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011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

2、讲述甲午战争的简单经过。

3、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4、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三、评价设计:

1、通过教师讲述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使学生简单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

2、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课本地图自己讲述甲午战争的经过及教师进行串联补充,使学生能够讲述出甲午战争的简单经过;

3、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小组合作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最后师生总结《马关条约》的整体危害,再加上最后的课堂巩固,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4、通过志愿者配乐朗诵,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学生谈邓世昌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小组合作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教师介绍甲午战争后许多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最后静下心思考如果甲午战争博物馆能够诉说,她会告诉我们什么?

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四、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1、基于课程标准下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

教学目标的确立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设计指向目标达成情况。

除了进行课堂检测这一终结性评价外,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2、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将本课放在中外发展的大背景中学习,从而凸显它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多则史料的辨析,培养证据意识,形成正确历史认识。

历史理解:

客观、全面的理解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

用发展的眼光理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3、透过历史情节培养历史情怀。

将被教科书阉割掉的历史情节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将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详尽的历史细节当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在还原历史本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邓世昌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的历史情怀。

4、“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学中有所乐;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学中有所德;历史的学习要为现实服务,引发对今天的思考,在学中有所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威海的环翠楼公园里矗立着这样一座雕像,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雕像吗?

(邓世昌)邓世昌是清末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与一场重要的战争有关,这场战争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重回到那段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设计意图】甲午战争与我们威海有着很深的渊源,以我们身边的环翠楼公园前邓世昌的雕像导入,拉近了本堂课与学生的距离,同时点出邓世昌的牺牲正是在这节课我们所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大国野心战事挑(原因)

师:

19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跟咱们的晚清政府一样,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闭关锁国的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但在19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面,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强大起来,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满足不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对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的需求,于是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此时的清政府依旧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于是日本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并且制订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结合课本地图,给学生简单介绍)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随后侵略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满蒙,随后侵占整个中国,最后走出亚洲,称霸世界。

现在日本准备充分,发动战争就差一个什么了?

生:

借口

师:

而借口说来就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在日本政府的诱使之下,清政府开始派兵了,然而,清政府一派兵,日本马上跟着派兵,东学党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日本却拒不撤兵,反而大量增兵,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也只能被迫增兵,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袭击中国军舰,正式挑起了这场战争。

(二)烽烟四起壮士血(过程)

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师:

那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P17中间正文,结合P17地图,小组合作:

试着说出这次战争的简单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史实,并通过让学生结合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及概括总结能力。

生:

阅读课本,结合地图,小组合作描述战争简单经过,并且上讲台进行展示。

师:

(进行补充和串联)丰岛海战之后,日本步步紧逼,战火开始烧到了中国边境,随后双方又在黄海大东沟遭遇,于是就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海战(播放:

黄海海战真实视频资料,并解释:

刚才视频里提到了李鸿章,他是北洋海军的缔造者,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虽然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北洋海军躲进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由此耽误了战机,使得北洋海军只能坐以待毙,接下来我们还会提到,以此为接下来的威海卫战役和讨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讨论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视频史料,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情境中去。

师:

黄海海战之后,日本开始侵犯辽东半岛,这就是辽东战役。

我们一般讲日本人残暴,都会想到什么事情?

生:

南京大屠杀

师:

其实当年日本占领辽东半岛的旅顺之后也进行了大屠杀,这是当时旅顺大屠杀的真实图片,此外,曾亲眼目睹旅顺大屠杀的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幅情景,谁来读一下?

生:

(读)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一个头,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幼,没有饶过一个。

所过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的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

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

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

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

师:

日本占领旅顺后,在4之内,屠杀无辜平民2万余人,生还者仅有36人。

对于这样的暴行,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收到旅顺大屠杀这样的消息,你是怎样的心情?

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使得学生了解日本在旅顺大屠杀的残暴行为,让学生铭记历史,并让学生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生:

气愤;反抗,战斗。

师:

然而,清政府的态度是——沉默。

由此足见清政府怎么样?

生:

腐败、无能、懦弱。

师:

当然日本能不能就此罢手?

