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541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docx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讲信息化银行建设

关于认真学习工商银行姜建清董事长有关信息化银行主题演讲的通知

各行社、省联社各部门、办事处:

9月17日,工商银行姜建清董事长在银行前沿大讲堂作了题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演讲,并进行了互动。

根据鄢理事长“建议各行社高管、中层认真读一读并结合我们的实际做一些思考和探索”的批示精神,现将姜建清演讲及互动内容的材料发给你们,请按照鄢理事长的批示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各行社落实情况请办事处收集后反馈省联社办公室。

请做好保密工作,妥善保管好该材料,勿外传。

省联社办公室

2014年9月26日

 

附:

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27讲--信息化银行建设

(2014年9月17日)

姜建清

很高兴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讲一讲信息化银行的建设,这也是关系到我们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大计的一个前沿问题,现在也是非常热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本来我这个标题是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为什么标这么一个头,它是什么意义?

所以我讲一下商业银行信息化历程。

当下互联网金融大家都知道非常热议,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互联网的技术与金融服务的一个融合,现在大家看到比较热议的就是互联网的企业比较多的,肯定的方面比较多,说是创新者、颠覆者,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从事这个行业是传统色彩很浓的行业。

我们回过头来看,银行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从来不是保守者和落伍者,而是信息建设最早的实践者、改革者和推动者,全世界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就是由当时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成功的,而那台机器到哪里去了?

它最终的使用者是美国银行,当时美国银行把它买去了,他们使用了,大家所熟悉的SWIFT系统,我们银行从业者比较的熟悉,这是1977年夏天开始运营的,它运营当年就为全世界150多个会员国的5000多家的银行提供了实时的清算服务,日均业务量达到300多笔。

从我们银行业走过的科技路程看到,银行在科技方面是最早的参与者、实践者、改革者。

互联网一轮的高潮不是现在,在1995年左右就有这么一个热潮,我记得那时候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在当访问学者,那时候有一个第一安全银行非常的热议,完全虚拟的,他们就称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然后鼠标来讲彻底打败银行,那时候很多,我记得我看了很多的报纸资料,看了很多的介绍,我回来写了一本美国银行的科技革命,在90年代后半期的时候,那时候已经有这样一些说法了。

可是十几年的时间,到现在快20年了(1995年到现在),商业银行的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的主导地位,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银行业在因需而变、因势而变,它们在不断的变革和调整,更重要的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银行的创新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之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就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持续投入人力和资金,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家银行它们尽管在进度上有先有后,战略上重点也有不同,但是大体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脉络都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回顾看,在最近20多年的时间,我们中国的一些银行都走过了从一把算盘、一只笔的手工操作,到单机操作,到区域互联,再到网络互联的发展道路,不仅显著提升了对社会公众和金融服务能力,也有利的推动了银行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各项业务的发展。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银行信息化的建设目标的阶段,正在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阶段。

从工商银行来看,我介绍一下工商银行的情况,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它就是一个索引,和中国其他的银行一样,从1984年成立以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战略,就高起点、高标准的建立了科技平台,先后自主研发的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所我们的索引来看,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实现了IT大集中。

工行的IT大集中在国内同业当中是最早完成的,实现了境内外所有的分支机构和集团所有子公司的所有数据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大概覆盖了1.7万家营业机构,在9.1万台ATM机、140万台POS、4.6万台自助终端上运行,这里面包括国际上还有40个国家300多个分行,从而由过去因信息分割而造成事实上的成千上万家小银行的集合体,而整合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个WinICBC(音),其实在中国的商业银行都走过这么一个过程,就是过去一些大的大型银行,分支机构都相对的独立,整合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

像现在这样工商银行的数据中心日均处理业务笔数2.15亿笔,日峰值业务量达2.54亿笔,整体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

2002年在北京上海建立了一主一辅,一个主机一个备份中心的集中式的大型数据中心,一个生产运行,一个异地的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实现千公里级的数据切换和快速接管。

今年6月份我们又建立了两地三中心,在同城相隔50公里的范围内再建立一个数据中心,这两个数据中心在核心生产系统、在同城双中心并行运行,做到万一有一个中心发生问题的时候,灾难的时候,可以在一分钟左右时间快速恢复生产运行及数据零损失的切换,提升了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业务运行的连续性的应急水平,现在像这一科技成果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我和IBM探讨过,在全世界这样的能力还没有。

