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908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docx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

内观禅修课程第六周:

整合到日常生活中

问:

当我闭着眼睛的时候,我的思想总是溜号,似乎睁开眼睛更容易集中精神。

我二者都尝试了一下。

这样好吗?

GIL:

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觉得对自己适合。

有些人在教授内观禅修的时候,要求保持眼睛睁开,或者半睁,但不注视任何东西。

对我自己而言,有时候,睁开眼睛更好一些。

对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大多数时候,当一个人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能够减少知觉方面的信息输入,就更容易保持稳定或集中。

当然,睁开眼睛也可以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想更加专注,闭上眼睛更自然些,这样你更容易专注于自己想专注的事物。

比如,你要听远处的声音,闭上眼睛更适合。

有些人觉得,前五周的课程似乎包含了很多指示和规则,仿佛在要求你们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学习。

好像我对你们应当做什么给出了详细的指示:

“我现在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身体,呼吸,感受,思维,心态。

让我歇口气吧!

这么多东西!

这么多我要做的!

”与其说这些引导是指示性的,不如说它们是描述性的。

当你保持在当下时,这些方面是你会注意到的。

如何去理解与体会它们取决于你自己,是否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真正的安住都取决于你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自然地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身体、念头、思维,最后也许你也能注意到自己的心态。

传统佛教中对一个人的描述或譬喻是这样的:

一个人就像一幢房屋,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屋。

这个房间有五扇窗和一扇门。

在佛教里有六识:

除了我们西方说的五感,另外还有第六识:

意识。

想象一下,在房屋中间有一把安乐椅,你坐在上面,很放松,很舒服,悠然自得,一无所求。

窗户和门都是敞开着的。

忽然,门前来了一只流浪猫,它把脑袋探进门来看看,然后走掉了。

一只小鸟落在窗台上,看看你,飞走了。

一只松鼠跑过门前。

或者,你看到院子里有小鹿和其它的动物。

各种各样的动物来了又走了。

邻居们也路过此地。

他们都来了,又走了。

你可以待在安乐椅上,只是看着发生在门窗外的一切。

你也可以站起来,跟随它们去院子里。

你还可以只是站起来,向门外凝视:

“那里发生什么了事?

”你可以参与到外面的事物中。

然而,在禅修中,只是要求你待在安乐椅上,任由动物们从门或窗出现,随它们去。

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就注意到它们,它们离开了,就随它们离开。

重点是只是自在地待在原处。

不试图达成任何目的,不试图强迫你的禅修变成任何样子,只是待在原处,让事情自然地发生。

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也许是一种声音,那就任由它来到,但不要追随它。

如果身体发痒,就让痒自然地升起好了。

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是任由它在那里,与它同在,当它在那里时,看着它。

一个念头来了,只是觉知这念头。

身体上的某种感受升起了,与它同在。

秘诀是——待在你的安乐椅上。

有些人是待不住的。

他们不肯休息,总是急于解决什么,做些什么,达成什么,于是,他们就站起来,参与到外境中了。

有些人有另外的办法:

他们把椅子转过来,面对着墙壁。

他们不想和任何事打交道,即使有什么东西穿门而入,来到面前,他们也不理不睬。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安住于当下,如果有什么在门前,在窗外,真正地与它同在,接纳它,允许它在那里,献出你的当下一刻。

如果它离开了,那就任由它离开。

当心念确实很散乱时,当头脑里总是充满各种念头,总是天马行空的时候,这种坐在安乐椅上的譬喻就不太适用了。

你需要变的稳定一些,才能待在安乐椅上不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呼吸作为禅修的基础。

呼吸的功能之一就是营造稳定感,帮助头脑平静下来。

让头脑不再随着念头东奔西跑,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一旦头脑平静下来了,你就能够坐在原先的安乐椅上,允许事物自然地生起和离开了。

依照我们的传统,这叫做“不选择的觉知”。

你对生起的一切不加选择,你不选择你要注意的事物,一旦你在那里,安住在当下,你不加选择地允许任何事物的生起。

你与任何事物都没有对立。

你不试图掌控什么,抓住什么,只是让事物在那里。

在这种激进式的“让事物在那里”的经验中,你也接受了自己的存在。

很多人很少接受自己现有的存在。

我们总是试图修正自己、改进自己或者防护自己等等。

只是存在于当下而已。

与这种存在的感觉同在,我们的禅修会全面地展开,深入下去。

引导禅修:

