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905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docx

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

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课程代码:

12313203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

开设学时:

72学时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

编写单位:

生理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

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的调节。

2.记住重要的生理常数及其变动的意义。

3.知道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过程及其规律。

4.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

(二)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

1.熟练进行血压测量、血型鉴定等基本操作。

2.具有对重要器官系统的生理实验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3.具有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理解有关的临床现象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目标

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具有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职业道德意识。

3.树立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意义,反馈的概念,能够说明正反馈、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2.知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及特点。

3.了解人体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知道自身调节。

4.学会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

【重点难点】

重点:

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

难点:

体内的控制系统。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概念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刺激与反应,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及关系,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

实验教学

实验一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际操作。

【教学学时】

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解释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区分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解释兴奋—收缩耦联概念。

2.知道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3.了解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出胞和入胞作用。

4.学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难点:

肌丝滑行过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和作用,出胞和入胞作用。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

3.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兴奋-收缩耦联(概念、过程)。

4.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受体的功能。

实验教学

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三肌肉收缩与刺激关系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际操作。

【教学学时】

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血液组成;记住血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基本功能;解释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浆和血清的概念。

能够说明血浆渗透压的来源与生理作用;能够说明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解释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记住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

2.知道血液的理化性质,体液及其组成,血浆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解释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脆性的概念,知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记住生理止血过程和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知道输血与输血原则。

3.了解Rh血型系统;了解血细胞的破坏;列举临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由。

4.学会操作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学会ABO血型系统的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凝血过程,ABO血型系统与输血的关系。

难点:

血浆渗透压的来源,凝血过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量,血液的组成和一般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

2.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脆性。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4.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抗原和抗体,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实验;输血的原则。

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ABO血型系统的测定。

实验教学

实验四ABO血型测定

实验五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际操作。

【教学学时】

理论6学时,实验4学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心率和心动周期的概念,说明心脏射血、充盈过程中心室的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能够说明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说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主要特点。

区分窦房结、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能够说明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记住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基本过程。

区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2.知道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识别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形成原因、标志及意义;看懂基本心电图所代表的意义。

3.了解微循环的通路及生理意义,知道影响微循环血流的主要因素。

列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点;知道动脉脉搏;知道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和特点。

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了解可能引起水肿的因素。

4.学会操作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调节;人体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定。

【重点难点】

重点: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难点: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心脏生理: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脏的起搏点,窦性心率;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的因素;心肌的收缩特点);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心腔内的压力、容积、血液及心脏瓣膜的变化)。

第一、第二心音的产生及特点。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心率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2.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及意义。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和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实验教学

实验六人体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定。

实验七动脉血压调节。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际操作。

【教学学时】

理论8学时,实验4学时。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呼吸的概念,胸内负压及生理意义;区分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能够说明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

2.知道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解释肺的回缩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关系。

说明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认识血液中化学成份(CO2、O2、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作用原理。

3.了解呼吸道的构成及其主要功能。

知道平静呼吸、用力呼吸的异同点。

列举延髓、脑桥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4.学会操作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胸内压测定。

【重点难点】

重点:

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化学感受性反射。

难点:

化学感受性反射、胸内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概述:

呼吸的概念和三个环节。

2.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呼吸运动的形式;肺内压;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3.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潮气量,补吸气量和吸气贮备量,补呼气量和呼气贮备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

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4.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影响组织换气因素。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和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CO2的运输形式。

6.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肺扩张反射、肺萎陷反射、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实验教学

实验八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

实验九胸内压测定。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际操作。

【教学学时】

理论6学时,实验4学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能够说明胃的运动方式。

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能够说明小肠的运动方式。

说明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2.知道消化的概念和方式;列举胃肠的激素;知道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以及吸收方式和途径。

识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消化腺分泌的作用。

3.了解消化器官活动的体液调节,知道口腔内和大肠内消化。

【重点难点】

重点:

胃液、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作用。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难点:

消化器官活动的体液调节。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运动的形式及其消化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胃内消化:

胃液的PH值,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排空。

4.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小肠液的主要作用,小肠液分泌的机制。

5.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方式和途径及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6.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消化腺分泌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4学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说明机体的产热器官和和散热方式;能够说明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和生理变动。