第二,实现了大数据积累。

工商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信息、帐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内容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量达到了700万的级别,其中用于海量数据挖掘和风险的数据的仓库的平台,经过了6--7年的累计,数据的总量增长了近30倍,已经达到了38万级别,包含客户、柜员各有关机构的交易行为,关联性和交易习惯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仅仅以客户信用记录为例,我们对4.52亿的个人客户,460万的法人客户的客户违约率和违约的损失率的数据完整积累长度已经分别超过8年和6年,这完全满足了《巴塞尔3--资本管理协议》的要求,此外影像、语音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每年已接近50%的速度增长,总量已经达到了120万级别。

第三,实现了运营集约化。

我们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理念和打造“流程银行”目标,先后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信贷监督中心等集约化营运中心,改变了传统的分散式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工厂化、集中化和规范化。

使数万名员工从中后台转移到前台服务和营销岗位,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营运的效率和降低的运营成本,而且促进了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比如我们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形成的网点全面受理,中心集中处理的全新的运营格局,人均的业务处理量是分散模式下的7倍,核算质量提升10倍,节约人员近9000名。

第四,实现了管理现代化。

先后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了管理创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

比如我们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覆盖三大领域风险管理的体系,实现了全面的风险计量的控制,开放应用了新一代的监督系统,依托对客户交易习惯和历史数据系统风险,编制了数百个智能化的监督模型,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特征的全程展现,进而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督手段。

什么叫习惯?

昨天上午毕马威有一个全球合伙人会,他们请我有一个讲话,他们董事长跟我对话。

讲到风险控制我举例说,举例,董事长您很节省,从来不到奢侈品商店买东西,当您的信用卡在奢侈品商店,这是我们根据多少年的大数据统计出来的,当您的信用卡在奢侈品商店发生交易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提示风险,他就告诉我他的老婆经常到奢侈品商店去,最好她买东西能够提示给他,所以大数据的习惯,实际上是从习惯来做风险,从中来判别一个风险,因为超过你的习惯。

我们在监控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连续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业务监督,基于价值管理的理念开发了新的绩效考核的系统,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出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风险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另外开发了全行共享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我们有一个资讯平台,所有的员工和机构,一万个境内机构和全球机构可以共享的资讯平台,通过对行内外商务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深度挖掘,为不同部门,分行和境内外机构之间搭建了联动营销通道,同时帮助客户更加及时全面的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商机和降低成本。

第五,实现了服务信息化。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有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构建的现代化服务体系,极大的缓解了业务高速增长和物理网点资源有限的缺点。

从工商银行来看,目前我们拥有网上的客户1.8亿个,电话银行客户1.1亿个,手机银行客户1.3亿个,这个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全行交易型业务的主渠道。

像外汇贵金属的交易,通过电子化的,占比99%,所有业务的笔数,现在电子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在所有业务中间占比82%,相当于3万个物理网点,30万个柜员所办的业务量。

2013年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就达到了380万亿元,从2000年到现在年复合增长达到了50%,应该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培育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十来年,客户非常熟悉习惯使用网上的支付,好多年前没有互联网,没有第三方支付,但是中国的客户已经非常习惯使用电子银行的支付方式,这也是培育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总得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过去的同业比较不落后,甚至还处在领先地位,与国内其它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也是相对超前和先进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的银行业分步骤,渐进式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信息化初始时期是按照一条以电子化复制手工操作的路子来探索走过的,在一些领域,一些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专业分割、标准不一、关联复杂、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等问题。

随着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展,这些先天不足衍生出来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映迟钝的问题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从信息理论来看,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信息不对称,即使企业有做有海量的信息,也可能因为信息的割裂,缺乏信息挖掘和贯通和患上信息的“贫血症”。

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要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要在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格局当中,锻造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战略角度,加快推进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重大转型和变革。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重大挑战

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这些年发展都非常的迅速,到6月末,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中国共有105家商业银行入围,合计税前利润达到2920亿美金,也占到全球一千家大银行利润总额的32%,其中中国的中、农、工、建等大型银行都跻身前十。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面对的许许多多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正在缓慢的复苏,新的金融监管也进入到付诸实施的阶段,中国的经济进入到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调,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阶段。

另外就是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脱媒和市场化的进程加速,资本监管更趋严格,整个银行业明显感到,过去依靠信贷扩张和利差收入实现增长的传统经营模式变得越发难以维系,银行业的发展开始进入到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需要靠转型和创新来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的、重大的挑战,但也是机遇,就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生态系统,我们如果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就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他所说的,人类可能迎来又一次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而互联网技术将为这次变革创造强大的基础。

总结二十多年来全球的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之一就是互联网,它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了世界,通讯、零售、传媒,它们的经营和商业的模式都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从上一个世纪的互联网情况来看,当时因为诞生了一批无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记得当时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还讲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新生产力的定义为新经济。

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在本世纪初的破灭,这个新经济很快成为过往的云烟,我们当时知道第一家纯网络的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的网络银行,三年就巨亏,最后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掉。