那么,让我们尝试一下。

采取禅修的姿势。

坐在安乐椅上只是一个比喻,你还是要采取一个好的警觉的姿势。

其部分原因是,从长远来看,保持正直的坐姿比倚在安乐椅上更容易放松。

这虽然违反我们的直觉,但事实如此。

仔细地摆好姿势。

注意你的脊柱,让脊柱比平时更挺直一些,看上去更警觉一些。

有些人会觉得刚坐下时,前后晃动比较有帮助,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你稳定下来,与身体相联结。

经过忙碌的一天,大家的心念通常会比较散乱,种种念头占据着内心,有些做法帮助我们回到这里,回到当下。

一种方法,是做几次深长和缓慢的呼吸,利用深长的吸气作为与你身体进行联结的一种方式。

当你充分地呼气时,放松,放下。

当你呼气时,安住于自己的身体,安住于你的座位上或椅子上。

我们尝试着使自己的身和心来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如果你老是挂念着今天发生的事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事,不断进入幻想的领域,那么,我们说,你的心在别处,它不在身体所在的地方。

你不可能把你的身体带回过去,也不可能把它带到未来,那么,你只能把心带回现在,这样,身与心就能协调一致,共同运作。

你的身与心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

现在,让呼吸恢复正常的状态。

扫描你的身体可能很有帮助,看看,有没有什么明显的部位,是你可以放松的。

试试松驰你的腹部,使腹部向外略微鼓起。

有些人会发现,放松肩膀和肩胛的周围很有帮助。

如果胸口的部位有任何紧张的感觉,你可以放松它的周围。

有些人面部紧张,或者下巴,或者前额有紧张感。

尽量放松它们。

如果不能放松,也尽可能让它的四周柔软下来。

挺直你的脊柱,看你能否从身体内部使自己放松。

在身体的内部安住。

至少,你可以安住于身体里可能有的任何不适,让自己在精神上放松。

如果你有任何的紧张感,只是试着放松。

放松对它的执持,放松头脑中的不适感。

现在,与自己的呼吸相连结。

注意呼吸时身体的体验。

看看自己是否能与它同在。

跟随呼吸,一次又一次的。

让呼吸帮助自己安住,帮助自己平静,把自己带回当下。

当心溜到纷乱的念头中时,轻轻地把它带回到呼吸上来。

重新开始觉知呼吸。

就像一块平整光滑的小石块,沉入到湖水中,沉到湖底。

让自己驾驭着呼吸,注视着呼吸。

呼吸就像这小石块,它沉下去,落在你的心的底部。

就在当下,就在这里。

(静默)

与自己的呼吸同在,向你的呼吸献出你当下的觉知,就像你愿意为一位朋友付出的关照那样。

似乎你在仔细地倾听某人。

真正的停驻在当下。

(静默)

继续与自己的呼吸同在。

当其它的经验引起了你的注意,变得醒目,看看你是否能继续待在安乐椅上,任由它在门或窗生起。

让它在那里。

与它同在,不管它想待多久都好,只是在当下。

当它离开了,让它离开。

车辆的声音响起了,变响了,进入到你觉知的领域,给它打上标签,觉知它。

身体的感觉生起,情绪生起,一些念头生起,在觉知中变得醒目起来。

继续待在安乐椅上,不要参与到念头中。

只是知道它们在那里。

如果可以的话,让它们离开。

看看是否你可以轻松地与任何发生的事共处。

觉知。

安住于当下的本然中。

(静默)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念头中迷失了,注意迷失在念头中与清楚地觉察二者之间的区别,安住在其中。

无论何时,只要你可以,返回当下,回到觉知上来,回到本然上来。

在这所有一切的中心,充满觉知地呼进来,充满觉知地呼出去。

(静默)

注意你现在的状态。

注意你思维的质感。

看看你能否注意到二者的区别:

是随心所欲地让头脑自行其是,让心态自行其是,还是真正的安住于当下,真正地了解事物是怎样的。

要充满觉知。

(静默)

(引磬响起)

如果我们认真的与生命的当下同在,生命会以更美妙的形式展现,我们会有更少的紧张和压力,更多的自由与智慧。

这就是我们为何要通过禅修的方式来引导自己,要真正的回到当下,而不是任由思绪纷飞。

如果我们与呼吸更好地联结,它就会对我们的精神层面有更显著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也与身体联结,与情绪联结,与思维联结。

与它们联结,但不纠缠于它们。

呼吸、身体、情绪、思维、心态,这是我们前五周所讲述的内容。

那么,现在,我们要问,如何在此之上更进一步?

