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799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docx

国别与地区经济德国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德国经济(财政、货币、外贸)政策经验及中国借鉴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

姓名1学号1

姓名2学号2

姓名3学号3

姓名4学号4

论文考试评分表

课程名称及代码:

提交时间:

6.22成绩:

题目

项目

评分点

评分理由

得分

选题

(0~10分)

价值

难度

论点

(15分)

确定性

新颖性

 

论据

(30分)

阅读范围

调研观察

资料运用

分析推理

 

结论

(15分)

合理性

说服力

写作

(30~40分)

结构

表达

规范

 

目录

摘要....................................................4

1、历史回顾及问题提出..................................5

2、近四十年经济政策经验................................6

1、财政政策..........................................6

(1)预算政策......................................6

(2)财政收入政策..................................6

(3)财政支出政策..................................6

2、货币政策..........................................7

(1)贴现率政策....................................7

(2)存款准备金政策................................7

(3)公开市场政策..................................8

(4)外汇政策......................................9

3、外贸政策..........................................9

三、德国经济发展成效...................................11

四、中国借鉴...........................................13

1、积极健全市场竞争秩序.............................13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13

3、发挥央行控制机制.................................14

4、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保制度...........................14

5、建立新型外贸体系.................................15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摘要]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短短的100余年时间里却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经济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历届德国政府实施的把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结合起来、并以自由原则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及财政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正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我国而言,必须借鉴德国的经验,大力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降低国有经济比重,优化所有制结构,构建社会王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消除行政性垄断,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制度;实行政府积极而又有限的干预与调控。

 

[关键字]经济政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借鉴

 

一、历史回顾及问题提出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开展时,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但经过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经济在战争废墟上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经济发达国家之一。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十分繁重和复杂。

战后初期,德国被分为东、西两个占区,1949年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事实上成为德国经济事务的最高决策者,在他对经济工作的全面主持下,战后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把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的原则结合起来而以自由原则为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初,市场机制在德国经济中的调节作用逐步发挥出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

为了进一步完善该体制,联邦德国还颁布了“防止限制竞争法”,实行“共同决策制”,改革税制和实行平衡预算,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和稳定货币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德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1967年,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即从原来有限干预的经济政策转向全面干预的经济政策。

开始注重强化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使之成为反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

强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管理,制定全国性的产业政策等。

1990年10月,德国实现重新统一,原东德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德国,曾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但德国两次在废墟上创造了惊人的复兴奇迹,这与德国在复兴过程中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对德国二战后的经济政策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当前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二、近四十年经济政策经验

1、财政政策

德国的财政政策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币值稳定,历届政府基本上都做到了这一点。

(一)预算政策。

预算政策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主要通过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追加追减,来实现其调节功能。

预算政策有三种形态:

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

(二)财政收入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税收政策和公债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种、税目、税率和税基,以及加成与减免等,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调节总供求关系,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总体来说,德国的调整税率的方向是降低税率;公债政策是当财政赤字不可避免时,不搞创造货币,而是发行公债,通过调整公债规模、公债的期限构成和资金来源、公债利率水平和价格来实现稳定经济的目标。

(三)财政支出政策。

包括转移支付政策和购买支出政策。

转移支付政策主要是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以纵向财政平衡为主,横向财政平衡为辅,实现全国经济均衡稳定发展。

此项政策在两德统一后为迅速缩小东、西德的差别发挥了重要作用;购买支出政策从最终用途上讲分为政策投资和政府消费,发展到现在,购买支出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消费比政府投资在财政支出中占据更大的比例,如1996年,政府消费占31%,政府投资占4.5%,另外,政府投资的重点逐渐从基础设施、公共部门转向人力投资和教育。

2、货币政策

(一)贴现率政策

《联邦银行法》规定,德国中央银行被赋予制定适合各产业经营的利率并执行贴现,目的在于影响货币流通的数量和信贷规模。

中央银行虽然有权对各行各业的票据采取不同的贴现率,然而在其实际业务活动中只规定两种利率。

一是重贴现各种合格票据的利率,称贴现率;二是以种种合格票据进行抵押贷款的利率,称伦巴德利率。

后一种利率比前者高出一个固定的差额,长期以来为1%,1975年前曾达3%,目前为2%、它起到“罚金”的作用。

贴现率的变化必然影响货币市场利率。

德国商业银行的短期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与贴现率的变化相适应,贴现率被视作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重要指南。

由于贴现率的诱发效应,将影响资本市场长期利率的发展变化。

这是因为贴现率的变化显示中央银行政策未来变动的信息,同时还因为贴现率的变化对银行系统流动性头寸和信用量产生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货款者对银行“资助”方式主要是重贴现汇票等票据;其次是伦巴德贷款,即证券抵押贷款。

重贴现指的是中央银行买卖以下证券和票据:

