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9545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docx

生理教学大纲附提纲

生理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内环境和稳态的定义。

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前馈控制系统。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

4、了解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节律;生理学发展的历史;生理学展望。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生理学(physiology)概述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

细胞及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二、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metablolism)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四)生殖(reproduction)

四、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一)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和稳态(homeostasis)

(二)生物节律(biorhythm)

五、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

旁分泌(paracrine)调节;自分泌调节(autocrine);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三)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

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arc)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个基本成分组成;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

六、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一)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七、生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一)生理学发展的回顾

(二)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1、单纯扩散:

定义及扩散物质

2、易化扩散:

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

3、主动转运:

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

4、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质转运

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产生机制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⑴静息电位:

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

⑵动作电位:

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

⑶兴奋的引起:

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区别

⑷局部兴奋:

掌握其定义、产生机制及特点

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三、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传递

⑴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

⑵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⑶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⑴肌小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用

⑵肌丝的分子组成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⑴掌握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

⑵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

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O2、CO2等脂溶性气体分子,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膜蛋白的介导下,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1)通道的易化扩散

1)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ionchannel)转运离子

2)通道的共同特征:

通道对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通道转运离子的速度很快;离子经通道的跨膜移动以电-化学梯度作为动力;通道受不同的因素调控,从而决定其开放还是关闭。

3)通道的分型:

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化学门控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机械门控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

(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1)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跨膜转运是在称为"载体"(carrier)的蛋白质帮助下完成的。

2)载体转运的特征:

物质转运顺浓度梯度进行;具有饱和性;具有严格的结构特异性。

3.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由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参与,必须由被转运的物质外部(膜或细胞)供给能量。

(1)钠-钾泵(简称钠泵,sodium-potassiumpump,或称Na+-K+依赖性ATP酶)

1)结构

2)转运过程:

分解一个ATP分子,逆浓度差把3个Na+由胞内转运到胞外,同时逆浓度差把2个K+由胞外转运到胞内。

3)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容积;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维持[K+]i>[K+]o,

[Na+]o>[Na+]i,产生生物电从而维持兴奋性的重要前提条件;Na+的不均衡分布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条件。

(2)其他的泵

(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又称联合转运或协同转运(cotransport)

1)由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参与,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体(transporter)

2)由势能储备提供能量

3)同向转运:

与Na+扩散方向相同。

逆向转运:

与Na+扩散方向相反。

4.出胞(exocytosis)和入胞(endo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

被转运的物质由膜性结构包围后进行转运。

Ca2+在物质出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概述

(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信号分子

1)G蛋白耦联受体

当受体与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受体被激活,激活的受体使G蛋白激活。

这种受体称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又称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receptor)。

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形成7个跨膜区段。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

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

α亚单位起催化亚单位的作用。

未激活时与GDP结合,激活时与GDP脱离,而与GTP结合。

此时α亚单位和β、γ亚单位分离。

并使效应器酶激活。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①定义

②可作为第二信使的物质

③第二信使的作用:

第二信使可激活蛋白激酶起生理作用或作用于细胞内配体门控性通道使膜电位改变。

5)蛋白激酶

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

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②酪氨酸蛋白激酶

(2)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cAMP-PKA途径

2)受体-G蛋白-DG/PKC途径

3)受体-G蛋白-IP3/Ca2+系统

4)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2.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特征:

1)简单快捷。

2)其配体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3)其效应蛋白多是转录因子,生物学效应是对基因转录的调节。

(2)酪氨酸激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3.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核受体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去极化(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

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

(1)波形特点:

1)上升支,超射;

2)下降支;

3)锋电位和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2)动作电位的特征:

1)是兴奋的标志;

2)全或无现象(allornone):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3)不衰减传导;

4)其后有不应期。

(二)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形成原理--K+平衡电位

(1)静息电位的形成

假定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

因为[K+]i>[K+]o,使K+外流,细胞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出细胞膜。

结果使细胞内外形成电场,内负外正。

电场力阻碍K+外流。

当浓度势能等于电势能时,电化学势=0,K+净通量=0,此时膜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2)静息电位数值的计算:

可用Nernst公式计算。

(3)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

1)K+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化学驱动力;

2)膜对K+、Na+离子的相对通透性,表现为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性;

3)钠泵的作用。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的产生--Na+平衡电位

1)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

①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K+通透性。

②[Na+]o>[Na+]i和膜内的负电位使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相),并出现超射,动作电位所能达到的超射值,即膜内正电位的数值,理论上应相当于计算所得的Na+平衡电位(可写为ENa)。

2)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

①Na+通道失活:

Na+通道开放后很快失活,不因去极化的持续而继续开放;也不因新的去极化而再开放。

去极化消除后,失活可解除。

②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

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在膜去极化时激活,但出现较迟,不出现失活(或很慢)。

K+通道的激活使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K+外流,出现复极化(形成AP下降支),使细胞膜两侧电位差恢复到RP状态。

(2)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导的变化及测量

1)电压钳实验

①实验基本原理:

跨膜离子电流(I);膜的电阻(R)或电阻的倒数电导(G)。

②实验方法。

③实验结果和结论。

2)膜片钳实验和单通道离子电流的记录

①实验基本原理。

②实验方法。

③实验结果和结论。

(3)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4)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

1)阈下刺激

2)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使少量Na+通道开放形成的小幅度去极化反应。

①产生的原理

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和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的结果。

但很快被K+外流所抵消。

②基本特征:

