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docx
《愚公移山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说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
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
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
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
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
(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
”(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
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2分钟)
(1)加。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
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
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
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
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
思考:
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
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
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
思考:
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
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
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
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
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
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
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
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辨证的看问题:
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
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1壮举
2移山传说
3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4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5愚公不愚
6智叟不智
7永不放弃
8 感天动地移山情
9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
(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
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
高大的山
第三段:
“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
神力相助 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
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
(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该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单元共安排了6篇文言文,并归在“学会读书”系列中,目的是“借助注释学文言,知人论世读经典”,学习文中主人所体现的优良品格,而《愚公移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并且愚公精神在当今生活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认为学习本文有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作用,很值得师生重视。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第四学段课程目标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独特感受”,所以我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所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 借助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掌据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认识愚公形象和故事的寓意。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扬愚公不怕吃苦,敢干斗争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有针对性,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文言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愚公的形象和本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文言虚词“焉”“之”“其”“而”的用法。
如何辩证看待愚公精神?
4.教材处理
本篇是自读课,按理应2课时,但初三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自学能力强,所以我把任务大都置在课前和课后,我在课堂上穿针引线,突出重难点,争取一课时完成,如果无法完成灵活处理,做到“死教案,活教法”。
二、说学情
我们都知道,兵法讲“知己知彼”,中医讲“对症下药”,作为教师充分了解生的实际情况尤为重要,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着关键作用,我认为我班学生优劣势并存:
优势:
初三学生有文言基础,有自主学习能力,有探究欲望。
劣势:
怕羞、自尊心强,回答问题时怕出错,怕同学嘲笑,基础不太扎实,对一些虚词粗心,回答问题缺乏多角度,需要教师提醒。
如果我扬长避短,我相信他们会学好这篇课文,并且得到情感熏陶。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学生的现状去考虑。
”同时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倡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所以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 准确生动地诵读全文,感知全文。
2.质疑 你问我答。
3.引导 教师充当引导者
4.分工 具体布置任务
5.归纳 体现重点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制定学习方法:
1.预习 课前借助工具书找生字词、翻译。
2.合作 小组之间合作 同桌之间合作
3.交流 对预习情况交流
4.探究 针对课文内容设疑,“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伪的完美。
”
五、说教学程序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并尽可能把“教学还原于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我的教学程序如下:
1.教学导入 关注社会生活,创设情景,引出课题(略)。
2.目标展示(略)。
3.以问题为纽带,整体感知课文。
①愚公为何要移山?
②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③愚公在移山过程中受到哪些帮助?
④抓住主要情节,口述故事内容。
4.借用工具书翻译。
①教师补充 寓言 列子(略)
②学生动手给课文生字注音。
③学生口头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重难点突破
(1)找出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师强调,学生课后完成)
①找出文中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 ④倒装句 ⑤焉 之 其 始 在文中的运用。
(2)找出文中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本故事的寓意。
6.质疑、探究
愚公在移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说明什么?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愚公是怎样的人?
他移山你认为有必要吗?
体现什么精神?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跳往助之写出什么?
愚公在移山过程中家人、邻居、智叟态度怎么样?
说明什么?
你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你赞同谁?
操蛇之神来帮助移山你如何看待?
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板书设计
故事的背景 介绍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情节的开端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
情节的发展 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情节的结局 愚公愿望的实现
8.拓展 找找生活中的“山”,你该如何做?
归纳本课的重点文言词语抄在笔记上。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轻声)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hèdā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弯弯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huì)!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ó)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