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116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docx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

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

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

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

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

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

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

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

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方义:

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

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

各部脑穴常规针刺。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

腰痛

【临床表现】

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2.瘀血腰痛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

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

方义:

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加减:

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操作:

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疏经通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

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⑵足少阳经型:

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方义:

由于坐骨神经痛有沿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情况,故循经取足太阳经穴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环跳为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阳陵泉乃筋之会穴,可疏筋通络止痛,故可通用。

加减:

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瘀止痛。

操作:

诸穴均常规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以出现沿腰腿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佳。

痿证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者,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者,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外关、风市分属手足少阳经,辅佐阳明经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之目的。

加减:

肺热津伤加鱼际、尺泽、肺俞清肺润燥;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利湿清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院补益脾胃;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补益肝肾

操作:

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常规操作。

面瘫

【临床表现】

1.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三又神经痛

【临床表现】

1.风寒证有感受风寒史,面痛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紧。

2.风热证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瘀滞多有外伤史,或病程日久,痛点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

方义: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与太冲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定痉;内庭可清泻阳明经风热之邪。

加减:

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加颧髎、迎香;下颌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加列缺疏散风寒;风热加曲池、外关疏风清热;气血瘀滞加内关、三阴交活血化瘀。

操作:

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

面部诸穴均宜深刺透刺,但刺激强度不宜大,应柔和、适中;风寒证酌情施灸。

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

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

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针灸临床上可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

1.阳明头痛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如青光眼)、鼻(如鼻窦炎)、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2.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3.太阳头痛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推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4.厥阴头痛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

5.偏正头痛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

6.全头痛即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

【治疗方法】

1.基本洽疗

治则:

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

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阳明头痛:

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⑵少阳头痛:

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⑶太阳头痛:

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

⑷厥阴头痛: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⑸偏正头痛:

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⑹全头痛: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方义:

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加减:

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

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

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眩晕

【临床表现】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口粘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不足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蚀上蒙者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血不足者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

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方义:

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不宁。

故治疗首选位于巅顶之百会穴,因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悬钟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

加减: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血、凋理脾胃;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操作: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痰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灸。

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高血压病

【临床表现】

1.肝火亢盛眩晕头痛,惊悸,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干黄,脉弦。

2.阴虚阳亢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健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

4.气虚血瘀眩晕头痛,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纳差,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见有瘀点,脉细涩。

5.阴阳两虚眩晕头痛,面色萎暗,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咳喘,腰腿酸软,失眠或多梦,夜间多尿,时有浮肿,舌淡或红、苔白,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者,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者,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者,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阴阳两虚者,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

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方义:

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针之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平降肝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补脾肝肾,配伍应用以治其本。

加减:

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平肝泻火;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滋阴潜阳;痰湿壅盛加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补阴阳;头晕头重加百会、太阳清利头目;心悸怔仲加内关、神门宁心安神。

  操作:

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者,百会可加灸;太冲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第十一节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老年人低于100/70mmHg)。

   1.心阳不振头晕健忘,精神萎靡,神疲嗜睡,面色苍自,四肤乏力,手足发凉,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或缓而无力。

  2.中气不足头晕,气短,自汗,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3.心肾阳虚头晕耳鸣,心悸征仲,腰膝酸软,汗出肢冷,手足发凉,性欲减退,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阳气虚脱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步态不稳,不能站立,神志恍惚,甚则晕厥,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1.基本治法  冶则:

补益心脾、调和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

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

  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内络于脑,可提升阳气;气海位于脐下,属于任脉,可补气升压;足三里补中健脾、化生气血;心俞、脾俞、肾俞调补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

  加减:

心阳不振加膻中、厥阴俞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加中脘、胃俞补中益气;心肾阳虚加内关、太溪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加神阙、关元施灸以回阳固脱;头晕头痛加印堂、太阳健脑止晕;失眠健忘加四神聪安神益智;四肢不温加灸大椎、命门温经通阳;危急情况下可加内关、素髎穴回阳升压。

  操作:

所有腧穴均常规刺灸,补法;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浅;百会重灸;足三里宜常年施灸。