2.知道能量代谢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知道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和基础代谢。

列举对高热病人的降温措施。

3.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体温调节。

知道对高温、寒冷环境的反应和习服。

【重点难点】

重点:

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和影响因素;体温的概念,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难点: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的四个条件。

2.体温:

体温的概念,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器官和散热过程;对高热病人降温的几种措施;体温的调节。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2学时。

第八章排泄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尿量的正常值;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

能够说明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能够说明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的滤过率,说明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因素。

2.知道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血液循环的特征,排尿反射;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排泄的概念。

3.了解肾的功能和结构,尿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重点难点】

重点: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尿生成的调节,尿量正常值及少尿、多尿的值。

难点: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概述:

排泄的概念与途径;肾单位的构成,滤过膜的构成,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K+的重吸收和分泌。

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

3.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4.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因素;抗利尿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

5.尿液及其排放:

尿量,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6学时。

第九章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能够说明几种视觉生理现象,耳的传音功能。

2.知道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耳的感音功能。

听觉器官对声音的分析。

3.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和一般生理特性。

知道椭圆囊、球囊、半规管的功能,了解前庭反应。

【重点难点】

重点:

视调节,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难点:

行波学说。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2.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近视、远视、散光及矫正方法和保健措施)。

3.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特点;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4.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后像和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5.耳的听觉功能: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骨传导);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6.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射。

7.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功能。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2学时。

第十章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突触的概念、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能够说明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内脏痛和牵涉痛的概念及特点,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类型;小脑的主要功能。

解释反射和反射弧;自主神经的主要递质和受体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条件反射的概念及意义。

2.知道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运动定位,分别比较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作用和特点;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分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3.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列举小脑、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电图。

觉醒和睡眠。

【重点难点】

重点:

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和反射弧。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和功能。

难点:

突触前抑制。

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概述: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突触的概念和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放疲劳);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中枢易化。

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皮肤痛、内脏痛的特点;牵涉痛。

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脊休克,脊髓对躯体运动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紧张性支配,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

7.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

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慢波睡眠,异相睡眠。

8.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的形式,非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形式和过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8学时。

第十一章内分泌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促激素及其生理作用;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知道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催乳素和催产素的作用。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3.了解下丘脑调节肽的主要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作用,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

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概述:

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激素作用的机制,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及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

九种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激素的作用机制,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催乳素,促黑激素;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3.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腺泡聚碘、碘的活化、酪氨酸的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转运与代谢)。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反馈性调节,甲状腺的自身调节,自主神经对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4.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

5.肾上腺的内分泌:

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血液系统影响,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盐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6.胰岛素的内分泌: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对蛋白质代谢影响,对电解质代谢的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前列腺素。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6学时。

第十二章生殖

【目的要求】

1.能够说明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能够说明月经与排卵;雌激素及孕激素分泌和主要生理作用。

2.知道睾丸的生精作用。

受精、着床和分娩的概念。

3.了解睾丸功能的调节,妊娠。

【重点难点】

重点:

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

月经周期的形成。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男性生殖: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妊娠,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分娩。

【教学活动】

理论讲授。

【教学学时】

理论2学时。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

学时

理论实践合计

1.绪论

2.细胞的基本功能

3.血液

4.血液循环

5.呼吸

6.消化和吸收

7.能量代谢和体温

8.排泄

9.感觉器官

10.神经系统

11.内分泌

12.生殖

213

437

6410

8412

6410

44

22

66

22

88

66

22

合计

561672

五、实验项目表

实验项目

学时

实验一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三肌肉收缩与刺激关系

实验四影响血液凝固因素

实验五ABO血型测定

实验六人体心音的听诊、血压测定

实验七动脉血压的调节

实验八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九胸内压测定

1

2

1

2

2

2

2

2

2

合计

16

六、说明

1.本课程是在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总课时72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16学时。

2.教学活动主要通过理论讲授、自学、动物实验、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方式进行。

3.教学评价采用课堂提问、平时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

编写人:

苏莉芬

审核人:

马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