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840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x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读”出一片天空

-----小学中段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合理运用读题技巧的实践研究

【摘要】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论的影响下,现在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课程内容体系,呈现方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主要围绕在中段年级应用题学习中“为何读题,怎样读题”的主题展开,全面阐述了在应用题教学中合理运用读题,来促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力、思维---等方面不断提高。

【关键词】:

应用题读题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内容,一直以来是人们重点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应用题教学一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用题教学内容编排上应该来说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中段年级主要安排了稍复杂的两步应用题和比较简单的三步应用题,应用题所呈现的方式逐步由图文并茂式转变为单纯的文字式,难度提高了一定层次,学习内容反而显得比较枯燥无味。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段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不够成熟。

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是:

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

因此,中段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主要还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的新事物。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与思考,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中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改进教学,研究学法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发现:

“强化读题”是有效的方法,认为读题的过程是一个审题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强化读题训练就是训练解题思路的表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因此,笔者尝试了在小学中段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合理运用读题技巧的实践研究。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解题要首先读题,学会读题,读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就是认真读题,了解题意。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并合理运用好读题技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害怕解答应用题。

其原因是:

常见数量关系不明确,对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分析不够;解题思路不清。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了排除这一障碍,课堂中笔者采取让学生进行大声的初读题目、逐步过渡到轻声的复读题目、再到理解性的精读题目,并且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学习说——会说数量关系等几个过程。

当学生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时,毕竟是他自己思维的结果。

要达到某一程度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分梯度的训练。

才能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帮助学生走出解答应用题难的怪圈。

因此,笔者把应用题的读题分为三大步骤(三步曲):

 

一、在“初读”中,提示学生抓住和理解应用题术语。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第一步是理解术语。

这对于中低段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基础又是关键的一步,比方说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一共”,什么是“还剩”,特别是“同样多”等这些数学术语。

教学时,笔者注意观察到一年级数学教师先对题目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对术语加重了语气和声调,这也给小朋友一个很好的提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力。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读题能够帮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抓住了术语。

同时,有些教师往往抓住这个机会,对这些术语作简单解释和说明,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术语所隐藏的含义。

通过笔者的留意观察,在教学中,中段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容易忽视术语,认为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教师以为不需要作任何提示,久而久之,造成中年级小学生对这些小细节的忽视,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段学生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殊阶段,努力做好一个转变:

由教师的领读——学生的独立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笔者认为这样的读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增强趣味性,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术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题知识点往往体现出比较死板,枯燥乏味。

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体现在学生比较粗心,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增强的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讲工程问题时,作业本第27页上一道应用题“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隧道,8天修了120米,这条路全长360米,还需要修多少天完成?

”本人这学期任教四年级两个班数学,在教学这道题时作过这样的尝试

让学生自己先初读整道题;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道题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句话概括)

生:

说的是修路的事

生:

说的是一个工程队修路

生:

------

师:

请同学们在说说这道题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

是求路程问题中的时间问题

生:

题目要我们求修路的时间

生:

不对。

我认为是要我们求“还”需要多少时间[注意到这位同学读“还”字时加重了语调,使其他同学能够与这位同学一起感受术语的重要性]

生:

------

『分析:

通过学生的初步读题与概括,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应用题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趣中学,使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为应用题的解题打下了基础,同时,笔者注意到初步的读题使学生有一次亲身感受术语的魅力所在。

(2)尽量增强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抓住术语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教来引导。

因此,笔者认为自身必须增强教育实践的主导意识,积极地、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同样是上道应用题,笔者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读题中来,作过这样的尝试:

在读完题之后------

师:

请每位同学找出你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或词语(稍等几分钟)

请同学说说在这道题中那些字或词语比较重要。

生1:

笔者认为“全长360米中的全长”两个字比较重要。

生2:

题目中的数字都比较重要。

生3:

题目的问题中“还需要修多少天?

的还字”很重要。

师:

有的同学的眼睛很亮,笔者认为“还”字是题目最重要的。

接下去请同学有重点的把这些字朗读出来(也就是朗读时,加重这些字或词语的语气和语调)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涨,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纷纷想展示自己的读题能力。

生1:

读: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隧道,8天修了120米,这条路全长360米,还需要修多少天完成?