除了安住于当下,还有其它的什么?

在此之上,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正念,二是在培养正念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专注和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所说的那个安乐椅的比喻也有点用处,容易令人误会,觉得正念禅修是消极的,似乎我们是坐着不动,打发日子。

当面对生活的时候,你不能坐在安乐椅上。

正念是要我们放松、开放、安住当下,不被任何事所困。

但它不是退缩。

实际上,它让我们与生命更全然地连结,在生命中安住。

我喜欢这种称呼“接触”或“联结”。

我们联结在一起,类似于我们把双手放在一起,它们是接触的,但是它们不纠结,不是绑在一起的。

这也类似于我把手指交叉在一起,它们也是接触的,有联系的。

我把双手分开,它们就是不接触的。

保持正念于当下,有这样一种特质,真正地在当下,类似于你在接触生起的一切经验,比如,你在当下倾听别人说话,你不一定与他有身体接触,但是你是以某种方式真正地在那里,真正地为他存在。

你的思维不是游离的,不是在琢磨着接下来该说什么,也不是在判断他,你只是在那里,全然地在那里,在当下。

如果我们真正地活在当下,在生命中贯彻它,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压力会减少,自在感会增加。

深化正念禅修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它,而不是把它仅仅局限于禅坐的时间段。

事实上,我们得说,禅坐时与不禅坐时,我们的心念并没有明显的分别。

没有真正的差异——是同一个心念。

当我们经由禅修,发现心念的更高品质时,很自然,在日常中也会有一种更高级的或更放松的心念。

那么,把同样的正念修行带到日常生活中吧。

在生活中安住当下。

注意生起的一切,就在这里,就在现在。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保持正念觉察的方法有很多,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有个很实用的办法,有些人觉得非常有帮助的——在家里的不同地方贴上贴纸,比如贴在电话上,电灯开关上,抽屉上,门把手上等等。

当他们看到贴纸的时候,他们就会说:

“喔,要保持觉察!

现在正在发生些什么?

还有人利用电话响起的瞬间。

很多人对待电话铃响的态度是,赶快接电话,电话响的次数越少越好。

我不知道他们这是为什么。

正念觉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让它响几下。

一般很少有打电话的人会在振铃三四次之后就马上挂断的。

让它响一会儿,两到三次,这期间安住当下,检视自己。

你现在感觉如何?

就在当下,就在这里,发生了些什么?

你现在怎样?

你有什么担心的吗?

当你对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有了一点意识,再接电话的时候,你进入到与别人的谈话中时,你会与自己更好的联结,与他们也会更好的联结。

去发现当下所正在进行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门框做为我的暗示,一种提醒。

我走过一扇门的门框,就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里时。

我利用那个门框:

“哦,发生了什么?

”有时,我会发现自己的状态让我很惊讶:

“喔!

我之前没意识到自己这么匆忙,我之前不知道我的感受是那样的。

”我之前不知道自己没有保持觉察。

有时,我可以注意我走入的房间:

“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怎么了?

”人们使用不同的东西作为他们的暗示和提醒。

这些暗示把你带回当下的时刻,让你注意在这里所发生的。

如果你经常驾驶,你可以利用另外一种常用的方式:

红绿灯,就是当你等待红灯变绿的时刻。

没有什么是必须发生的,但是,如果你不打电话,那么,安住于当下,你感觉如何?

发生了什么?

注意这些。

练习专注,练习内观。

你不必变的非常平静,你只是注意。

很可能你会发现,如果你对生起的事物有所注意,你的生活会变的丰富起来,你会发现更多的责任,你重拾自己的生活,对你希望成为的角色负起责任来。

太多人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了,他们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想负任何责任,也不做任何选择。

他们只是急匆匆地忙这忙那,让自己的无明心念推动这场人生大戏的情节。

如果你停下脚步,就会注意到:

你有机会作出选择。

所以,当你开车时,红灯亮了,你发现自己非常不耐烦,想要它变绿。

你想要这样度过人生吗?

