置专业群共享技能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宽口径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服务。

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及滞后于行业技术标准的问题,按照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将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纳入到课程中来,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从而构建起“课证融通”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内容覆盖超越国家职业标准内容

        由于高职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学科型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的需要。

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高职院校必须搞好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

见图7,使专业课程内容覆盖并超越国家职业标准。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交替进行,形成在学中练、练中学、以练为主、以学促练的培养模式。

特别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应做到:

学院既是大学,又是企业;教师既是教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教室既是教室,又是车间,成果既是作业,又是任务。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思路,重构专业领域的主要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并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其融入专业核心和综合技能课程之中,构建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对接”。

见图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Z].2015.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克斯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马树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J].西北职教,2009(3):

8-9,1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

(1):

10-14.

        [6]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高[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J].职教论坛,2002(3):

16-18.

        [8]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

37-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