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0170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习惯划分的中年级的起始。

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了。

另一方面表现在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激励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还是评价学习成果,都与一、二年级明显不同了。

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注意了学生的现实。

全册教材除期末“整理与复习”外,共编排10个单元。

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数的认识方面,有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

在常见的量方面,有千克和克,24时记时法。

2个单元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个单元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

结合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5次实践活动。

增加了操作型活动的比重,共4次。

而场景型活动只有1次。

从本册起,教科书里增加了“你知道吗”和“思考题”两块内容,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编排的。

数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教育、熏陶和鼓舞。

编排“你知道吗”,通过介绍数学历史、讲述数学故事以及数学人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数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是广泛而现实的。

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便于教师讲解。

还鼓励师、生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与数学有关的资料,丰富“你知道吗”的内容,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思考题”联系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有所扩展。

编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供教学选用。

既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学习,又要吸引、鼓励尽量多的学习学习。

不单纯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参与和过程,提倡合作交流。

不列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进入考试范围。

-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

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除法。

]

估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1~P6教学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

以笔算为主线,把笔算与口算有机结合,笔算与验算及时结合,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

包括商是整十数的除法,估算,以及体会常用的数量关系。

P12~P15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

整理百以内的四则口算,整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运算性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鼓励自主探索,组织广泛交流,引导算法优化。

`

第1页例题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前者是口算,后者是笔算,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计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时,先进行的计算是几十除以一位数。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思路是:

在直观情境中自主探索算法,相互交流算法,引导优化算法。

学生得到40÷2的商是20并不难,有人看图或操作得出商,有人凭经验和直觉说出商,有人通过推理算出商……教材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引导他们反思并表述自己是怎样算得,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从表内除法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这种算法容易掌握,还能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里去;这种算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些相似,有助于形成认知结构;这种算法与笔算比较接近,能应用到算笔里。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

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解释模型。

除法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差异很大,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笔算会有困难。

尤其是为什么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移下去再除每次除的商应该什么时候写在初学笔算时必须理解。

46÷2的教学设计成五步。

(1)实物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形成“萝卜”那样的思路。

突出先分……再分……然后合起来。

(2)把分步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形成“辣椒”那样的思考。

突出先算……再算……然后合起来。

(3)把分步计算组织成竖式。

突出分两步除;第二步除要把“6”移下去,和第一步除分开;每步除商的位置和时间。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由扶到放,逐步学会竖式计算。

要特别关注学生写商的时间。

(5)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应该怎样进行应该注意什么初步总结计算法则。

3.验算除法:

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初步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第3页教学除法的验算,先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再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一是培养验算的习惯,二是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验算的动机。

36元钱刚好买12块蛋糕吗65元买21块蛋糕还剩2元吗都可以验算。

验算不是教对学的规定,而是正确计算的需要,是学生的自我要求。

(2)先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验算,再抽象成数学方法。

36÷3=12算得对吗先想的是买12块蛋糕该用36元钱吗所以用        验算。

这是从生活经验想到的。

然后从12、3和36分别是除法算式里的商、除数和被除数,得出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除法,也要从生活经验里提炼数学方法。

先是“番茄”的思考,再是“辣椒”的计算,然后才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3)反复体会,领会验算方法。

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里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和比较,能发现下面的式子是上面式子的商乘除数或商乘除数再加余数。

理解下面的式子能验算上面的除法计算,从而再次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

第4页第3题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些除法的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比较容易的情况。

至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在本册教材里只要求笔算,不要求口算。

编排了两类题组,第

(1)类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引导学生在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充分利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

(2)类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编排在一起,感受它们的算法不同,继续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连续两问铺垫,重在解题思路。

本单元继续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先求总数或者先求剩下多少、再平均分。

不出例题,安排在第5~6页的“想想做做”里。

第5页第5题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在表格里填出老师和学生合计的人数,再求平均每车要坐多少人。