安住当下,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答案是“是”,那你就继续这样不耐烦吧,但是你开车的时候可不要在我附近。

(大家笑)或许你说,“我不想这样度日。

当我等待绿灯亮的时候,我能做点什么,让这一切不同?

”也许,这期间,你可以深呼吸,放松几秒钟。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当下感,就有更多的选择。

当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时,我们可以观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有助于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有助于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处世心态。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练习正念禅修。

如果你对自己在交谈中是怎样的状态有所觉察,你可以发现很多关于自己的事。

其一是,在人们交谈时,真正的倾听者少之又少。

有时候,倾听是正念的同义词。

一个好的倾听者所需的素质与一个好的内观禅修者所需的素质的是相同的。

也许,你可以试验一下,试着在交谈的时候做一个听众,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好的发言者。

你注意到自己打断别人了吗?

你注意到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听到的内容更重要吗?

这是怎么一回事?

在讲话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觉知,安住于当下,有时会对自己为什么那样说话有所发现。

很多人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那样说。

“我要说这个!

它很重要!

”比如,“我今天要去吃饭,在绝对是最好的中国菜餐厅里吃饭。

”我为什么这样说?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

可能是,我对好吃的很热衷,所以说“最好的”说的有点过了,太夸张了一点。

谁知道这个餐厅是最好的呢?

可能是我希望给你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表明我非常擅长选餐厅。

说这是最好的,似乎是在炫耀:

“看看我,我很会享受。

”这是在说自己,而不是说吃的。

也许,这例子有点傻,但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这样或那样说话呢?

安住当下,注意你的思想或者感受,这样做,你会了解很多,有时候,这种了解会防止你做错事。

有句话说的好,多年交友,一言失友。

谨慎小心,安住当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吧。

有些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内观大有裨益,因为这使得他们的生命更宁静更安祥。

有些人选择特定的活动,在过程中练习内观。

有些人试着在驾驶时保持观照。

这的确是一段与自己相处的黄金时光。

先确保收音机关掉,手机关掉。

如果所有的驾驶员都这样留意该多好。

有些人会找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来练习,比如,如果你驾车上班,把车停远一点,你就可以多走一点路,在这段时间里练习观,边走边体会当下的感觉,而不是让任由头脑里的念头急匆匆地抢在这天将要发生的事前面。

保持在当下。

这样,当你到达工作地点时,你就会更容易与发生的事物在当下互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被事物立刻束缚住。

有些人觉得在不同的星期里,选择不同的活动很好,这样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专注地练习内观。

比如,洗碗:

“OK,这周每次我洗碗的时候,我就保持在当下。

”如果在这过程中,我分心了,就会把自己拉回来,全身心地再次投入洗碗的活动。

或者是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练习:

“我只要在打扫卫生,我就要保证自己真正地停留在当下。

”有些人觉得用餐时这样做很好。

有人觉得一周保持至少一次单独安静地用餐,可以真正地练习保持在当下。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对很多人而言,吃饭通常被很多夹杂不清的情绪所围绕着。

如果你真的停下来,沉默,安住当下,在吃饭时不急不忙,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变的清明起来。

去购物的时候也可以如此练习。

你可以同时练习内观的活动有很多。

如果你在不同的星期里选择不同的活动,当你这样做一周后,它会变得有点像第二本能了。

它会多多少少变成一种习惯,你会对这一领域慢慢熟悉起来。

慢慢的,再过几年,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活动中,会变的更富足,更充实,与你做的不同的事有一种更深的联结。

这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你的禅坐。

你持续地练习每日禅坐。

你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内观越多,禅坐的练习就会越好。

除了禅坐之外,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内观禅修的整套办法。

另外一种方式,是在你对某一事物觉察和观照的同时,你不仅仅是以平常的方式,或者简单的方式觉察它,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强的专注力。

实际上,如果你的心念足够稳定,它就会具有一种真正细致地专注和安住当下的能力。

你应该能体会到这种区别:

一个人含含糊糊地因你而在,和他真正地因你而在的感觉——他真正地与你连结,他在那里,他真正的专注。

有时,观照能带来的效果只有当你真正专心、真正安住当下时才会呈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说,专注为正念提供了三脚架。

正念是望远镜,而专注是三脚架,它给正念提供了稳定性,于是你可以通过它们看得更清楚。

如果你尝试手持一架巨大的天文望远镜看星星,这很难。

你必须得把它放在支架上。

专注提供了这份稳定。

我们在发展正念之外,如何发展出更多的专注,更多的稳定?