  

第十二节贫血

【临床表现】  1.心脾两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舌胖而淡、苔薄,脉濡细。

2.脾胃虚弱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3.脾肾阳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腰酸腿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4.肾阴亏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两颧潮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咽干喉燥,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遗精,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

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血海膈俞心俞脾俞肾俞悬钟足三里

方义:

贫血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贫血第一要旨。

取气海、血海气血双补;配以血之会穴膈俞、髓之会穴悬钟补血养髓:

心俞、脾俞、肾俞滋养心、脾、肾;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加减:

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心悸加内关宁心定悸;纳差加中脘健胃增食;潮热盗汁、五心烦热加劳宫清热除烦;两颧潮红加太溪益肾滋阴;遗精阳痿加关元固肾培元;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灸关元、三阴交、隐白理脾调经。

操作:

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第十三节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表现】

1.脾气虚弱面色萎黄或淡自,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嗜睡困倦,纳少便澹,舌淡、谷薄,脉细。

2.脾肾阳虚除脾气虚弱症状以外,还可见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腰膝酸楚,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育足三里

方义:

本病以气虚、阳虚为本,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取脾、肾之背俞穴健运脾土、温补肾阳;膏育、足三里为益气补虚之常用主穴。

数穴合用,相得益彰。

加减:

脾气虚弱加中脘、胃俞补胃健脾;脾肾阳虚加灸关元、命门温肾固本。

操作:

所有穴位均常规针刺;膏育、大椎以灸治为主,每次重灸30分钟以上:

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第十六节痴呆

【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记忆力减退,暴发性哭笑,易怒,易狂。

伴有头昏眩晕、手足发麻、振颤、失眠,重者发作癫病。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气血不足行为表情失常,终日不言不语.或忽笑忽歌,喜怒无常,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自,脉细弱无力。

3.痰浊闭窍表情呆板,行动迟缓,终日寡言,坐卧不起。

记忆力丧失,二便失禁,舌胖嫩而淡、边有齿印、苔白厚而腻,脉滑。

4.瘀血阻络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常默默无语,或离奇幻想,健忘易惊,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补肾填精、健脑益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针灸井用,补法;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者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

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

方义:

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

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通过督脉内如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肾主骨生髓,补肾即为生髓;太溪、大钟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补之亦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

诸穴合用,共奏益肾补髓、健脑醒神之效。

加减:

肝肾阴虚加肝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虚弱加气海、膈俞益气养血;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化痰通络;瘀血阻络加膈俞、委中以活血化瘀。

 操作:

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四神聪刺向百会穴;百会针后加灸(重灸20分钟以上),使病人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和穴位深层。

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

第十七节癫病

【临床表现】

1.痰气郁结精神抑郁,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

自语或不语,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而腻,脉弦细或弦滑。

2.气虚痰凝精神抑郁,淡漠少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胖而淡,苔白腻,脉滑或脉弱。

3.心脾两虚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4.阴虚火旺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

脾俞丰隆心俞神门

  方义:

脾为生痰之源,取脾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络穴丰隆健脾胃、化痰湿以治其本;心为神之舍,取心之背俞穴心俞、心经原穴神门调养心神、醒脑开窍。

标本同治,癫病当除。

加减:

痰气郁结加中脘、太冲调气解郁;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心、益气安神;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滋阴降火。

操作:

所用腧穴均常规针刺;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伤及内脏。

第十九节痫病

【临床表现】

1.实证多见于痫证初期,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筋急抽搐,或有吼叫声;发作后肢体酸痛疲乏,略加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⑴痰火扰神:

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辘辘,口臭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⑵风痰闭窍:

卒然昏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

⑶血瘀阻络:

既往有脑外伤(或产伤)史,发作时卒然昏仆,抽搐,或仅见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2.虚证

多见于痫证后期,发作次数频繁,抽搐强度减弱,苏醒后精神萎靡,表情痴呆,智力减退。

⑴血虚风动:

卒然仆倒,面部烘热,或两目瞪视,或局限性抽搐(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舌淡、少苔,脉细弱。