这道题是第6、7、8题的铺垫。

发挥其思路的铺垫作用,要让学生反思并理解为什么先算合计人数。

教学第6~8题要重视解题思路。

最基本的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人类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考方法。

它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发展人的思维。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并形成这些思路。

第6题在图画里能想到一共铺设65米自来水管,第7题在对话中能想到还剩33个玩具。

所以,教学这些题要以综合法思路为主,引导学生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体会第一步该先算什么,尤其是这一步该怎样想。

6.稍难些的除法:

在操作中感悟算法。

第7页例题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是笔算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教材先创设平均分羽毛球的情境,通过剩下的1筒打开,和另外的2个合起来,突出第二步要平均分“余下的12个”。

然后把这样的分法表示到竖式计算上,理解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2移下去,就能继续算12除以2。

第8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先扶后放,帮助学生正确计算稍难些的除法。

第3题把被除数十位上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编成题组,可以比较同组两题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发展原来的计算法则。

第9页例题教学商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仍然利用平均分羽毛球的问题情境。

从每班分到2筒是20个,体会竖式的商是20;从剩下2个不能再分了,体会竖式的余数是2。

教材突出这道除法的商的个位上必须写0,一方面要从算式的具体含义出发,联系分羽毛球的实践作出解释;另方面要从“可以不写这个0吗”“如果漏写这个0,将会怎样”进行反证。

第10页第2页的题组里,一道题的商是整十数,另一道的商不是整十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理解“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7.估算:

进一步掌握法则,提高试商能力。

第11页第2题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经常是对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的。

估计的要求是说出商是几十多,如99÷4的商是二十多、75÷4的商是十几。

商是几十多,要根据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而得到。

如75÷3,因为7÷3商2,所以75÷3商是二十多。

这里安排估算,可以有两点收获。

一是进一步掌握除法法则,二是进一步熟练试商。

教学估算不编排例题,直接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进行。

这是考虑到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为了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

8.常用的数量关系:

在经常接触、反复体会中习得。

在练习中三次安排表格形式的实际问题。

第5页第3题三次求平均每人收集废电池的节数,从中体会“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

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

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概括、提炼。

通过经常接触、反复体会而习得。

第二单元 认  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

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

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P19~P23教学非整千的数。

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

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P24~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

P27~P28全单元的练习。

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

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

教材经过充分考虑,调用了三方面的学习资源。

教具和学具——百以内数用小棒,千以内数用小方块,各阶段认数还使用了计数器。

本单元继续用小方块表示几个千是几千、10个千是一万;继续用计数器表示数,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四位数的组成。

已有的知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相应的数位顺序,三位数的写、读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单元以“千”为生长点,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活动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上添加万位;应用和发展原有的认、读、写数方法。

原有的认数活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数满10个单位,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把数表示到计数器上,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它的组成,读数与写数都要按数的组成进行。

2.认识整千数:

几个千是几千。

第16~18页教学整千数,突出它们的意义。

围绕“几个千是几千”认、读、写整千数。

(1)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

第16页例题里每个正方体都是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1个小方块表示“一”,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正方体表示“千”。

看着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体会2个正方体表示2个一千,是二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是三千……,从而理解几个一千是几千。

(2)在拨珠、写数、读数时体会。

第16页下面的例题集整千数的认、读、写于一体,以数的组成为核心内容:

几个一千组成的数是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千位上是几的数是几千,由几个一千组成。

(3)在数轴上整理时体会。

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在数轴上排出整千数的顺序,体会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个千。

(4)口算整千数加、减时体会。

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即2000;5000+4000是5个千加4个千,得9个千,即9000。

3.认识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本单元初步建立“万”的概念,知道万位,认、读、写一万。

(1)在数数时引出一万。

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

"