1、汇票,必须是从购买之日算起三个月内到期,同时还必须是较好信誉的贸易汇票;2、国库券,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或其他政府机关发行,必须从购买之日算起三个月内到期。

在个别时期国库券能重贴现的角度只占贴现定额的一定比例。

伦巴德贷款为了以下目的才由中央银行发放,如为了短期内放松银根或因银行流动性头寸非预见的和暂时性的紧俏,或因某银行的贴现定额意外地用完,等等。

在德国可作抵押贷款的证券有:

1、汇票,贷款额不得超过汇票面值的90%;2、可贴现的中期国库券,期限为一年以下,贷款额不超过其面值的75%;3、政府机构的债券和债务注册债券,贷款额不得超过面值的75%;4、中央银行规定的合格挂牌证券,包括除上述固定利率证券和债务注册债券以外的证券,贷款额不超过面值的75%。

中央银行除规定用作重贴现和伦巴德贷款的证券质量要求外,还可通过以下方式以影响其信贷结构效果。

1、中央银行指名只贴现哪些证券,它经常拒绝接受与某种被认为不应发展的产业有关的证券,从而使该产业融资困难,至少使它获得信用的成本增力口。

2、中央银行制定银行业务的“优等业务准则”,符合“准则”者才可以获得贴现或抵押贷款。

这些“准则”包括:

①信用机构的产业结构(融资对象);②信用发放的安全性;③信用机构具备足够的预防性准备金;④信用机构具备合格的流动资产构成,即足够的资本来源和流动性。

第四个准则最重要,它是根据德国《信用制度法》的要求拟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根据法律,中央银行要求各银行按存款吸收额(即负债)的一定比例向其缴存存款准备金。

根据存款种类与数额、银行的规模和地点等不同情况而确定。

按存款种类,不同类型的存款,缴存的存款准备金的比例不相同,其中活期存款最高为30纬,定期存款最高为20%,境外存款可高达100%。

为了实施这项法律,联邦银行对缴存准备金的一些具体细节作了进一步规定外,在它的每年的年度报告中.都有关于最低准备金的指示。

在西方其他国家这种最低准备金变动不多,而德国变动频繁,一经变动即在国家公报中予以公布。

60年代,联邦银行经常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作为影响各个银行的流动资金和放款能力的一个工具,当它需要放松银根时,就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当它需要抽紧银根时,就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有时,联邦银行还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额,规定追加的准备金比率;还把存款准备金政策用来调节外来资本的流入。

(三)公开市场政策

根据《联邦银行法》,中央银行为了调节货币市场,得在公开市场按市场价买卖商业票据、国库券、联邦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债券以及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私营企业债券。

此外也买卖银行承兑票据和仓储票据。

如果大多数银行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支持,那么联邦银行运用其再贴现和放款手段,就能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资金和放款能力,从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但是,当银行体系对中央银行的资金依赖程度很低,或本身的负债不大时,联邦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就显得乏力。

就需要用公开市场政策。

根据市场情况,需要采取放松银根政策时,就买进证券,投放资金;需要收紧时,就卖出证券,吸收资金,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流动资金、调节货币流通的目的。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活动,对于商业银行储备的马克数额具有直接影响;对于买和卖的那一种证券的价格、利率和收益具有冲击性的影响;对于一般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的未来动态具有预期的影响。

其中,对商业银行储备头寸的影响是最强有力的,能迅速地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规被和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

所以,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银行流动资金的增减,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到企业和个人流动资金的增减。

(四)外汇政策

外汇政策是德国中央银行用以调节汇价和外汇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经营本国全部外汇业务,买卖金银和同外国银行进行业务往来。

它对外汇政策的运用,既体现在它的各项外汇业务中,又体现在它对外汇和外汇市场的管理中。

多年来,德国的外贸大量顺差,马克汇价一直较硬,对外国投资者有吸引力。

因此,它对外汇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作出某种限制性的规定;相当多的情况下,没有什么限制,所奉行的基本上是自由外汇政策。

联邦银行运用外汇政策的目的有二:

一是控制汇价的波动,使之不过高过低;二是要调节短期外汇资金的需求,使之有利于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联邦银行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人民刻骨铭心,历届政府都特别重视保持货币与物价的稳定,明确提出了保卫马克、稳定通货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稳定货币、稳定物价放在首要地位。

二是联邦银行只对国会负责,不受政府约束,从立法上杜绝了财政向银行的无限透支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货币的财政发行。

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大国。

经济的繁荣,保证了联邦德国的马克与物价的稳定。

3、外贸政策

德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一)构建贸易促进体系。

为了确保外贸向前发展为了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得到良好的商务信息服务,促进外贸向前发展,德国政府建立了一个贸易促进体系,该体系由三大支柱机构组成。

一是外贸信息局。

主要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提供关于地址、经济数据、实际操作建议和市场分析等信息。