不能,日本的目标是侵占整个中国,而北洋舰队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舰队,如果日本能够把北洋舰队一举消灭的话,下一步要想侵占全中国的话,就轻松了许多,先前我们说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躲进了哪儿?

生:

:

威海卫。

师:

所以,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威海卫。

1895年1月,日军分两路进攻威海卫,一路从正面进攻,一路从荣成湾登陆,此时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最后在威海卫战役中,曾经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没,这场战争到此为止很明显就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

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但是在战争中依然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邓世昌,下面有请我们的志愿者孙思雨同学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生(配乐讲解):

邓世昌是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也就是舰长。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多处中弹,船体开始倾斜,但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中弹如此多吗?

因为,他一直挡在旗舰定远舰的前面,这就跟在战场上替兄弟挡子弹是一样的。

后来致远舰由于受伤严重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

“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

”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旗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可惜不幸被鱼雷击中,“致远”舰爆炸沉没。

邓世昌落入海中,依旧有生还的机会,但是他的随从把救生圈扔给他,却被他拒绝,他说: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也游到他身旁,咬住他的衣袖不让他下沉,但是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设计意图】补充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事迹,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详尽的历史细节当中感悟邓世昌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师:

听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都被邓世昌深深的打动了。

那同学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邓世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

自由发言。

师小结:

也就是说,邓世昌的这种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邓世昌的的确确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和纪念的民族英雄。

除了环翠楼前的邓世昌雕像,我们威海还有一条主干道是为了纪念邓世昌而命名的,那就是世昌大道。

3、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师: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贾国荣在《冰心的遗憾》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播放录音):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

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师:

为什么甲午战争会让冰心如此痛心呢?

生:

太惨,清政府太无能;日本人太残暴

师:

然而,我们不能光有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一个泱泱大国,会败给日本这样一个小国?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及大屏幕上的四则材料小组合作讨论:

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材料1:

慈禧太后为60岁生日准备庆寿,耗用银两近1000万两(每艘战舰价格约300万两),北洋水师资金匮乏,7年只增添了1艘新舰。

材料2(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

……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材料3: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成为亚洲强国。

材料4: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蹇蹇录》)

【设计意图】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多则史料的辨析,论从史出培养证据意识,形成正确历史认识。

生:

讨论问题并发言。

师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对甲午战败中国失败的原因进行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观方面有清政府腐朽,表现为①清政府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客观方面有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三)城下之盟中华耻(结果)

师:

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手段,战后获取更多的利益才是战争发动者的真正目的。

所以,战败之后,中国代表李鸿章日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17,找出《马关条约》的内容。

生:

阅读课本并且说出《马关条约》的内容。

生: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师: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

生:

说出《南京条约》的内容。

师:

那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会进一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请同学们结合先前我们对《南京条约》的分析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对比,客观、全面的理解《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生:

小组讨论并发言。

师:

(小结补充)解释资本输出:

在这里有一个专业名词,资本输出,同资本输出相对应的是什么输出?

商品输出,比如我是日本,你这是中国,我把商品生产好了运过来,卖到中国叫做商品输出,这样做会有很多问题就是关税呀,运输呀,很不方便,后来我就不这样了,我带着钱过来,我带着技术过来,这样有什么好处?

就地取材,可以掠夺你的资源,劳动力,并且可以就地销售,哪个获利更高?

资本输出,到此为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输出阶段。

师:

那我现在让大家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马关条约或者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怎么说呢?

