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docx
《回乡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乡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乡记
回乡记
回
乡
记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可以住三十年的廉租房。
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一,农村耕种劳动力减少了。
一问及吃饭的问题,都说种一季粮食后,可以管吃两年甚至三年,不足的时候,就到镇上买点来吃。
显然,人口的减少,吃饭问题已经更容易解决了。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土质板结,种上的庄稼更容易发生自然死亡之类的疾病,产量大减。
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没有劳力,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是田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
因为人口越来越少,加上现在饲养猪的方式就是吃饲料,不需要柴火,甚至烧饭也都用上了沼气,而建筑用材也基本停止,因为盖房子的高潮已经过去。
于是田地周围的树木肆意生长,农田往往成为一个个的林中小洞,结果是庄稼的光照不足,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
当然,人退林进,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责任制初期的一代人,当时基本都是四十几、五十几岁,到如今,都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这一代人,早期经历了大集体时代,辛苦操劳还无所获,半饥半饱的过日子,子女众多,更是艰难度日,后期经历了改革与分田到户的责任制,感觉自己的劳动回报很直接,很有保障,就胼手砥足,起早贪黑,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而竭尽全力,所以,这一代人是最辛苦、勤劳的一代人。
劳动惯了,也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长期习惯的生活,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
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
子女辈将孙辈留在家里,爷爷奶奶辈再次充当一次父母辈,一把屎一把尿的带两三岁的小孩,接着就是上幼儿园,来回七八里路的山路,不择寒暑,每天跑两次,待到大一点,到镇上县上学,奶奶们又合租一个小房子,算是陪读,并且,把孩子一送进学校,马上去找各种副业来做,只要能够赚几个钱,什么都愿意做。
村子里的庄稼,也就是这些老人们种出来的,单独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种上二十斤玉米种的玉米,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二,人员流动增多了。
村里好多人都说今年过完年就不想出去打工了,但在家忙过一阵后,发现还是难得找到钱,于是又勉强出去找事做,但是发现工作不好找,年纪渐长,技术有限,于是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还少的事情,前些天太冷了,就又匆匆回家了,说不想再出去了。
他们说其实他们也很难在城市立足。
最后又因生活所迫而外出打工。
三,村内经济纠纷增多。
在二十年前,人口几乎没有流动性,思想还很传统,但现在,孝道堪忧。
一天与一位寡居的老太太聊天,谈及子女们的孝顺,她不禁潸然泪下,一口气讲了很多:
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了又收,得到几百斤玉米,又买饲料和了玉米一起喂猪,一年还挣个万多块钱,我把钱都存在女儿那里,她用我的钱都还了债,但说今后会都给我的。
大儿子回来后,从不给我什么,虽然名义上是他负责赡养我,一回来倒是逼问我的钱哪里去了,动不动就要找我借钱,也给他借了些,可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认为我偏了心,把钱都给了他弟弟妹妹。
媳妇总是吵,回家就到处找。
四,村里红白事增多。
近几年,人们上礼越来越大,因此,好多人就从中看到了"商机",隔三差五地有喜事或丧事儿,结婚,盖房,搬家,满月,百天,周岁,五岁,十二岁,考上大学,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九十大寿等等,一有机会就是办事儿。
五,年味儿少了但情人节气势还很盛大。
今年过年的时候,格外地冷清,连鞭炮声都少了好多,元宵节也没什么人去讲究吃元宵了。
反而当国外的节日情人节来的时候,整条路都能见到好多小年轻在花式秀,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居然没有情人节过得有氛围。
其实,在我小时候的脑海里,乡村,没有城市的被污染了从而浑浊的空气,但却有着清晰可见的闪烁着的点点繁星。
而繁华的大城市呢,只有化工厂所排放出的污浊臭气,只有黑色与深蓝夹杂的由于摩天大楼的灯光太亮而看不清星星和月亮的天空,没有乡村的“日出而作”般平静的生活,更没有乡村细腻温柔的风景,由此我认为,乡村,自然较城市,美丽。
然而此时此刻的乡村在一步一步的向城市靠拢,被城市同化,但农村毕竟不是城市,它有比城市更加丰富的物产自己以及无限的潜力。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解决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
一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二是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三,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完善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农村。
从200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但部分惠农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