[除了“还”字以外,其他的字念得很轻,读“还”字时用了高声调。

]

生2:

读: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隧道,8天修了120米,这条路全长360米,还需要修多少天完成?

[他采取了新的方法:

“还”字连续读了两个,使用重读技巧,在重读中抓住术语。

]

生3:

读: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隧道,8天修了120米,这条路全长360米,还需要修多少天完成?

[他的方法也很新颖,读“还”字拖长,语音拉长,速度稍慢。

]

『分析:

在上述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找关键字或词——读关键字或词”应用题中的术语“还”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笔者顺便对“还”字加以说明。

在初读中,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应用题的术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例如:

笔者特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

在同时任教的两个班级中,

(1)班采取了上述读题技巧,而

(2)班笔者让学生自己解答尝试。

结果呈示:

两个班级的解题的正确率明显不同,4

(1)班的正确率达到了86%,而4

(2)班有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术语“还”字隐藏的含义,正确率只有56%,笔者发现通过朗读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术语,理解术语,做好了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3)尽量增强比较性,在比较中理解术语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观察事物间的关系时往往比较单一,过于注重表面,忽视了深层结构层次的思考,正是这样笔者觉得关键要理解数学的一些常用术语,比方说“一共、还、还剩、同样多”等等,只用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换句说就是通过读题帮助解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述比较的经过与结果,以促使学生理解术语能力的提高。

笔者采取相同题型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异同,进行归类,让学生说明其异同,运用比较较给学生区分事物方法。

使之灵活运用,这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用朗读表达出来。

例如:

四年级教学两两商之和(之差)应用题P70

应用题

(一):

李师傅和小张装配同一种仪器,李师傅5天装配105台,小张6天装配102台,李师傅比小张每天多装配多少台?

应用题

(二):

李师傅和小张装配同一种仪器,李师傅5天装配105台,小张6天装配102台,李师傅和小张每天共装配多少台?

『分析:

比较两道题,唯一的不同点就是两个字不同,但所展示的知识点是完全不同,一类是两商之差,一类是两商之和。

笔者就是让学生读题,在读题时找出异同,帮助理解术语。

而且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朗读尝试,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创设了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

二、在“复读”中,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一个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结构是解应用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复读,注意借助轻声的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分析结构,为学生架设起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轻声读题很重要,轻声的朗读中又有很多的技巧:

[1]读主干。

就是在说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中,抓住主干缩句,把题目骨架用一句话表示出来,然后可以进行分析。

例如:

粮店里有一批优质大米,每袋装25千克,正好装30袋。

如果每袋装30千克,可以装多少袋?

请学生找出主干,缩短成一句话“每袋装25千克,正好装30袋,每袋装30千克,可装多少袋?

”然后轻声的读一遍,读完之后,写出算式:

就等于把结构很好地表达出来。

[2]读问题。

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

通过学生反复地轻声读问题,培养学生养成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式。

例如:

学生体育室买8只篮球用了208元,买5只排球用了110元。

每只篮球比每只排球贵多少元?

笔者一般这样提问:

要求这个问题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养成从问题出发,学生从轻声读题中发现:

如果要求出每只篮球比每只排球贵多少元?

必须知道每只篮球多少元?

每只排球多少元?

[3]分层读。

抓关键分层次。

即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应用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例如:

学生体育室买8只篮球用了208元,‖买5只排球用了110元。

‖每只篮球比每只排球贵多少元?

如学生在通过一遍的轻声读题中,划分这类应用题。

划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一段一段解决,就如第一句“学生体育室买8只篮球用了208元”,学生很快的想到这句话就可以马上求出一只篮球用了多少元?

