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68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docx

银行惜贷分析报告

 

2018年银行惜贷分析报告

 

2018年10月

目录

一、短期难解,长期见效4

二、惜贷乃周期常识4

三、成因剖析:

信贷原理6

1、风险定价6

2、惜贷原理8

四、惜贷的缓解措施11

1、长期:

从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11

2、中期:

货币宽松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银行担忧13

3、短期:

推出银行愿意放款的“信用中介”16

4、小结:

短中长措施结合18

短期难解,长期见效。

2018年以来,社融乏力,银行惜贷问题重新引起市场关注。

惜贷是周期性现象,在经济增长呈现一定压力、银行资产面临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惜贷本身是较难避免的,有其客观原因,也有银行的主观原因。

而近期,政策当局推出多种短中长措施,虽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但预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取得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政策底”已基本明确,提请投资者关注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从信贷原理上理解惜贷成因。

惜贷现象有深刻的金融原理。

信贷业务遵从风险定价原理,信贷收益率覆盖了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和风险之后,留下合理利润。

但是,风险定价只能在风险相应低的领域成立,因而银行有一个比较小的放贷半径。

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风险加大,银行主观上惧怕风险,风险偏好下降,达到银行信贷投放门槛的客户减少。

于是银行投放力度变弱,惜贷现象出现。

缓解惜贷,也要从上述原理出发。

缓解惜贷的短中长多种措施。

惜贷是银行的理性反应,但会加剧经济周期波动,需要政策加以对冲。

目前,我国政策当局已推出多种措施:

(1)长期上,从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改变不合时宜的考核激励机制,指导银行打造业务能力,缓解银行“不愿投、不会投、不敢投”问题,但短期难见效;

(2)中期,货币适度宽松,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防止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导致银行不敢放贷;(3)短期内,则需要寻找“信用中介”,即风险偏低的、银行愿意给予放款的客群,过去是房地产、政府项目、个人等,但目前均很难快速上量,效果有待观察。

一、短期难解,长期见效

2018年以来,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社融余额的同比增速持续走低,主要是其中的非标等渠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信贷投放总量虽然大致正常,但在结构上也呈现一定疲态,对公贷款偏弱,而票据贴现增加,显示出信贷投放乏力(此外也有票据贴现利率较低,导致贴现吸引力增加的因素)。

这些情况,使“惜贷”问题重新引起市场关注。

但事实上,银行惜贷是周期性现象,在经济增长呈现一定压力、银行资产面临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惜贷本身是较难避免的,有其客观原因,也有银行的主观原因。

而近期,政策当局推出多种短中长措施,虽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但预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取得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政策底”已基本明确,提请投资者关注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二、惜贷乃周期常识

惜贷,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意愿走弱,尤其是针对一些风险偏高的客户群体,即使里面有资质较好的、满足信贷投放标准的个体,银行也表现得非常谨慎。

造成银行信贷投放不力的原因很多,又大体可以划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受各种监管或业务指标的制约,导致的信贷投放不力,通俗而言即“想放而放不出”。

比如存贷比(非硬性考核但仍是观测指标)、合意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不足等,导致银行无力进一步投放信贷。

这些因素大多可以由政策当局实施逆周期调节、修订指标要求来缓解,比如央行降准、提高合意信贷额度等,这些措施已陆续施行。

因此,这种一般不属于严格意义的惜贷,本报告暂不讨论制约信贷投放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才是真正意义的惜贷,且多为银行内部原因。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成因,是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资产质量风险显现而导致银行放贷趋于保守,风险偏好下行(“不敢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银行缺乏某些领域(比如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团队和专业技能(“不会投”)、考核激励机制不符合某些领域的特点(“不愿投”)等。

这些原因大多是银行自身的主观原因。

银行惜贷是非常常见的周期性现象,但会受到市场和舆论的关注,甚至较为尖锐的批评,被认为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但从银行自身角度而言,在经济下行风险显现时,谨慎投放信贷,保障资产质量,本身是理性行为,也是职责所在,是银行管理层对股东、存款人的负责,是负责任的体现。

