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础梳理及专项中考题含答案.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础梳理及专项中考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础梳理及专项中考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础梳理及专项中考题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死亦足一作:
死意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注释
秋高:
秋深。
怒号(háo):
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
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
高。
塘坳(ào):
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
进入竹林。
呼不得:
喝止不住。
俄顷(qǐng):
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
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
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恶卧:
睡相不好。
裂:
使动用法,使……裂。
屋漏:
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丧(sāng)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
潮湿不干。
何由彻:
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安得:
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
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寒士:
“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俱:
都。
欢颜:
喜笑颜开。
呜呼:
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
通“现”,出现。
庐:
茅屋。
亦:
一作“意”。
足:
值得。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鉴赏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
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试题
1、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
2、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
,。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
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有两种作用:
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并渲染出特定的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6、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7、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
8、试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怒”字
9、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试在诗中找出描写风卷茅屋的动词,并挑选其中一个加以分析。
10、结合全诗,谈谈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理解。
11、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
“呜呼!
,!
”
12、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歌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13、读第1段,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哪些动词写出了秋风的威猛?
14、本诗中有描写、叙事、抒情的诗句,各找一个例子。
15、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
你学过杜甫的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写出诗名。
,。
17、诗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用现代观念,结合本诗评价杜甫的思想。
18、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参考答案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4、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恶劣天气暗淡愁惨暗淡愁苦博大宽广
6~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9、“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示例:
“卷”字突出了风力之大。
10、诗人从当时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
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当时现实不满。
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相同:
都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篇无定句,形式灵活,诗句长短随表达内容而定,句式和用韵比较自由,均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写法上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结合,抒发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间以九言和二字句,句式错杂,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抒发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式整齐,都是七字句,叙事点到为止,注重情景结合,抒情典雅而含蓄。
13、茅屋遭受侵袭时的无奈、焦灼、怨愤“怒号”写出秋风的声势;“卷”写出秋风的的气势;“洒”写出茅飞散的面积之广;“挂罥”“飘转”写出茅飞之高之远。
14、描写: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抒情: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16、安史之乱《石壕吏》
17、示例:
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如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身居漏雨的茅草屋却愿天下寒士都有高大房屋住而喜笑颜开,哪怕个人房屋独破受冻致死也值得。
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致死不悔的决心。
这一节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杜甫这种炽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 (4)长夜沾湿何由彻 ( )
2、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诗。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
9、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
10、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
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12、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
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1) (2)
三、阅读拓展
《岁暮到家》 《归信吟》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3、《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
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
14、《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
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
15、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
16、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中考在线(杭州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棹(zhào)歌:
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课后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 3.挂罥( ) 4.塘坳(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 8.突兀( )9.唇焦口燥()10.沾湿()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
三、填空、默写。
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登岳阳楼》)
(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四、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
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体内容感知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4、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5、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
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7、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
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六、点拨:
中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课外诗词。
1.本诗作者,被世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中著名“”、“”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2.全诗先叙事,后,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的博大胸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翻译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七.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
”本文中的哪些诗句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
答:
八、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举出一例:
(古今的例子均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1)广泛地遮蔽
(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如何捱到天亮
2、
(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
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3、
(1)对偶
(2)夸张(3)比喻(4)对比
4、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5、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