⑵心脾两虚:

久发不愈,卒然昏仆,或仅见头部低垂,四肢无力。

伴面色苍白、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无力、口噤目闭、二便自遗。

舌淡、苔白,脉弱。

⑶肝肾阴虚:

卒然昏仆,或手足蠕动,四肢逆冷,语謇,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豁痰开窍、熄风止痛,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

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方义:

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宁神;长强属督脉,鸠尾属任脉,两穴乃任督之络穴,合用能交通任督、调整阴阳,是治疗痫病的重要组穴;阳陵泉为筋会,配以筋缩可舒缓筋肉、解痉止搐;丰隆和胃降浊、清热化痰。

诸穴合用,共奏豁痰开窍、熄风止痫之功。

加减:

痰火扰神加行间、内关、合谷豁痰开窍、清泻肝火;风痰闭窍加本神、风池、太冲平肝熄风、豁痰开窍;血瘀阻络加百会、太阳、膈俞活血通络、醒神止搐;血虚风动加血海、三阴交养血柔筋、熄风止搐;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补益心脾、益气养血;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潜阳安神;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自昼发作加申脉通调阴阳;眩晕加合谷、百会祛风通窍。

操作:

水沟向鼻中隔深刺、强刺;长强可点刺出血;针刺鸠尾应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以防伤及肝、脾等腹腔脏器;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第二十节癔病

【临床表现】

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腹痞闷,暖气频作,善太息;或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但饮食吞咽无碍(梅核气);女子或见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2.气郁化火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3.心脾两虚苦思多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倦怠,易出汗,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

4.阴虚火旺病程日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哭笑无常.头晕心悸,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理气解郁、养心安神,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者,只针不灸,泻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

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方义:

本病总由心神失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宁心安神;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宽胸解郁;心之背俞穴心俞补益心气而安神;肝之募穴期门、原穴太冲疏肝理气以解郁;合谷配太冲为“开四关”之法,有醒神开窍作用。

  

加减:

肝气郁结加行间、肝俞疏肝理气解郁;气郁化火加行间、内庭、支沟清泻肝火、解郁和胃;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梅核气加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失明加太阳、四白、光明开窍复明;失听加耳门、听宫开窍助听;失语加廉泉、风池通利舌窍;肢体瘫痪加曲他、足三里、阳陵泉疏经通络;意识障碍加水沟、百会醒神开窍。

操作:

期门穴针刺宜平刺或斜刺,不可直刺过深,防止导致气胸或伤及肝脏;背俞穴刺时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第二十一节震颤麻痹

【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筋脉拘紧,肌肉强直,动作笨拙,头及四肢震颤(静止时明显、情绪激动时加剧,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头晕目眩,耳鸣,失眠或多梦,腰酸肢软,肢体麻木,舌体瘦、质暗红,脉细弦。

2.气血不足筋脉拘紧,肌肉强直,运动减少,肢体震颤,四肢乏力,精神倦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无力。

3.痰浊动风筋脉拘紧,肌肉强直,动作困难(震颤时重时轻,常可自我控制),胸脘痞闷,食少腹胀,头晕目眩,舌胖大、质淡、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痉,针灸井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用补法,痰浊动风则平补平泻。

处方:

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方义:

本病病位在脑,病脏主要在肝。

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部,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定惊;风池祛风、宁神定痉;合谷属手阳明,可通经络、行气血;太冲乃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与合谷相配属“开四关”法,可通行气血、调和阴阳;肝藏血、主筋,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养血柔筋、疏筋通络。

诸穴合用,共奏柔肝熄风、宁神定颤之效。

加减:

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痰浊动风加丰隆、中脘、阴陵泉化痰通络;震颤甚者加大椎,僵直甚者加大包、期门以除颤止僵。

操作:

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四神聪针刺时针尖都朝向百会;震颤甚者大椎深刺,使病人产生触电感并向四肢放射为度,有此感觉则迅速出针,不提插、不捻转、不留针,或用三棱针刺大椎,再加拔大玻璃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