生: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程度。

(四)影响深远民族醒(结语)

通过刚才我们对甲午战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丧失了很多的主权,现在看来,中国打不败英,打不败法,现在连刚刚兴起的小国日本都打不过,于是,大家都来抢中国,反正中国好欺负,由此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许多仁人志士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潮开始迅速的崛起。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首先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以灭洋为宗旨,发动了反洋教斗争,并且很快就发展成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就走上了一条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斗争道路,从此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主流的一个新时期。

同时,它也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条约把日本进一步的推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为后来日本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买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

(五)基本史实记心间(当堂巩固、检测)

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对照大屏幕上的知识框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完成课堂检测。

(六)以史为鉴明责任(联系史实,情感升华)

师:

今天我们的威海港湾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美丽的刘公岛似一颗明珠镶嵌其中,但可曾想,120多年前,这里却是硝烟弥漫。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仿佛一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同学们,如果她能说,你觉得她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

生:

安静思考发言。

师:

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从日本侵略者的角度、从对现在的祖国、现在的生活的角度、从对自我的要求角度等等)

师小结:

(配以音乐视频:

国家)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了,我们正在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甲午战争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要牢记,我们必须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我们不能光有恨,我们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做的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设计意图】对于战争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解读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解读,让同学们不仅明确了战败的原因,更知道了战争之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从而更好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给同学们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共同点:

1、初二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学校初二学生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孩子们都来自农村,整体素质不高。

(一)没有学习历史学科的习惯。

我在1号班级做了问卷调查,1号班级去年期末考试A等级的人数只有15人,B等级的是20人,C等级的是5人,D等级的是8人,和咱们高区的兄弟学校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孩子们的基础差还体现在对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上,在讲新授课,提到“刘邦”,也因为是初一上学期学过的,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但同学们对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如此陌生也是有点出乎意料的。

所以在课程的拓展上,没有拓展得太深太多,以此来适应孩子们目前的学习状态。

(二)从家庭环境来看,孩子的阅读量非常少。

我在我们初一年级的1号班级里做了调查,在家庭中中父母经常为自己准备课外的阅读书目的同学寥寥无几,所以孩子们的知识积累量比较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在备课时主要是以简单的提问方式来进行,降低学习难度,丰富学习活动,增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从学校环境来看,历史学科所受重视程度低。

等级制的设定,同学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上,对于历史学科的时间分配比较少,所以孩子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基础也不是很好。

所以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主要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入手,并重新帮助同学们树立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效果分析

学生对本堂课整体把握调查表:

知识点(内容)

学生掌握情况

完全掌握

基本掌握

掌握的不好

甲午战争的背景

87.5%

7.5%

5%

为什么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99%

1%

0%

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

97.5%

2%

0.5%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78%

15%

7%

《马关条约》的内容

89.5%

9%

5.5%

《马关条约》的影响

92%

5%

3%

了解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学习他的爱国意识

100%

0%

0%

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97.5%

2%

0.5%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较好。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会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其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再者是综合题目,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有四大综合方式:

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至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D.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辽东半岛战役

D.黄海海战

4、《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特点是()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到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愁(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材料中,“去年”是哪一年?

2、“割台湾”是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中的内容?

这一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是初二上册第4课,确定课题后,我就开始了精密的准备工作,先在网上搜集大量资源,然后经历了备课,同组探讨,听课、再备课、再修改的磨课过程。

录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再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坚持了史料教学,做到了论丛史出,史料运用的非常充分,比如黄海海战的视频史料、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及文字史料、以四则材料分析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等等,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结合了威海本土的历史和资料,比如导入部分的环翠楼前的邓世昌雕像、以纪念邓世昌而命名的世昌大道,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战争博物馆等,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于战争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解读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解读,让同学们不仅明确了战败的原因,更知道了战争之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从而更好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给同学们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4、学生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有效的小组合作,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大量的发言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感和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5、坚持了“一课一中心”的原则,本节课的活动设计从头到尾的情感渗透一直围绕着“爱国”而进行,爱国教育进行的很充分,避免了课堂随意性大,漂浮无根或者多个中心,最终没有中心的情况。

当然,除此之外,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节课搜集的资料非常多,在如何筛选各种资料,有针对性的选取最恰当的材料进行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课堂检测部分整体过于简单、肤浅,并且没有梯度,并且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上,不是非常理想。

此外,在反复打磨这节课的同时,我还产生了一个疑问:

在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本土历史的比重方面,心里没数,最终舍弃了一部分威海本土历史资料,比如“《威海市志》中记载:

宋家洼村房屋被烧毁80余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