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404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docx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宋瓷赏析

  四川眉山人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极高的诗、词、赋、文、书画等成就令世人仰慕。

我国文化艺术史上这样一位罕见的全才,曾在眉山市所属青神县的中岩学院学习、生活了6年(图1),跟老师王方之女王弗在中岩唤鱼池留下了美妙的爱情故事(图2),并在青神瑞峰镇跟王弗结婚,直到1057年高中进士,1059年举家离川进汴京之前,苏轼一直生活在青神。

可以说,正是眉山、青神这段岷江,在22年中抚育出这位旷世奇才。

鲜为人知的是,在苏轼乘船往返眉山、青神之间时,必然经过当时十分红火的制瓷窑场,今天我们称这个宋代窑群为“坛罐窑”。

该窑于2007年被认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坛罐窑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城东北约5公里的岷江东岸,即白果乡坛罐村白坡儿一带(图3)。

这处窑址群分布面积为27万平方米,根据四川省考古部门的调查,这里有窑炉48座,分布在芦毛沟、碾子坝、老坟山、倒冲儿之间的15条山梁和冲沟之中。

笔者看到,这里的村间公路从窑群间南北贯通,把窑址群分割为东西两个区域。

西区紧靠岷江,水运交通十分便利。

近几十年来,因修筑公路及民房,许多窑包被毁,尽管如此,如今仍是瓷器及匣钵碎片遍布,坡上、树下到处都可见到古瓷堆积物(图4、图5)。

有的坡壁表面镶嵌着一个个反扣的匣钵,看上去就像童话中的古城堡,这样的景象在四川几十处古窑址群中已经很难见到了。

  从表层遗存物来看,主要瓷器品种有碗、罐、盏、洗、盂、壶、炉、瓶、?

F等,釉色为黑、白、褐、酱、青、黄、灰、茶叶末等(图6),还有很少的油滴、窑变、玳瑁釉(图7、图8),未见明显的兔毫,其中以黑、褐、白色釉为主。

器物内表面施釉均匀、光亮,外表面往往施半釉、少半釉或紧靠口沿部分施釉。

胎色深红、褐红或深灰,为当地红砂岩风化后的同一种胎土,由于烧制时火候不同所致,整体看来火候较高。

修胎工整,胎体较为轻薄。

碗多为球面形,足圈甚矮。

“矮足圈”几乎是该窑所有器物的共同特征,加之偶见琉璃厂窑五代时期那种式样的双流壶,可以看出,该窑的始烧年代不会晚于北宋。

一般,地表残存物多为停烧时期的物品,这也是判断该窑停烧年代的主要依据。

在该窑地表或浅层,未看到带有涩圈或高厚足圈的碗盘之类的器物。

因此,它的停烧年代不晚于南宋。

也就是说,它的停烧年代比乐山西坝窑要早得多。

换言之,眉山青神坛罐窑兴盛的年代是北宋,也正是苏轼在这里生活的年代。

  坛罐窑黑釉瓜棱大盂(图9-1),直径12厘米,高7.5厘米,7瓣瓜棱,饰半乳浊黑釉,釉面开片,釉下施很薄一层化妆土。

该窑许多黑釉器物都有开片,呈现出早期黑釉的特征。

加之此大盂体形肥硕,足圈很矮(图9-2),可以初步断定它为北宋制品。

另外,跟苏洵、苏轼、苏辙同代、同乡的人们,正是使用这样的水盂,才练就出一身文学之气。

  图10中的灯盏的直径11厘米,饰带油滴的黑釉,有化妆土。

坛罐窑中这样的灯盏较多,而且尺寸大体相同。

这些油灯除了用于日常生活照明外,更是读书、写作的重要照明工具。

它的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读写风气之浓。

令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些灯盏的直径跟图11中小洗的直径相同。

当时聪明的学子们是否把这些灯盏放在那些盛水的小洗上,以达省油之目的?

从唐代开始,成都地区流行省油灯,由邛崃十方堂窑创烧。

琉璃厂窑从唐到宋烧制的省油灯较多,受琉璃厂窑影响较大的坛罐窑为什么未见省油灯?

如果灯盏跟小洗的合用成立的话,倒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装载黑釉小洗的匣钵为小型匣钵(图11),匣钵最大外径15厘米,高7.5厘米,可容工件最大直径12厘米。

其中的黑釉小洗口径11厘米,深灰色胎,饰乳浊黑釉(看来坛罐窑已经掌握了靠添加草木灰比例来控制乳浊程度的方法),看不到化妆土,釉面布满类似冰裂纹的开片,这些都是北宋黑釉器物的特征。

采用一匣一器的烧制方法,使制品质量有了保障。

坛罐窑的盂、洗比较多,这样一个专为当地用户服务的民窑,烧制这么多的文化用品,正好说明了当时眉山、青神一带的学风之盛。

  坛罐窑的匣钵主要有两种规格,除了上述小型匣钵外,还有一种外径25厘米、高15厘米的大型匣钵。

小型匣钵用于一器一钵的烧制;大型匣钵用于叠烧,就现场所见,为五器重叠,图12就是五器叠烧的白釉碗,作为千万百姓家常用的饭碗,它是坛罐窑的大宗产品,有白釉、黑釉两大类。