(2)在数位顺序上建立万位。

首先是计数器上“千”的左边是“万”,然后完整填写数位顺序表。

(3)在拨珠、读、写数时理解。

计数器万位上1粒珠表示1个万,是一万。

写成10000。

(4)在口算时加深体验。

如4000+6000=10000,10000-6000=4000。

4.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一般到特殊,分四步进行。

读、写三位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四位数,但还需要补充和发展。

为了有利于原有知识、经验迁移,及时解决读、写数时遇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

教材把非整千的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四步教学。

(1)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

这些数的组成虽然比较复杂,读、写比较麻烦,但并不困难。

(2)再教学百位上是0的四位数。

把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法迁移过来。

(3)然后教学百位、十位上都是0的四位数。

读、写这样的数是新知识,由教材示范读法。

%

(4)最后教学末尾有两个0的四位数,以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四位数。

5.认识非整千数,以组成带动读、写。

数的意义是通过它的组成表现出来的,读数与写数都是依据数的组成进行的。

(1)先分析数的组成,再读、写数。

第19页例题已经分析了二千三百六十五和三千零五十二的组成,让学生分析三千零二的组成。

(2)利用计数器同时教学读数与写数。

教学活动是“看珠认数—对照写数—读数”,体会读、写数的方法。

6.有计划培养读数和写数的能力:

三个层次。

(1)看着数珠写数和读数,比较直观,且有比照。

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属这一层次。

(2)在数位顺序表下读数和写数,如“想想做做”第2、3题。

由于有依托,一般不会搞错数位和计数单位。

(3)离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是这部分知识的最高教学要求。

另外对易错、易混的数,组织对比,能有效提高能力。

如第21页第6、9题,第22页第11题。

7.比较数的大小:

开放的教学。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学到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可以迁移到万以内数。

在新的情境里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验,达到新的认识层次。

(1)设计的情境开放。

第24页例题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可以两两相比,包括位数相同或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首位上数字相同或不同的数比大小等各种情况。

教材已经选择两组单价进行比较,还鼓励学生选择商品比价格。

(2)比较的思路开放。

在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时,“蘑菇”和“萝卜”使用了不同的思路和比法。

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

(3)表达的方式开放。

有用>、<符号表达的要求,也有用语言描述大小关系的要求,如第28页第7题。

(4)问题的答案开放。

如第28页第9题,加强对比较大小的方法的体验,更好地掌握方法。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

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

《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

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

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29~P32教学千克。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P33~P35教学克。

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P36~P38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

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

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

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

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页首先指出: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

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

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

教材告诉学生:

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

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

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

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

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

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

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

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

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

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2000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

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

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

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

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

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39~P42教学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

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P43~P45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P46~P4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连续编排;鼓励独立思考、算法多样;以估算促进口算。

第39页教学加法,第41页教学减法。

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是因为它们的算法和过程不同,尤其是进位和退位。

在加法的例题里,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使计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发展。

在减法的例题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编排意图和加法相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还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有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完全能够独立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样。

教学要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解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

类似地,要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经常会在进位或退位时发生错误。

两道例题分别比较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在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也为估算作些准备。

第40页第5、6两题,第42页第5、6两题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时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识别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的经验,从而通过估算促进口算。

教材设计的一些题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

具有“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的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口算的错误,这也是估算促进口算的一种体现。

2.在练习里编排其他口算内容:

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几百减几百。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曾经口算不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不退位的几百减几百。

这里教学进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学方法是在题组里类比迁移。

如第40页第4题从60+70=130(6个十加7个十得13个十),带出600+700=1300(6个百加7个百是13个百)。

第42页第4题从140-60=80(14个十减6个十得8个十,)带出1400-600=800(14个百减6个百得8个百)。

在理解算理以后,计算几十加几十、几百加几百甚至几千加几千,都可以先想20以内的加法。

计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从20以内减法类推。

\

3.解决实际问题:

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解题思路带动一题多变。

第43页例题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

这道题里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

教材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研究数量关系。

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已经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画。

可能出现两种画法:

或者

前一种画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题方法,后一种画法。

会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题。

要注意的是,教学应该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但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解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