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795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docx

最新诊所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卫生法规: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第一条: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第二条:

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第三条: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疫情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第四条:

责任报告人发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配合检诊。

第五条:

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

第六条:

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

第七条:

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月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第八条:

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传染病管理制度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确保传染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管理制定的专业性部门规章制度。

3传染病制度

第一条:

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第二条: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第三条: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第四条: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第五条: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诊断及转诊制度

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

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报告的方式:

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报告的程序为:

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

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

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 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4.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5.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

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

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

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

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

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

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门诊住院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

(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

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第一条:

检验科登记及反馈:

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第二条:

放射科登记及反馈:

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4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

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

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

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

5意义:

由于传染病多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变化快,病性危重,并发症多且重,同时还具有传染性的特点。

所以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求传染病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巾做到严密细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赢得时机,并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扩散。

与此同时,传染病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水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战胜传染病。

组织切片各个步骤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和克服策略

摘要:

据统计,常规的组织切片实验要历经9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2~20个小步骤,整个实验完成需四个步骤以上。

本文就组织切片染色各个步骤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与同道中人共勉之。

据统计,常规的组织切片实验要历经9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2~20个小步骤,整个实验完成需四个步骤以上。

本文就组织切片染色各个步骤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与同道中人共勉之。

常规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较繁琐,按具体制作效能分为固定、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九大步骤。

其中脱水有12个步骤、透明有2个步骤、浸蜡有3个步骤、染色有23个步骤,一般要经过总计40~45个步骤,各个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工作习惯各有不同。

1固定和取材

组织切片的固定剂主要为甲醛和酒精,固定剂可与蛋白质交联结合、使之变性,组织硬化、结构固定,此外其本身的变性物质可与染料结合,增强着色能力。

同时,固定交联和沉淀蛋白质、脂肪、糖、酶等细胞内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使得光学显微镜下易于更清晰地观察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

1.1减少或去除组织切片中甲醛颗粒

甲醛饱和液偏酸,影响细胞核的染色,特别是放置较久后,易析出沉积在组织切片中,呈细小的黑褐色或黄黑色颗粒物,影响观察。

以甲醛饱和液和pH7.2的PBS缓冲液配制的10%中性甲醛固定液(体积比为1∶9)应用最普遍,效果也相对较好,可以减少和消除甲醛颗粒。

如果现场无法配制PBS缓冲液,可在固定溶液中加入一些普通白粉笔,使溶液呈中性或弱碱性。

甲醛颗粒易于出现在血液和血浆分布区,以及自然腐败较重的组织,可作为组织出血和血浆渗出指示剂。

1.2防止组织固定不良

固定液过浓或过稀释,渗透组织的能力就差,组织固定不均匀,出现中央区组织固定不良。

不仅取材时,组织软硬不均,切面不平整,影响切片时修平组织观察面,组织固定不良还会影响脱水、浸蜡、染色等效果(表1)。

一般固定液与检材体积比为1∶10左右为宜,器官组织完全浸泡于固定液中,固定时间3~7d。

自溶腐败严重组织检材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几天,或增加固定液中甲醛浓度(可按1∶8比例配制)。

环境寒冷时,亦应适当增加固定液浓度。

固定液每天浸透组织约2~3mm,为快速完全固定组织检材,脑、肝、肺、心、肾、脾等较大器官,均应切开后再固定。

全脑应线绳悬吊固定(普通病理检验,先正中矢状切开胼胝体后固定,可加速全脑固定),心应常规切开各房室腔,肺和肾应分别从最大外缘向肺门和肾门正中切一刀,肝、脾常规平行长轴切成2~3cm厚片,再予固定。

如果固定的器官较大、容器较小或固定液较少时,应于固定3d内,翻动器官或更换固定液,以免大器官贴壁面压平和固定不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