二是德国驻外使馆商务代表处。

它负责了解驻在国经济贸易情况,为有意与驻在国开展经贸业务的德国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是海外商会。

德国工商大会在海外设立海外商会,为德国企业从事国外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服务包括:

产品咨询、市场和经济分析、商务咨询、项目咨询和跟踪,法律和关税咨询等。

(二)扶植大型企业集团。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鼓励大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对大企业收买、兼并小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尤其注意扶植化学、钢铁、电气、汽车和航空、石油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的企业集团和大财团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为了有效推动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德国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包括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健全法律制度,保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实施;提供全面的资金援助,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资本环境;创建先进的技术支持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

(三)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为了拓展国外市场空间,德国积极参加区域性经济贸易合作,尤其热心推动欧盟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扩大亚欧经贸合,通过与国外贸易伙伴签订经贸合作协议,确保对外经贸平稳增长,巩固和加强其在世界经贸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十年来德国进出口数据(2000--2010)

四、德国经济发展成效

经过二战后六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

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1)农业发展成效 

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劳动生产率4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95个。

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

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2000年已下降到13%。

目前全国农用土地1700万公顷,农户不足60万户。

德国农户年投资约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所生产的产品的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为9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每户农民年平均收入4.5万马克,在欧洲属中等水平。

 

(2)工业发展成效

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0%。

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虽然国民经济逐年增长,但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续下降。

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工业、电工电子业、食品工业成为德国的五大工业支柱,其销售额占整个工业的58%,就业人数占40%。

(3)服务业发展成效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逐年减小,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

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将近60%。

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50%。

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

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游客在德国旅游。

  

(4)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36280亿美元(2011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7,935美元(2011年)

通货膨胀率:

2.6% (2011年)

失业率:

6.7%(2011年)

 

五、中国借鉴

(一)积极健全和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支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竞争原则。

可以说,竞争立国是德国经济保持生机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完善。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积极维护有效的竞争秩序。

一要消除所有制歧视。

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力求一视同仁,让他们平等享受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

在这方面,我国已作出积极努力,专门就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应切实抓好落实,确保这些好政策好措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庇护,鼓励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要打破市场竞争壁垒。

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彻底打破各种形式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能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国内统一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市场。

三是要打击不正当竞争、打击垄断。

必须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手段来保证竞争秩序的规范、有序,以法制的强制力鼓励保护诚实竞争,对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提倡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平竞争。

总之,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律环境,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市场运行的专门法律,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使竞争的双方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竞争,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管理就离不开政府。

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由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经济。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适度干预,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并不是政府工作的中心,政府干预兼顾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我们应借鉴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即政府干预要坚持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也要求政府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竭诚服务,要求政府角色合理定位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从过多地注重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为公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目前的财政还带有明显的“建设财政”的痕迹,公共财政被大量地运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过高,用于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支出偏低。

因此,要按照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共财政真正地使用到公共服务上。

政府作为社会代理机构,在运用公共权力、掌握公共资源、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把谋求公共利益作为行动的唯一准则,而不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或者政府自己谋取利益,这是对政府改革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必须是动态的,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市场法律规则进行修订,宏观的货币、财政政策手段的实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

(三)发挥中央银行金融控制机制,确保货币的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德国基本法中,把货币管理作为一个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准。

由于德国中央银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在不受政府政策干预的条件下制定货币政策,并且独立承担保障币值稳定的职责,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常规手段,国家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和对货币的管理,实现对经济社会的干预和调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确保货币政策调控和执行的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而在我国,由于完全依附于政府,使中央银行所掌握的货币、信贷杠杆多数情况下都被当作应急措施来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此外,央行通常被当作财政的从属,财政出现赤字时就向中央银行透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等财政支出和补贴项目很多也是由央行的贷款负担。

这种直接的资金融通关系,不仅使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对资产进行自主操作和选择,而且赤字压力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损害全体货币持有者的利益。

我国必须理顺中央银行与政府以及财政的关系,建立起财政与货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定《人民银行法》的实施细则,把有关法规具体化和制度化,明确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职责分工,完善中央银行内部的机制,使其成为稳定币值、抑制通货膨胀的有力手段。

(四)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分散风险、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公正的功能,被称之为社会的“安全网”或“减震器”。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维护公平,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两德统一后,原东德成功实施经济转轨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激烈变革带来的冲击,维持社会稳定。

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也是十分必要的。

德国在二战后能维持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要。

目前,我国同样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种类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尽快建立起涵盖社会各阶层的、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

(2)以不损害竞争机制为前提;(3)对社会弱者,如老人、病人、伤残者和无辜失业者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建立医疗、退休、事故和失业保险制度;(4)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德国的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同承担保险的做法是可取的,集合多方力量,各方各自承担投入比例,以兼顾公平和效益。

总之,就是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达到一定的社会公正的同时,还要保证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即要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兼顾和平衡。

(五)建立新型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形势、新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