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611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docx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

宏观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1、国民收入核算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收入这壹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1)、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壹个国家领土内在壹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壹时期作为基础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4.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是重要的。

5.国内生产总值是壹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

后者指壹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而不管这些要素是在国内仍是国外生产的价值,属国民概念。

前者指壹国范围内所生产的价值,属地域概念.其中包括壹部分外国的生产要素在国内生产的价值,即不管价值是由国内仍是国外的所有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

若定义国外支付净额(NFP)为本国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DP=GNP-NFP,或GNP=GDP+NFP。

7.产出总等于收入:

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见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壹部分。

8.产出总等于支出:

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见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9.国内生产总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和俩部门的、三部门的和四部门的模型。

在收入的循环流动中,储蓄、税收、进口都属于滑出,而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都是注入。

只要总注入和总漏出相等,收入流量的循环就会处于均衡状态。

这种模型表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收入法和支出法俩种最基本的方法。

10.支出法是从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见社会在壹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

从支出角度见,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11.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见社会在壹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

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则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2.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加国外支付净额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减企业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减X公司利润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红利,等于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壹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13.在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俩部门经济中,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见是y=C+I,从收入角度见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壹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14.在三部门经济中,从支出见,y=C十I十G,从收入角度见是y=C+S+T。

(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c是指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

)因此有c+I+G=C+S+T,亦即I=S+T-G.这里T-G可见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壹G.因此有I=Sp+Sg。

15.在四部门经济中,从支出角度见,y=C+I+G+X,从收入角度见,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X。

在此,M-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见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见是进口,即支出。

因此,M-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见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十Sr。

可见,无论从多少个部门的经济见,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16.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利用社会上壹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它不是实际产出量。

壹般认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时国内生产总值,因而也称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它和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缺口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而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可称为自然失业率。

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说有效需求水平。

17.奥肯法则。

要维持充分就业水平,实际的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的GDP的增长。

为回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注意:

这里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actualGDP,但在本单元第壹小节中也讲到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那里,它和名义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为realGDP,虽都译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切不可混淆)和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奥肯提出了壹条经验性法则: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l%,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3%。

据说这壹法则可为经济增长和失业间提供壹种能够捉摸的关系。

2、国民收入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产出和支出是相互作用的,支出决定产出和收入,同时产出和收入决定支出。

收入和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决定了GDP水平及其波动。

在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假设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当总需求变化时,只会导致产出的变化,而不会导致价格的变化,所以本单元涉及的变量值都是实际值。

2.俩部门经济是假设:

(1)只存在家庭和企业部门,而不存在政府和国外部门;

(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投资为外生变量,(3)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为零。

意愿的或计划的总需求AD由意愿的或计划的家庭消费C和企业投资I构成。

当总产出(或总收入)Y和该总需求(或总支出)均衡时,有Y=C+I。

同时,均衡产出等于意愿的或计划的消费和储蓄之和,即Y=C+S.由此得I=S,即经济要达到均衡时,意愿投资必须等于意愿储蓄。

当I>S时,产出会增加,当I

这里要注意和上壹单元的国民收入核算等式I=S的区别,那里指的是实际发生或事后的投资和储蓄始终相等,其原因在于,非意愿存货投资已包含于事后的投资中.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a为自发消费部分,自发投资为I,可由消费函数来推导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a+I/1-b.储蓄函数为S=Y-C=-a+(1-b)Y.从I=S中也可推导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a+I/1-b。

假设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

Ct=a+bYt-1;而本期收入为本期消费和投资之和,即Yt=Ct+It,则有差分方程Yt=bYt-1+a+It,,其解为Yt=(Y0-a+It/1-b)bt+a+It/1-b,该方程动态地表示了投资变化导致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过程。

|b|<1是该方程有稳定值的条件,其值为Yt*=a+It/1-b

3.三部门经济是在俩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进了政府部门,也就是在经济中考虑进了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因素.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本模型的假设条件在俩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壹个假设c税收仅指个人所得税,其他税收先撇开。

假设税收函数为T=T0+tY,t为税率(0

三部门经济宏观均衡时,有C+S+(T-TR)=C+I+G成立,此式可变形为T-TR-G=I-S;这意味着,在均衡时,预算盈余(赤字)(T-TR-G)和意愿投资超过(少于)计划储蓄(I-S)相对应。

总需求由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购买G构成,即AD=C+I+G=a+b(TR-T。

