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618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docx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40个

00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

“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

“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002郑人置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前往市场,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

就对卖鞋的人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用来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

也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003截竿入城——出自《笑林》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之辈,只不过见多识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这是在说持竿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00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她的身材、长相、一举一动都很美。

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经常用手按住胸口。

皱紧眉头。

这副病态,在别人眼里很妩媚可爱。

西施有个邻居叫东施,是个丑姑娘。

她看见西施病态的表情很美,就模仿起来。

她本身没有病,却用手按住胸口,把眉头邹起来,以为这样就美了。

她这样装模作样,别人反而不觉得她更丑了。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告诉我们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

005邯郸学步——《庄子·秋水》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

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006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

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

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

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

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

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

心里想:

他们画得真慢。

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

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

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

"你见过蛇吗?

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

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007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

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采取愚蠢的办法欺骗别人而没有成功的人。

008鹬蚌相争——《战国策·燕策》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

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

他要讲什么故事呢?

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

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

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

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009塞翁失马——《淮南鸿烈》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

“这未必不会是一种福气。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

“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

”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

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

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010杯弓蛇影——《风俗通义》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

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

“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011疑铃盗斧——《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012井底之蛙——《庄子·秋水》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

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

“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

”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

那简直是一座天堂。

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

“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

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

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

“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

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

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只能退了回来,青蛙摇摆头。

海鳖说:

“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

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

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

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

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013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014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

他就说:

“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

”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

“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

015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

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

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

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

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

‘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

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016黔驴技穷——《柳宗元集》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

“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

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017杞人忧天——《列子·天瑞》

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常常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一天,他突然想:

如果天塌下来把我们压死了,那该怎么办呀?

他越想越担忧,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一天天消瘦下去。

他的朋友们知道后,都劝他说:

“老兄呀,你何必为种事情烦恼呢?

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生过。

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能解决的!

还是不要为这种事自寻烦恼了。

“可无论朋友们怎么劝说,这个杞国人都听不进去,仍然时常为这个问题担忧。

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

但是,一年年过去了。

不仅天没有塌下来,日月星辰也都好好儿地挂在天上,什么变化也没有。

可这个杞国人却始终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后来,他由于忧虑过度,终于一病不起。

据说,他临死之前还在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这个故事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018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

”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

”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故事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捉摸不定。

019同舟共济——《孙子·九地》

春秋时期,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

孙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曾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六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攻人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于诸侯。

他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一次,有人问他:

“怎样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说:

“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

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人这才明白军队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

孙武说:

“这是不必担心的。

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

比如两个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

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时,他们就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

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

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这个人听了孙武的解释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更加佩服孙武了。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也比喻利害相同。

020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

庄子河边去散步,脚下是条干了的河。

河滩上两条小金鱼,互相在身上抹唾沫。

庄子边走边琢磨,心里琢磨嘴上说:

“两条小鱼真奇怪,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两条金鱼张了张嘴,摆动着身子大声说:

“天不下雨小河干,鱼儿没水不能活。

我们互相抹唾液,我救他来他救我。

等到大雨‘哗哗’下,我们就会有条河……”庄子听了心里想,做件好事真不错:

“我送你们去湖里,那里水多鱼也多!

两条小鱼摆摆头,一起低声把话说:

“那样我们会分离,这样我们很快活!

”两条小鱼金光闪,庄子心里直发热。

多好的小鱼儿多深的情呀,真想为他们唱支歌儿!

古代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庄子。

有一天他路过一条干涸的小河,看到河滩上有两条鱼,正把自己的唾液抹在对方身上。

庄子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鱼儿说:

“河水干了,我们只能用唾液保持彼此身体的湿润。

下雨了,我们就有救了。

”庄子很感动,要把他们送到很远的湖里去。

鱼儿说:

“湖里虽然好,但是我们会分离,我们宁愿这样在一起。

”后人用“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

比喻:

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021完璧归赵——《史记》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

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

“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

“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

“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

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

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

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

“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

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

“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

”(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

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

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

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

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

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

“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

“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

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璧在我手里。

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

“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