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些误区,使学校化巨资、自己耗精力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远远不如传统教学媒体。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关系,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小学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了他们自主能力的培养。
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新型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按照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多媒体技术,虽然它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被教育专家、教师
们所肯定,但刚开始因其价格昂贵,只能是公开课、教研课中的展示品。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已逐渐进入教室,我校从2002年9月份开始,一年级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从2004年9月份开始,我校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使“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学校科研的重点内容。
为此,2002年9月,学校教科室组织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不过是为了“形式”而使用,它的“装饰”效果还不如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为了追求“高效”而过多地“展示”多媒体,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初衷,这些多媒体教学是“低效”的,原因是:
教师不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来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各因素的重新组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TEXT)、图形(GPQ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视讯(VIDEO)、动画(ANIMLATION)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弱点,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培养他们动手操作、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课件及教学案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述应当是比较多的。
冒金彬的《多媒体计算机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小学数学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前使用现状、课件优劣标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陆天池的《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展历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江祥花的《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马惠平的《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从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
蔡漪菲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入手,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三方面的功效。
林长焕的《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点:
动画的应用、分层显示、演示实验、控制模拟、影视演播、练习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综上所述,对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论述得较多并比较透彻,而“如何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论述很少,这也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也正是我校开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五、研究的过程
(一)添置设备,提供研究保障
作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的电教设备和电教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更好的保障,学校在资金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电教投入,建起了校园网、2个多媒体网络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等,添置了与学科教学相配套的课件。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家里都配备了电脑。
(二)组织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学校多次聘请教科研专家、电教行家来校作专题理论讲座,开展沙龙式的现代教育理论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并进行测试。
课题组每半月集体备课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电教研究观摩活动一至两次。
在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做到:
制定教学目标时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教案时研究制作方案;实施教学时展示软件功能。
并结合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活动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三)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披着运用“多媒体”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变传统课堂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情境:
在一座山上,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兔妈妈对白兔和黑兔说:
“家里种的桔子已经成熟了,今天,看谁摘得多,就谁最能干。
”于是两只小兔飞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说:
“我摘得多”,白兔说:
“我能干”。
兔妈妈急了,说:
“谁帮我来当裁判?
”。
生动的情境,使小朋友不约而同举起双手“我来当裁判……”
2、化静为动,变“讲数学”为“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时,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很难有理性的理解。
多媒体采用动画闪亮来演示直线的特征:
先出示一点闪烁,然后向两边慢慢延长、停顿;再慢慢延长、再停顿;然后在学生思考能否再延长时,计算机的亮点继续往两边延长,这时结合学生的想象,延伸到教室外,大气层,宇宙……把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在头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既建立了空间想象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3、重视教学反馈,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
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增大课堂反馈容量,拓展反馈的深度,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使传统学生与教师间的单向反馈,转化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向反馈,并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创设“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的情境。
在“神州五号是什么时间发射?
首次从太空传来杨利伟清晰洪亮的报告声是几时?
报告船箭分离成功,现在是几时……”等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反馈,这种高密度教学不再是板书的展示与变换、知识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一般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
4、呈现形式多样,变“思维疲倦”为“持续兴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
在课堂活动中,由于他们的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时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来刺激学生,创设新的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他们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如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在课中因长时间学习感觉较疲倦,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长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使学生从“思维疲倦”中觉醒,重新进入学习的最佳兴奋状态。
5、学习内容生活化,变“以教材为本”为“学有价值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原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偏难、偏烦、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而没意义。
多媒体技术成为“生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最佳载体,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支撑点,构建数学模型,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把一池水放完。
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多少小时可以把一个空水池注满?
”学生们在提出质疑:
“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事?
”,同时进行的是枯燥的学习。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
一座居民楼顶的水箱,如果只打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箱注满,这箱水在停水时,可供居民用6小时。
如果一边往水箱里灌水,一边居民同时在用水,多少小时可以注满一个空水箱?
这道题只不过在原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基础上配上了居民楼顶上的水箱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体验学生数学的乐趣。
(四)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何在?