坛罐窑的所谓“白釉”,其实并不是釉白,而是在白色化妆土上罩了一层透明釉,它跟磁峰窑的白胎加化妆土再加乳浊白釉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但跟琉璃厂窑的一种白釉却十分相似。

无论白釉碗还是黑釉碗,都是矮足圈,薄壁,修胎仔细,外壁施釉仅限口沿附近,看上去给人以浓重的古拙之感。

叠烧的各碗之间,采用粗砂粒支塾(图13),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做到一匣五器;也有用支钉支烧的(图14),只能做到一匣两三器。

从一匣一器到一匣五器,制品档次不同,一匣五器者,就是普通的饭菜碗。

不过,当时正是用这些朴实无华的餐具,装盛着青椒鱼、口水鸡等流传至今的眉山佳肴。

  酱釉双耳罐(图15),出土于眉山,经仔细与坛罐窑收集的标本比对,它显然为坛罐窑制品,出土时,其内装有某某通宝字样的铁钱残片,从钱形来看,应为北宋中早期之物。

因此它应是北宋时期的酒罐,类似这样的酒罐眉山常有出土。

唐宋时期四川名酒甚多,如清酒、醴酒、乳酒、蜜洒、烧酒、临邛酒、郫筒酒、锦江春、汉州鹅黄酒、戎州荔枝绿、戎州春、眉州玻璃春等,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都在诗文中赞美过四川美酒。

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都好饮酒,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脍炙人口的名句,几乎家喻户晓。

苏轼是位杰出的美食家、品酒家,他擅长烹饪,善于酿酒,著有《酒经》,这跟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眉山、青神一带的他从小受到当地美酒佳肴的影响不无关系。

这个酱釉双耳罐也许曾经装盛过著名的眉州琉璃春酒。

不只是酒瓶,2003年曾在窑址区出土过几只宋代大酒坛。

作为酒乡窑口,生产酒瓶、酒坛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许就是“坛罐村”名字的来历吧。

  图16中的两只坛罐窑黑釉盏,它们既是酒盏,又是茶盏。

宋代酒文化与茶文化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眉山、青神一带不但是酒乡,而且还是茶乡,离那里不远的峨眉山出产的“峨眉雪芽”又名“雪茗”、“雪香”,是茶中的珍品,早在唐代就是名茶了。

苏轼是斗茶高手,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旬。

由于当时的酒主要是米酒,度数低,加之饮酒时礼数较多,因此饮酒颇似饮茶,故往往茶盏、酒盏不分,黑釉盏适合斗茶,又通用于饮酒,从而带动了黑釉宋瓷的流行。

从两只黑釉盏(图16-2)的底部,可以看出,一只为很矮的饼足,另一只为矮足圈,显出五代、北宋时期川窑的特征。

  图17中的酱釉双耳瓶,也可称之为双耳尊,尊原本也是酒器。

宋代除了茶、酒之风盛行外,花道、香道也十分流行,因此宋代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瓶、炉的作品。

宋代是许多器物改变功能的时代,许多祭器、酒器、娱乐器、插器等变为了纯粹的陈设器。

因此一些上等的瓶、炉可能仅是陈设器。

  图18是一只沥彩褐釉罐,这里所谓“沥彩”,其实就是在深色素胎上滴涂白色化妆土条纹,再罩上一层透明釉。

这种烧造装饰技术,四川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高温陶器上就已出现。

琉璃厂窑从唐代开始就已采用,五代至北宋十分流行。

坛罐窑的沥彩器物跟琉璃厂窑几乎一模一样,加之黑釉、褐釉、酱釉器物的相似性,我们有理由认为:

岷江之畔坛罐窑的烧瓷技术,来源于靠近岷江上游地区的琉璃厂窑。

而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都处于更下游的西坝窑,则通过坛罐窑,传承和发展了琉璃厂窑在唐代创烧的黑釉、酱釉、褐釉、窑变、斑彩等技术,并在宋代把窑变釉和玳瑁釉技术推到了高峰。

从图19中的中坛罐窑玳瑁釉盘也可以看出这种传承脉络。

  修胎精细并上满化妆土的黑釉盏标本(图20),它们的修胎与施釉状况几乎跟西坝窑某些精品如出一辙,为何如此?

有两种可能;第一,目前藏家手中的西坝窑精品混有坛罐窑精品;第二,坛罐窑址深层埋有与西坝窑相似的精品。

  图21中的一只窑变褐釉四系罐,耳部形态留有汉代陶瓷罐耳的一些特征。

图22中的另一只褐釉双耳梅瓶,体形秀美。

  坛罐窑从未正式发掘过。

通常,任何一处古窑址,在地表附近分布着最晚的即衰落期的遗物,越往下发掘,越能看到较早的遗物,直到始烧遗物,而在其中某地层会出现该窑最佳的物品,也即兴盛期的物品。

也许真正代表坛罐窑水平的器物还未被人所知。

期待今后专家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时能让世人看到它的全貌。

当然,由于坛罐窑主要烧造年代比西坝窑要早,将来的发掘大概不会太令世人震惊。

研究坛罐窑址及其遗存物,不仅仅着眼于古瓷器,由于它们与苏轼处于同一时空的宝贵实物资料,因此对坛罐窑宋瓷的赏析及窑址整体文化遗存的研究,对破解“苏轼成才”之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