)+b(1-t)Y+I+G。

当经济均衡时,有AD=Y,可得均衡收入水平Yo=1/1-b(1--t)[a+b(TR-To)+I+G]。

由该式可知,由于有了税收,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为1/1-b(1-t),比俩部门经济时为小。

利用该式,可直接求得投资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税率;不变时)等。

当税率改变△t(由t变为t'),而其他因素不变时,即可得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变化率:

△Y。

/Y。

=-b△t/[1-b(1-t')]。

其中Y。

为税率改变前的均衡产出,Y。

为税率改变后增加的产出水平。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相等数量而使政府预算不变(注意是变动量相等,而不论原先政府预算是盈余仍是赤字),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其乘数为1-b/1-b(1-t)。

由上述可知,在本模型中,外生变量为投资I,政府支出G和TR,内生变量为产出Y、消费C和税收T。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时的预算盈余,以y*表示充分就业的收入可有BS*=ty*-G-TR。

实际的预算盈余为BS=ty-G-TR。

二者的差额为BS*-BS=t(y*-y)。

5.四部门经济即开放经济,在三部门经济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

在小国假定下,出口为X(给定的外生变量),进口为M=Mo+mY(m>0),则均衡产出水平Y=C+I+G+X-M.可得均衡产出水平Yo=1/[1-b(1-t)+m](a+I+G-bT0+bTR+X-Mo),以Yo对x求导,可得对外贸易乘dY/dX=1/1-b(1-t)+m。

壹般情况下,外贸乘数大于1,同时,由前式可知,四部门经济的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等都相应地小于三部门经济时的乘数,这主要是由于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化有“溢出效应”。

3、国民收入决定:

IS--LM模型

1.IS曲线的含义和由来。

IS曲线表示满足收入—支出均衡条件式、投资函数、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净出口函数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它是所有收支均衡点的集合。

在俩部门经济中,如消费函数为C=a+bY,投资函数为I=e-dr,则均衡收入为:

Y=(a+e)÷(1-b)-[d÷(1-b)]r

其中,1/1-b为简单支出乘数,假定用Ke表示,则上式可写为:

Y=Ke(a+e)-Kedr,或r=(a+e)÷d-(1÷Ked)Y。

设a+e=A,则Y=KeA-Kedr或r=(A/d)-(1÷Ked)Y。

上式即IS方程式,其几何图形为IS曲线,在IS曲线上的每壹个r和Y的对应点,均满足Y=C+I或I=S的均衡条件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IS—LM模型中,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即p=1因而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净出口等变量的实际量值(壹般用小写字母即y、c、i、g、x、m、nx表示)和名义量值(壹般用大写字母即用Y、C、I、G、X,M、NX表示)是相等的,在本单元以后几单元中,都用大写字母表示。

2.IS曲线的斜率。

从IS方程式r=(A/d)-(1÷Ked)Y中可见,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利率和收入呈反方向变化.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Ked,因此,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决于支出乘数Ke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而Ke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当b不变时,d愈大则IS曲线越平缓,当d不变时,b愈大,则IS曲线越平坦。

IS曲线负斜率的必要条件是投资需求和利率反方向变动。

3.IS曲线的移动。

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和边际消费倾向b不变条件下,自主性支出A(自主消费a和自主投资e)变动会引起IS平行移动,移动幅度取决于A变动的数量和Ke的大小。

如果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它由消费函数决定,方程式可写为S=-a+(1-b)Y)的斜率发生变动,IS曲线斜率会变动。

4.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IS曲线。

设政府购买为G=G,税收函数为T=T0+ty,出口为X=X,进口函数为M=M0+my,投资函数为I=e-dr,政府转移支付为TR=TR,可支配收入为Yd=Y-T+TR,消费函数为c=a+bYd,则均衡收入为:

Y=(a+e+G-bT0+bTR-M0+X)/[1-b(1-t)+m]-[d/1-b(1-t)+m]r

设a+e+G-bT0+bTR-M0+X=A,同时把1/[1-b(1-t)+m]见成是二部门经济中自发支出乘数的扩大,即1/[1-b(1-t)+m]=Ke,则仍有:

Y=KeA-Kedr或r=(A/d)-(1/Ked)Y。

当下,如自发性支出即注入(a、e、G、TR、X)或自发性“漏出’,(To、Mo)发生变化,则IS会移动,IS的斜率仍由d、b以及税率t以及边际进口倾向m决定。

5.LM曲线含义和由来。

LM曲线表示在固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上,满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关系式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