今天我们又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老课题的新挑战,但是应该看到,这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趣是不同于以往的。

20年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对金融功能的沿袭,它通过技术改造,把银行业务搬到网上,把砖头变成鼠标,它没有创造出新的金融形态。

所以银行发现也可以做鼠标,银行用砖头加鼠标,所以把鼠标打败了。

但是今天互联网金融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优势,从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或者社交平台开始,从商品流掌握到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再延伸到银行的支付、融资等核心业务的领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界限和竞争格局,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叠加和替代,更多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我从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来分析一下。

第一,对支付业务的挑战。

无支付无交易,无交易无市场,所以回说漫长经济历史的进程,可以看金融的史首先是一部支付领域创新发展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代,实际上从当时的史书说就有支付,当时西塞罗的儿子去雅典留学,他问人家要带现金还是转账,人家告诉他可以由转账汇款,结果他通过汇款,将儿子的学费汇过去,这是公元前了,古希腊的时代。

慢慢为什么支付就确定在银行身上呢?

因为大家知道,在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中,就是支付过程中,支付慢慢会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就是买东西不是马上得到东西,买卖不是瞬间成交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信用。

因为产生了信用,所以它要有专门的信用机构,所以银行一直充当着社会支付中介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角色。

但是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支付便利性需求的提升,第一次有一些新兴的支付出现了,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

到2013年,我们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了5.37万亿元,第三方支付机构总量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的总和,无论是用户数、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均领先全球。

虽然到目前来看,我国的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全社会支付总量的比重还不到千分之二,大概也是银行卡线下支付的1%,但是正以年180%的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大有赶超之势。

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支付市场的整体交易额将突破50万亿元,与银行卡的消费总额将基本持平。

目前互联网支付已经在网购、票务、交费等领域对银行支付的领先地位形成挑战,在铁路线上售票为例,支付宝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占据了1/3的份额,用商业银行渠道完成的业务占比普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二维码进场支付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规模1.2万亿元,增长率高达707%,同期银行的移动支付也保持着高速增长,支付规模高达9.64万亿元,增速318%,均远高于PC的支付,线上刷卡的增长率。

从支付的介质演变来看,如果讲真正的我们说的现金,完整纸币的诞生用了300多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的发展也有了十年,而移动支付更适应了用户时间碎片化的状况,使产品的黏性明显增强,但是它发展的速度更加惊人。

预计未来移动支付要成为主流的支付渠道,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

从入口情况来看,银行面临竞争的局面不容乐观。

在今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机支付、网络银行、金融证券、管理等各类手机的APP,累计下载量超过4亿次,其中支付宝钱包及相关的APP下载量占到2/3,而所有银行的手机端的网银客户端APP下载的总量占比仅为27%。

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第三方支付正在试图逐渐摆脱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将现有的ABC的模式,APP应用、bank银行和customer(客户)简化为AC,从应用到客户,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

目前还没有直接拥有实体的帐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具备的虚拟帐户的处置、支付结算、转帐汇款等业务功能,已经与商业银行的帐户功能十分接近。

如支付宝、财富通和快线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的免费跨行还款、转帐汇款、缴费等多项支付服务,也可以对企业客户提供大额付款、一对多的批量汇款等资金结算服务。

一旦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借用有效手段,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链条,就有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结算的体系,独立运营,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冲击程度将不可估量。

第二,对融资业务的挑战。

近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开始对融资业务遥遥预试,衍生发展出名目繁多的网络融资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小贷、P2P、众筹三种模式。

其中P2P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个人对个人得模式,众筹是一种通过网络向大众募集项目资本金的模式。

总的来看,现在互联网在融资领域现在总得呈现了声势不小、类型不少,但融资规模还十分有限的状况,风险管控能够还尚需检验,要真正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距离还十分遥远。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各类网络融资新增大概一千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千分之九。

以工商银行为例,像工商银行小微企业的融资1.8万亿,互联网融资中发展可能是最好的,像阿里小贷、淘宝的贷款公司,融资余额大概不到300亿。

尽管互联网融资规模管理水平、风控能力从现在来看还远不如商业银行,但是要从中看到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模型。

比如在风险控制上,一些电商小贷对小微企业的进货、销货、商品交易、资金周转和归集等商业的行为进行动态的掌握,全数据挖掘处理,运用一套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评估模型,决定对企业信用评级是否发放贷款,这种依靠软信息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机制,较与银行比较多的是基于线下调查方式,财务报表分析获取进行风控的模式更加契合现在经济发展的变化模式。

因为现在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五十公里的经济圈,小农经济时代种菜、种地,然后挑到街上卖,街上采购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再回到乡下,这样大概50公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看得到。