然而,如若全体银行均明显惜贷,有可能导致全行业信贷投放收缩,对正处下行周期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这就是银行业务的高度顺周期性,甚至是加剧周期波动。

因此,各国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均想方设法缓解银行惜贷问题,尽可能熨平周期波动。

本报告主要讨论惜贷本身的成因,再基于此,判断政策当局现行的各项对冲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

三、成因剖析:

信贷原理

了解银行惜贷的成因还是要从信贷业务的风险定价原理出发,这一问题的化解同样也需要从这一原理出发。

1、风险定价

信贷跟大多数金融投资行为一样,也需要遵从风险定价原理。

即,收益率中必须包含足够的风险溢价,用以覆盖可能的资产损失。

比如,对于一群信贷客户,如若预测他们全部的坏账损失约为1%,那么就在全部信贷的利率上加上这1个百分点(如果担心坏账损失预测不够准确,那么还可以多加一些),也就是全部借款人额外多支付1个百分点的利息。

这样,一旦真的发生1%的坏账损失,刚好可以由全部借款人额外支付的利息来弥补。

风险定价的本质,是全体借款人为那一小部分可能出现的坏账共同分担,本质是一种“保险”。

收益率覆盖风险之后,还要能覆盖资金成本、业务成本,最后留下合理利润。

这是使此项信贷业务在商业上可持续的前提。

合理利润=信贷利率-资金成本-业务成本-风险溢价

为了在实践中应用风险定价原理,有一些前提需要遵循。

比如,对信贷客户群体的损失率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

这需要深度的调研和信息挖掘工作,形成银行的信息生产成本。

然后,这个损失率还必须是相对较低的,否则很难说服全体借款人去共同分担。

比如,假设事前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坏账比例可能在20%,那么几乎是不可能在所有借款人身上多收20个百分点的利息的,因为这“保费”实在太高了,那些相对优质的借款人就会退出,最后只剩下相对差的借款人,这就是逆向选择,原来预测的坏账概率就不成立了,业务也就不能成立了。

换言之,风险定价原理,只能在风险相对低的领域成立。

因此,银行投放信贷,有一个风险水平的心理边界,我们暂称之为“银行放贷半径”。

半径之外的客户,银行确实爱莫能助。

而且,由于银行的负债来源主体是存款,履行着货币职能,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因此,这也决定了银行放贷所能承受的风险也极低,银行放贷半径非常小(明显小于其他类型的放贷机构)。

银行愿意给予放贷的客户,仅仅是风险-收益均衡曲线附近的,并且在银行放贷半径之内的客户,也就是上图虚线椭圆一带。

而偏离风险-收益均衡曲线右边太远的客户,以及在银行放贷半径之外的客户,均不是银行希望承做的客户群体。

理论上,不太存在偏离风险-收益均衡曲线左边太远的客户(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细分领域存在这样的客户群体,风险不高收益却较可观,比如被银行开发之前的个人消费贷市场)。

2、惜贷原理

随着经济形势、政策形势变化,一方面客观上引起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偿债能力变差,某些原来刚好接近银行放贷半径内缘的企业客户,可能就滑出银行放贷半径之外了,使有效客户减少。

另一方面,银行主观上也惧怕风险,风险偏好下降,体现为两点:

(1)银行对每单位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增加,即风险溢价增加,这体现为图中风险-收益均衡曲线以原点为中心逆时针转动。

由于位于原来风险-收益均衡曲线的左侧的客户数量,本身就是较少的,因此,风险-收益均衡曲线左摆,可能使有效客户更少;

(2)银行行为趋势于保守,所愿意承担的风险也下降,信贷获取门槛变高,体现为银行放贷半径变小,能够获取信贷的客户就少了。

于是,变化的结果,就是导致能够获取银行信贷的客户数量明显变少。

换言之,达到银行信贷投放门槛的企业更少了,银行将其表述为“有效需求下降”,即,达标信贷门槛的需求才叫“有效需求”。

这显然只换个角度而已。

而且,与惜贷相伴随的,还存在信贷利率下行的压力。

因为,在全国信贷额度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其实是同样的信贷供给,提供给了更少的有效客户群体,信贷供需对比产生一定的变化,优质客户的议价地位提高,信贷定价便有了下行压力。