在LM曲线上的所有点均表示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的均衡状态。

假设名义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为外生变量(M),且假设价格水平不变(P=1),货币需求函数被定义为L=(kY-hr)P,则货币市场均衡是有:

(kY-hr)P=M或r=(k÷h)Y-M÷ph。

此即LM方程式。

6.LM曲线的斜率。

从LM方程可见,LM曲线斜率为k/h。

LM曲线的斜率由k(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和h(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决定.在k相对稳定的情况下,LM斜率主要决定和h。

降低h会使LM斜率绝对值增大。

当h极大使,LM呈水平线;当h=0时,LM为垂直线。

在许多情况下。

LM曲线上斜率具有先是水平线,后是向上倾斜,最后是垂直形状的三个区域(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的作用。

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壹般途径有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壹个相同的量(平衡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对总支出以及国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税收则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量,从而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要间接些弱小壹些,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弱。

2.自动稳定器。

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3.积极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

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影响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有,财政政策作用的时滞,财政政策作用后果的不确定性、难以估计的影响总需求的各种因素、挤出效应等。

4.功能财政和公债。

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公愤,亦称国债,是政府为弥补财政预算赤字所欠下的债务。

公债以发行范围划分有外债和内债.公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的途径之壹。

发行公债有可能导致私人支出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条件下,会导致增发货币,诱发通货膨胀。

对公债的利弊,经济学家们壹直持有不同意见。

5.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从IS--LM模型见,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反之,则效果较小。

6.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俩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可是,这壹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俩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挤出效应”和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和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7.财政政策的特例。

在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和利率的变动不相关(在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h=0),1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则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者在既定利率下对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即利率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这时IS曲线向右移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最大。

在IS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有效,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和利率的变动不相关。

8.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

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俩种市场同时均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其公式为:

△y/△g=hKe/h+kKed,在此,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d表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Ke=1/1-b,即自发支出乘数.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1/1-b、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h、投资需求的和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

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9.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0.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从IS—LM模型见,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11.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

当LM曲线为垂直线、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敏感性,货币余额的决定和利率变动无关。

在LM方程M=ky-hr中,当h=0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即M=ky.在不考虑IS曲线斜率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M),使LM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的收入增加等于△M(1/k)。

这表明货币玫策完全有效。

当LM曲线为水平线时,存在“流动性陷阱”,由于人们不愿持有债券而使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从而产生“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的增加完全陷入货币需求之中.货币供给不改变LM曲线的位置,因而利率和收入均不发生变化,移动LM曲线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果。

当IS曲线为垂直线时,投资支出和利率不相关。

比如在俩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a+e-dr)/(1-b),当行为系d等于零时,利率对投资没有影响,从而IS方程改变为y=(a+e)/(1—b),IS曲线就为垂直线.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会下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这说明,货币政策可影响利率,但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没有影响。

12.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乘数指当财政政策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倍数.其公式为:

△Y/△M=dKe/h+kdKe,(ke为支出乘数)所以△y=△M(dKe/h+kdKe)。

公式表明:

在ke、d、k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性愈大(即h愈大),△y/△M就愈小,从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如果^趋向于无穷大,则LM曲线为水平线,货币政策会毫无效果:

如果h等于零,则LM曲线为垂直线,则△Y/△M=1/k,则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扩张会使GDP上升,也使利率上升:

货币扩张使GDP上升,便利率下降,因此,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能够出现GDP和利率变化的各种组合。

如果想要增加GDP,又想使利率保持不变,能够把扩张性货币和扩张性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如果想要GDP不变,提高利率,能够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紧的或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5、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壹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壹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壹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壹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仍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壹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对收入变动越敏感即A越大),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穗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我们已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收入为:

Y=(A)hKe/(h+kdKe)+(M/P)dKe/(h+kdKe)

式中d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e表示自发支出乘数,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从上式能够见出,当d、ke.不变且k比较稳定时,若h越小,则P上升壹定幅度使M/P下降壹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减少得越多;反之,P下降壹定幅度使M/P上升壹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增加得越多,因而,AD曲线就越平缓.同时,当h和k既定时,如果d和Ke越大,即IS曲线越平缓,则实际货币余额M/P变动时,收入变动也会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致电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和壹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壹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的.当资本存量壹定时,总产量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的需求量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

Nd=Nd(W/P),实际工资越低,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写为Ns=Ns(W/P).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越小.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水平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

对企业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