从而举一反三解答第二句,整道题目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分析:

合理运用以上三种读题的技巧,讲解应用题的结构,可以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轻声的读题,都可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刺激,引起有意注意,从而对应用题的结构得到正确的理解。

这些都是常规教学方法所难以完成的。

三、在“精读”中,使学会发现解答应用题的规律与方法

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认真地去读懂题意,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比盲目动手要行之有效得多.所谓“精读”,就是在初读,复读的基础上,对应用题进行反复读,把整道应用题读懂,读透,在读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应用题的规律与方法。

因此精读也是应用题读题的一种重要读题技巧。

笔者认为精读读题具备着与大声地初读和轻声地复读有着与众不同的效果和收获、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应用题的解题规律,精读更注重理解,大声的初读和轻声的复读为精读准备了条件,精读是读题的高级阶段,是前面两种读题技巧的再概括,再思考过程。

(1)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性的精读可以使学生发现方法。

同时也为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方法、学会应用。

例如:

教学应用题:

“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180棵,已知杏树是桃树的3倍,求杏树有多少棵?

这道题教师让学生学会独立读题,教师要努力强调学生在读题中,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1)要求什么?

(2)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应设哪一个未知数是x?

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反复读,笔者发现很多同学从问题出发,在精读中真正理解题意,并借助了画线段图:

在此图中,学生可以发现桃树是一份数,杏树是三份数,从而根据图意列出了算式。

让学生学会在精读中发现“倍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性的精读使学生掌握规律。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掌握解题规律。

应用题教学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是前提,掌握解题规律是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解题规律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各种问题的“锁”。

例如教学:

第七册应用题例5(P84):

李师傅和小张装配一种仪器,李师傅5天装配105台,小张6天装配102台。

李师傅比小张每天多装配多少台?

教学中笔者对该题作了改编:

某厂装配车间进行改革,要精简部分人员,下面是一道工序中四个人的工作情况。

 

                 天数            台数 

 李师傅           3天             63台 

小张             5天             85台 

 吴师傅           8天            144台 

 尚师傅           7天            144台 

1、要求出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怎么求?

 

2、谁的工作效率最低?

低多少?

 

3、如果你是该厂的经理,你决定精简谁?

谈谈你的想法。

 

4、根据以上材料你能自编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吗?

 

在教学这道应用题时,如学生在完成了前面的两个步骤后,笔者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养成一遍或者多遍精读的习惯。

精读前,让学生围绕“求什么,怎样求”这个问题,带着这些规律的问题去寻找答案。

教师也可提示具体信息:

问题中你认为哪个条件可以求出工作效率---等等信息帮助学生精读。

精读后,总结解题规律:

要求工作效率必须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利用精读这种特殊的读题方式去解答这类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在精读中扎实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性的精读还可以渗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方法。

例如:

“归一问题”的应用题:

一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18000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台碾米机9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通过学生的解答发现: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采用“归一”思想,先算一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再算9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列式为:

18000÷3×9,于是,笔者马上提出观点有不同的解法吗?

要求学生进行第二次读题,在精读中去理解、去发现“倍比”关系,正确认识到有第二种想法:

因为9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

因此它的工作总量也有相应的倍数关系。

通过精读读题,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发现解答应用题的规律,在精读中找规律,在规律中解答应用题,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精读读题无疑为学生创造对应用题理解的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精读读题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读的目的性明确。

(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题)

(2)精读要做到心口合一。

(3)精读时及时总结规律。

(4)精读时注意思路清晰,巧妙使用方法。

(譬如:

问题中判断哪个条件是未知的,精读时就可针对性的注意起来)。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研究中发现:

在应用题教学中合理运用读题技巧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学生们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读题训练,他们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抓得更准,解题思路也更清晰,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读题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如:

任教的班级中,数学的学科质量在全镇名列前茅,尤其体现在应用题内容上,学生解题方法、能力、正确率等各项指标均超常模。

]

同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最终整合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技能是十分必要的,读题技巧是数学解题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合理运用读题技巧中的三步骤:

大声的初读、轻声的复读、理解性的精读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了。

在应用题学习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要让教师的范读转变为学生独立的读题,不但学会用“口”读题,还要学会用“脑”读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养成一种良好读题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读题技巧,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获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2期

3、《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永春

4、《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郑毓信  

5、《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

 

萧山区数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钱志祥王观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