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
当新知识同原来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定势,把多媒体作用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起纽带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结合多媒体展示:
屏幕显示一个圆,涂上红色表示圆面积的大小。
把圆二等分,四等分,再一一拼装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再八等分、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并继续拼装,让学生在动态的展示过程中清楚地看到:
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与长方形。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
无限分割拼装,圆最终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这样由长方形面积着手,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教学,学生既很好地复习了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又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化了认知过程。
2、在教学难点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便是学习上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对难点教学的突破。
如教学“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
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时,先运用多媒体演示两列火车行驶的动态情景,在学生对题意有了直观理解基础上,再出示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
这样,难点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教师任何的讲解效果都要好。
3、在教学关键处: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
弄清概念的内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教师把教材中的直观图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能分能合的动画演示:
“把重叠在一起的三个饼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对有了正确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
4、在学生思维困惑时:
小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立体图形的题目感到棘手,找不出有效的解题途径。
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及时点拨和调控,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如教学“一根高15厘米的圆柱体铜棒,截成3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20平方厘米。
这根铜棒的体积是多少?
”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困惑:
要求这根铜棒的体积,必须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
已知高是15厘米,而底面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找出铜棒的底面积呢?
通过多媒体演示铜棒截成三段后表面积变化的情况,使学生理解:
表面积增加的120平方厘米,实际就是增加了的四个横截面面积的总和。
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1、媒体讲解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及不规则的图形,分别用红线显示出它们的周长,然后在课件上出示并讲解“围成每个图形边长的总和叫周长”,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2、游戏实践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进位)”时,教师设计“我与小老鼠比一比”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搬辣椒”、“破密码”、“购物”、“给小树治病”、“抢球”、“放鞭炮”、“流星雨”等七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
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如教学“我是一名小设计师”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组织“李爷爷家客厅地面的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用数学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操作发现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做做、量量、画画、折折、拼拼,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直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加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不同方法:
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把每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从中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直角和的一半;把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开再拼在一起……。
(六)根据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形象”的误区
在部分公开课、观摩课中发现:
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手段,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那么,小学数学这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在概念教学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生活感知材料,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建立新概念,并能深刻理解运用。
如教学“几和第几”时,多媒体展现学生乘公共汽车排队时情境,让他们说说:
一共有几个人在等车?
谁排第一?
小明排第几?
为什么老爷爷排第一?
在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同时,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2、在计算教学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算理进行呈现、解释,并通过媒体的多次演示,促使学生不仅掌握算理,而且进一步掌握计算的规律。
由于多媒体的刺激强度大,并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形象地呈现计算中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多次感知计算思维过程的演示后,能逐步抽象出计算规律,并灵活运用。
如教学“9加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多媒体显示:
十个格子的盒子里装了9只乒乓球,盒子外面4只乒乓球,先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然后从4只乒乓球里拿出1只装进盒子里,在学生思考:
“把4只乒乓球分成几只和几只?
盒子里现在有几只乒乓球?
”的过程中,结合展台让学生摆小棒来演示“凑十法”的运算过程,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
3、在应用题教学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促使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一组选择题: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45米,两人走了5分钟,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供选择的答案是:
500米、600米、400米、无法解答。
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结合多媒体演示:
相遇、没有相遇、交叉而过三种可能情况,通过编题与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几何教学时:
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相互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数学体验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如教学“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即线段”时,多媒体演示:
先在直线上出现两个点,闪烁并发出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两点间部分的名称,根据预习学生感知线段后,接着把线段变成红色,与直线形成对比,让学生观察直线和线段的关系,由于色彩的强烈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最后去掉线段以外的部分,突出线段,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线段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来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七)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避免“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多媒体风”,使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
而其所用的多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
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
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即著名的施兰姆公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代表多媒体技术有着较多优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着自身的特色,而且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当能用“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次简单实验”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为追求时髦而使用多媒体。
2、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中的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
学校在添置多媒体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时,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做到量力、实用和功效的结合,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和软件制作技术,使他们能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3、处理好多媒体技术“用来干什么”与“怎么用”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清楚多媒体“用来干什么”,才能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教学软件;接着要明确“怎么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4、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针对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多、不适合自己的教学与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好、但化时间精力较多的矛盾,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使“粗茶淡饭”与“美味佳肴”兼而食之。
六、研究的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多媒体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运用”,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优化了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