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2014年之后,信贷利率快速下行,除降息因素外,惜贷导致大部分银行改为集中投放个人按揭、地方政府项目等,也带动信贷利率下行。

我们可以用新发贷款中利率上下浮动的占比(以此剔除了基准利率变化的影响),来显示银行在经济不佳时,如何惜贷。

这一变化体现在信贷结构上,就是个人按揭等贷款的快速上升。

况且,经济出现压力时,监管层往往会启动逆周期措施,提高信贷额度,释放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这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信贷供给去追逐更少的有效客户需求,加剧信贷利率下行。

四、惜贷的缓解措施

惜贷对于个体银行来说是理性的行为,也是银行管理层对存款人、股东负责任的行为。

但是,个体理性并不意味着群体理性。

如若全行业都严重惜贷,整个经济获取融资的能力收缩,导致经济雪上加霜,这就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高度顺周期性。

为此,政策当局要适时启动逆周期措施,缓解银行惜贷行为。

包括在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也包括一些短期见效的权宜之计。

1、长期:

从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

部分惜贷行为的根源在于银行内部原因。

银行内部的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缓解银行“不愿投、不会投、不敢投”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银保监会在9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如何破解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难题”。

发言人将这三个问题归纳为“敢贷、能贷、愿贷”(与我们上文的归纳基本一一对应,次序不同),并针对性地推出有关措施,主要包括:

(1)针对“敢贷”,是指银行要建立尽职免责和纠错容错机制,制定清晰的条款,打消员工怕被问责的顾虑。

某些银行过度严格地执行不良资产事后追责,甚至实施了尚有争议的终身追责制度,导致员工投放信贷过于保守,只寻找最安全的客户,不利于真正的实现风险定价,把“风险定价”做成了“风险规避”“风险回避”,本质上类似于“懒政”。

在过去,地方政府项目需求旺盛时,信贷还能投放出去,目前地方政府融资被管控后,面对真正的实业企业,需要给予风险定价,就会出现不敢放贷现象。

(2)针对“能贷”,是要有足够信贷和资金等资源,向小微和民营企业倾斜。

银行内部员工亦要有足够的能力发现新的增长点。

资源倾斜,是指银行经营管理层自己首先要认识到支持实体的重要性(不能全靠监管层敦促),往实体倾斜信贷和业务资源。

而后在制定经营计划时加大对某些板块的投入,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要让银行建立、打造某些领域的业务能力,却并非一朝一夕。

最为典型的,即为小微信贷业务,国内大部分大中型银行均按政策要求有所试水,但并非所有银行均已建立成熟的小微信贷业务、技术与团队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能力建设。

我们在前期报告《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深度:

原理、模式与实例》中介绍了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通行模式,大多来自于个别小微特色银行的实践,更多银行仍然处于“几乎不会做”的地步,需要较长时期的能力建设,很难一蹴而就。

(3)针对“愿贷”,则从激励机制入手,修改原先那种高速增长期建立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去从事小微等。

所谓高速增长期的机制,就是偏重资产规模的考核,规模导向,而小微信贷单笔规模小,与这一考核导向并不吻合。

因此,考核机制必须有所调整。

当然,这一步工作与前面所述的尽职免责机制、业务能力建设等是有机统一的。

这些措施已受到政策当局的重视,正在推进,然而多为长效机制,制度与机制建设、能力培养、团队建设等都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短期见效。

因此,眼下还是有必要推出能够较快见效的措施,缓解信贷投放不力的局面。

2、中期:

货币宽松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银行担忧

风险偏好过低(“不敢投”)是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

银行形成自身的风险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险偏好,肯定是基于某些信号来做出判断的。

除了跟大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