方法之一是规律地禅坐。

几乎可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每天练习禅修,日复一日地练习。

我开始练习的几年,我周日不练习。

这天我放假,这是因为我最早在旧金山的禅宗中心学习禅坐,他们那里禅坐很多,不过没人和我解释,为什么他们周末不禅坐。

我只是拿这做个例子,所以,我以前周日是不禅坐的(但是现在我周日也禅坐),只是一周六天按时禅坐。

规律性的禅修对心念很有益的。

就像一个小孩子,大概只有两三岁吧,给小孩安排规律的时间表对它很有好处。

它们会更听话,不捣蛋。

规律性会帮助心念,支持心念。

可能定时打坐对你很困难,但是你的心念就像两岁大的小孩。

一个两岁大小孩儿似的心念,规律性会让它表现更好。

所以,持续地有规律地禅坐。

这是一方面。

谈到发展专注,有很多话题可聊。

在我们的传统里,通常用静修的方式来进行发展专注的练习。

我们的修行传统中,有这种静修的传统。

大多数的灵修传统中都有静修的形式,比如印第安人到荒野中独处,寻求启示,或在沙漠里进行五十天的修行。

在佛教中,静修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人们在一段时间内遁世绝俗。

你知道在平常的时候,你并不能把事情看清楚。

因此,人们度假的时候,会离开他们平常的生活,发掘新的视角,呼吸新鲜空气,把日常的事务放下。

每天长时间的禅坐会让心念变的更稳定,抒解平日里占据我们内心的焦虑感。

当这些预先占据我们内心的事物消解了,你会变的更专注,更稳定,真正的保持在当下。

让内心空明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内心终于可以不考虑未来,不思考现在,放下所有的担心、野心、欲望。

心念终于可以休息了。

它并不是睡着了,而是变得更清明了,它就在这里,不在别处,如此令人喜悦。

我不知道如何向你们描述它,能让你们理解地更好。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半岛附近(旧金山地区)经常开车,几星期,几个月,可是你从来没真正留意过空气质量。

有一天,空气变的澄澈透明,你可以越过海峡看到汉密尔顿山,看的非常清楚,这是多么喜悦的一件事,你忽然间发现了这种清明感。

你之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错过了什么,你也不知道你错过它是因为你习惯了浑浊的空气。

所以,真正地觉察当下,不要让心被迷惑和污染了。

这是生命中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你每天都在家中练习它,这样的觉醒会慢慢发生。

当然,如果你静修的话,它会发生的更快、更深入。

在我们的传统里,有各种各样的静修。

以我们的内观禅修中心为例,有从半天到一月不等(中间详细介绍IMC静修时间安排的内容在此略过)。

静修要在安静的气氛中进行,要求大家不相互交谈。

对新人来说这点太可怕了。

“我怎么能做到呢?

我为什么要这样呢?

”有时开始时会很难,但是在十天左右的沉默之后,大多数新人,甚至不想放弃:

“不,不,我一定要说话?

我根本不想说!

”他们甚至又踢又叫的,表示不想说话。

这很逗。

交谈会引发很多担心,比如担心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需要如何展示自己,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复杂。

沉默能够让我们远离世俗的焦虑和困扰,所以,在我们静修的时候,要求沉默。

而且,我们尽量使其它的活动也最小化。

静修期间,你每天只需要做很少的日常琐事,这里没有电视、书籍、报纸杂志,你也不能打高尔夫。

你待在这里,这就是你要做的。

有些人会进行长期的静修。

很长的静修,比如我曾经进行过八个月的静修,我得承认,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光。

这似乎与直觉相反,是吗?