刺激依赖性;电紧张性扩布;总和反应:

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3.动作电位的传导: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未兴奋的静息区由于依次接受刺激而相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外:

未兴奋处兴奋处

膜内:

兴奋处未兴奋处

(2)局部电流的作用:

局部电流使未兴奋部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3)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速度快,耗能少。

(三)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1.几个概念

兴奋(excitation);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2.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

单位时间内,细胞能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大次数,决定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

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Ch囊泡移动与神经末梢膜融合破裂,释放Ach;Ca2+的进入量决定囊泡释放的数目。

(2)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EPP)的产生和特性。

1)EPP的产生

Ach与化学门控通道的α亚单位结合,使通道打开,Na+、K+和少量Ca2+可通过,Na+内流、少量K+外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2)EPP的特性

①无"全或无"特性;

②大小与Ach的量成比例;

③无不应期;

④可总和;

(3)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产生。

终板膜内不存在Na+的电压门控通道。

EPP传播到终板膜周围的一般肌膜时,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引起动作电位。

(4)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1对1传递。

原因:

1)EPP足够大。

2)Ach迅速被清除。

胆碱酯酶的作用。

(5)接头传递过程的影响因素

1)具有与ACh类似作用的药物如尼古丁;

2)ACh受体阻断剂,如筒箭毒(tubocurarine)和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

3)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有机磷农药及新斯的明;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滑行学说

(2)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横桥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

4.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的过程。

(1)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2)三联体信息传递。

(3)Ca2+由肌浆网的释放和再聚积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

基本概念:

前负荷(preload);初长度;后负荷(afterload);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被动张力;主动张力;总张力。

1.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长度-张力曲线

(1)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最大。

(2)大于或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主动张力变小;大于一定程度时,主动张力=0。

(3)在一定范围内(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前负荷或初长度增加,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增大。

(4)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条件下进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最大的原因。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张力-速度曲线

张力和缩短速度大致成反变关系。

后负荷小,张力小,缩短速度快,缩短长度大。

后负荷相当于最大张力的30%时,肌肉的输出功率最大。

3.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1)衡量指标:

1)前、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肌肉缩短速度的改变。

2)最适初长度时,最大张力的改变。

(2)影响收缩能力的因素

(3)肌肉收缩能力改变的结果

4.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1.平滑肌的分类:

单单位平滑肌(single-unitsmoothmuscle)和多单位平滑肌(multi-unitsmoothmuscle)。

2.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及收缩机制

 

第三章血液

一、概念

1、掌握血液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血量和红细胞比容的概念

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

3、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形成机理及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4、掌握血液的酸碱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浆和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

5、掌握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

二、血细胞的生理

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成与破坏,掌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基本功能

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来源和数量

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⑴止血功能

⑵参与凝血

⑶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四、血凝和纤溶

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

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

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特点及区别

4、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质及作用

五、血量、血型和输血

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

2、了解输血原则和Rh血型系统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血细胞比容

(二)血液的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specificgravityofblood)

2.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3.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ofbloodplasma)

(1)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osmoticpressure)

(2)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

4.血浆的pH

二、血细胞

(一)造血过程

(二)红细胞

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plasticaldeformability)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①等渗溶液(isosmoticsolution)

②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

3.红细胞的功能

4.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2)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①维生素B12;内因子

②叶酸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urstpromotingactivator,BPA)、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unit-erythroid,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erythroid,CFU-E)

5.红细胞的破坏

(三)白细胞

1.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2.白细胞的功能:

变形运动(amoeboidmovement);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1)中性粒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3.白细胞的生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四)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①ADP

②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

(3)释放

(4)吸附

(5)收缩

(6)修复

3.血小板的生成:

爆式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unit-megakaryocyte,BFU-MK);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megakaryocyte,CFU-MK);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4.血小板的破坏

三、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

初期止血(primaryhemostasis);第二期止血(secondaryhemostasis)

永久性止血(permanent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time)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ofbloodcoagulation)

②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ofbloodcoagulation),

2.抗凝系统

(1)蛋白酶抑制物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蛋白质C系统

(4)肝素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1.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2.抗纤溶

四、血型(bloodgroups)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ABOblood-group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

(二)红细胞血型

1.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2)ABO血型的分子基础

(3)ABO血型的检测

2.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分型与抗原

(2)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test)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功能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

2、掌握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3、了解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及意义

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5、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⑴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⑵心指数(含静息心指数)

⑶射血分数

⑷了解心脏作功量

6、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前负荷

搏出量后负荷

每分钟输出量心肌收缩能力

心率

7、了解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点

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

2、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3、掌握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⑴浦肯野细胞

⑵窦房结细胞

4、了解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起搏的机制

5、心肌的电生理特点

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⑵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⑶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⑷掌握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概念及产生期前收缩及代偿性间歇的机制

6、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⑵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等级差异

7、心肌的传导性

⑴了解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⑵了解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8、了解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三、血管生理

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

3、血压

⑴掌握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概念

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机制

⑶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⑴掌握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特点

⑵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

⑶掌握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

⑷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微循环

了解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7、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⑴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⑵掌握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概念、分布及作用

2、心血管中枢

⑴了解心血管中枢的概念

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枢在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

3、心血管反射

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掌握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

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掌握反射效应

掌握反射过程 

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⑵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

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掌握反射效应

⑶了解其它类型的心血管反射

4、体液调节

⑴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⑵掌握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