现在的信息已经到一千公里、一万公里的信息圈,它们已经打破了过去地域和空间的束缚,有一些做生意都是全球化的。

所以银行真的要完全基于线上调查,整天到产房盯着,或者单纯的分析客户在本地的经营状况,就像看着鸟笼子一样,鸟都飞走了你还盯着笼子看。

另外在审批机制上,互联网融资依托云计算技术,将诸多的信息点汇聚为几项关键指标,建立起标准化的在线批量审批模式,促进了审批效率的提升。

阿里小贷他们自己反映,每天可审批贷款8千笔,京东最短三分钟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

在信贷对象上,互联网金融现在还是普遍以小额的为主,像阿里小贷号称其客户总量超过70万户,户均贷款不超过4万元,期限在长不超过1年,贷小、贷短、贷分散的十分突出。

所以它不仅是契合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审计,更有利于防控风险。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将网络思维与长期积累的融资的作业、信贷管理的经验、专业团队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应用到大数据来挖掘风险、识别风险,如何重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加快创新线上融资产品,都是商业银行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第三,对存款业务的挑战。

这是各家商业银行感受最深的,或者当前最直接的感受。

随着互联网平台客户的流量和沉淀资金规模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触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及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讲支付交易与资产增值相结合,实现了分散、零星资金的万卷成海。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互联网企业利用目前的监管空白进行监管套利的因素,在与银行竞争中过获得了超银行的待遇,比如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一部分,市场准入监管非常的严格,现在有一些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没有论证客户身份的情况下,构建了虚拟帐户体系,形成了支付性的存款帐户,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存款机构,它们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无需支付客户利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借机推出了一些低门槛、随用随支、联通消费的资产类的产品,吸引了大量的长尾客户的理财资金,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

大家知道像余额宝这样,今年6月末的资金规模是5742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与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仅用一年时间就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

现在也有一些讲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与各种融资需求进行对接,代销银行基金保险P2P的理财产品。

加之其他的类理财宝产品的推陈出新,预计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截流了银行大量低成本获取存款,绝大多数由协议存款形式回流了至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被迫付出远高于活期存款的利率,抬高了存款付息成本,从而陷入了要么被迫提高存款成本,要么坐失存款分流这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从流动管理的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其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概率也相应提高,一旦投资对象大量违约和客户集中赎回,必然对相关产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美国市场便有过这样的先例。

在2008年9月,在雷曼破产后,投资于雷曼兄弟短期债券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曾经遭受过巨大损失,引发了整个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疯狂的赎回潮,一度导致美国庞大的商业票据市场陷入停滞,后来在短融市场瘫痪的同时,深处漩涡中心的储备基金公司也受到清盘,痛定思痛以后,美国在2013年批准了对货币市场基金行业进行全面整顿的新规则。

第四,对信息资源的挑战。

在面对支付脱媒、融资脱媒挑战的同时,银行还面临更深层次的信息脱媒的挑战。

在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争夺,或者说商业就是源自信息不对称,谁能最大限度的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必将成为商业的强者。

互联网企业主要竞争优势就在于掌握了商户和消费者的经营、消费等核心资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从这些信息当中挖掘出大量的交易机会。

由于客户,比如在网上搜索、在线沟通、支付交易的一系列行为,都要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即时通讯的系统,大量商户和消费的注册信息、交易记录、社交关系,乃至对商品浏览逗留时间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被电商企业获取,并逐步形成对客户信息的排他性的优势。

现在基本上是隔绝了,互联网企业不让银行知道客户在它那一端交易时候的信息,形成黑箱子。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企业和客户的商业行为和消费习惯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原本过去都是被银行所掌握的信息,由于客户通过电商平台变得难以被检测和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只能掌握一些相对静态和零散分割的信息,缺乏对客户全部经营行为、资金动态、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市场的变化等这些信息的动态把握,就会形成信息的断层。

比如说像客户,从商业银行办理贸易融资贷款,用于支付采购的货款,过去商业银行可以追踪交易的全过程信息,现在客户转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就只能检测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反馈的电子支付记录,而难以核实客户交易对手信息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实际用途,随着今后更多的传统企业向电商和半电商企业转型,商业银行的信息脱媒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被管道化、边缘化和后台化的危险,正如电信企业在语音通话、短信、彩信传统业务利润不断被蚕食,其不干沦为管道,正在奋起竞争。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如果我们不重视对信息的保护、利用和竞争,不能在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上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移动通讯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银行业的明天。

三、走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路子

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风云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向信息化银行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得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的战略优势。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语词顺序的变化,不是简单的信息升级,或者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的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是建立在银行信息化基础上的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