我完全不知道电视里演什么节目,这看上去似乎剥夺了我的生活,但其实那段时间最棒了。

我那么喜悦。

我在那段时间里,长时间地保持喜悦的心情,比我在生命中的其它任何时期都持久的喜悦。

时间过的非常快,我简直没法相信它有多快。

什么也没发生。

只是禅修,禅修,禅修。

我不是说你一定要参与这样长时间的禅修,只是想让你了解它能够使修行深入。

如果你刚刚接触修行,你不必要马上静修,你只需要开始持续有规律地每天练习。

这样做,极有可能你有一天会发现:

“哦,太好了,我想要更多的这样的练习,这感觉不错。

”这时候,你可以考虑静修一次。

我们在保持觉知的同时,用专注来辅助它。

专注让我们看得更深入。

不是仅仅是让心念稳定或清明,而是看的更深入。

我们常用各种观点来解释我们的生活。

我们透过概念和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这其中的有些直接、简单:

如男人和女人。

但是,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会从你是某人配偶的角度来看待你。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希望被看作某人的配偶。

“我不是谁的伴侣,我就是我!

”这不是他们想要被看待的角度,他们想要你看到真实的他们。

就是这样,人们通常是透过某种概念来看待事物的。

大家可能都就有过类似的经验——被别人用某种概念来看待。

可能他们用他们过去的经验来定位你。

也许,你只有一次,你发火了,刚好有个人那天看见你发火。

现在,每当他看见你,都觉得你是个爱发火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很委屈。

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痛苦都是因为人们透过概念、判断、观点等等来看待别人而导致的。

我们也透过这些来看待自己。

我们对事物有既定的看法,于是我们太容易想当然了。

我们的心念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编造观念、概念、故事,并且执着不放。

内观的部分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摆脱这些概念,所有的这些“理所当然”,所有的解读视角。

摆脱了它们,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我要向做一个演示,希望你,将来某个时候,这可能。

我需要一些道具来演示(从附近的植物上摘了两片叶子)。

看这里。

这是一片叶子,大概二英寸长吧。

这只是一片叶子。

它就是这样。

在佛教中,我们有很多种方式来形容事物本来的真实。

我们叫它事物的“真如”或“本性”。

现在,看看你是否能看到叶子内在和外在的真实。

或许,如果你比较运气,你不从这片叶子联想到过去的叶子或将来的叶子或完美的叶子,只是看到这片叶子本身。

那么,这件事很有意思,如果我拿起另一片叶子,把它放在原来这片的旁边。

这片叶子现在在我的左手里[IU1],它大概五英寸长吧。

第一片叶子只有二英寸长。

现在我可以说我之前不能说的话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第一片叶子是小叶子,第二片是大叶子。

是吧?

这很清楚吧?

这不难。

但是,看这魔术……大的,小的,大的,小的,现在看我的手,要变魔术了。

我把这一片放下,只是拿起这一片。

这一片只有一英寸长。

现在哪一片是大的,哪一片是小的呢?

原来那片小叶子,现在变成了大叶子。

这难道不是魔术吗?

这难道不奇妙吗?

事物的大和小不存在于事物本身。

事物本身不存在大与小。

事物是在与其它事物的关联中才有了大和小的概念,大和小是我们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大”和“小”是我们附加于经验上的观念。

它不在经验本身中。

有很多概念不是内在的,而是附加的。

“好”与“坏”也是附加的。

事实上,人类经常会因为自己脑海中的对自己的感觉而受苦,而通常这些感觉都是出于比较,都是出于相对的概念。

“我不够矮,我不够高。

”我曾经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我太高了。

我觉得很尴尬。

个子矮的人会想:

“我太矮了。

1967年的时候,我从意大利回到美国,从一个酷男孩,变的一点也不酷了。

(这段故事在前面有讲述)。

当时我非常郁闷。

虚荣感和泄气感都来自于我和他人的对比。

“我的鼻子太大了,还是太小了?

”“我足够聪明吗?

还是不够聪明?

”都是这档子事。

从概念、比较、判断、观点中解放出来,从所有的“应该”和“不应该”中解放出来,会很洒脱。

这真的非常自由,它创造了更高形式的存在感,让生命更有质量。

同时,它也给予我们更多的选择权,我们可以重新选择持有何种观念去生活。

除非我们保持觉察,否则我们觉得这些观念好象都是自然律。

“我就是个笨蛋。

天生如此。

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

”“人们总是应该让着我。

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

”等等。

我们拥有这些概念,觉得它们是宇宙的本质。

但是它们不是。

它们是心念制造出来的。

如果你能够看透它们,会非常自由洒脱。

有专注伴随的正念,是一种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的方法。

当我们能够看透概念,超越概念时,我们就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