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532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docx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指导全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动节能型社会建设,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能源利用基本情况

(一)节能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能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管理,强化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缓解能源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调整结构推进节能。

“十五”期间,全省共关闭和取缔能耗高、污染重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3860家,其中小造纸1050家、小水泥204家,在全国率先淘汰了能耗高、污染大的自焙槽,同时严格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性耗能明显下降。

2005年,全省160千安以上大型电解铝预焙槽占全部产能的80%以上,吨铝综合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0千瓦时;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43%,比“九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连铸比达到86%,比“九五”末提高5.24个百分点;单机30万千瓦大型机组比例达到36.2%,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依靠技术进步促进节能。

研究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技术和工艺,天冠集团变性燃料乙醇、中州铝业公司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中信重机公司大型干法水泥窑炉余热发电装置等,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

实施了全省绿色照明工程,郑州市成为全国4个试点城市之一。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5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作,省网线损率下降1.3个百分点,达到5.85%;新型墙体材料推广迅速,2005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比例提高到29%;累计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424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6.4%;以农村户用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节能成效明显,2005年全省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28万户。

依靠加强管理推进节能。

加强节能法规和标准建设,制定了《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了企业能源审计、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审核、民用建筑节能、用水定额等一系列地方标准。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源供应运行调节,在2004、2005年全国普遍拉闸限电的情况下,我省基本做到了电力供需平衡。

深化促进节能的体制改革,出台了峰谷电价、分类电价等措施,制定和落实了鼓励利用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推广乙醇汽油等优惠政策。

重点耗能行业能耗明显下降。

“十五”期间,全省火电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下降25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吨合成氨综合能耗分别下降95.5、20、104千克标准煤,吨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下降1000千瓦时。

部分产品如电解铝等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我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能源消费特点。

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增长速度较快。

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46亿吨标准煤,比“九五”末增加668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从能源消费种类来看,以煤为主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2005年全省煤炭消费占89.7%,石油和天然气占10.2%,水电占0.1%。

原煤洗选和加工比例低,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

从能源消费领域来看,工业用能居高不下。

2005年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2%、79.1%、7.1%和10.7%。

工业耗能占二产能源消费的78.6%,占全部能源消费的62.2%。

能源利用情况。

“十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变化呈“两头低、中间高,总体有所上升”的态势。

按2005年不变价,2001、2002、2003、2004和2005年万元GDP能耗分别为1.23、1.23、1.30、1.41和1.38吨标准煤。

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低于国内先进水平。

2005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和55%。

大多数产品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4克标准煤,水泥综合能耗高16%,合成氨综合能耗高22%。

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较低,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新建居住建筑中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不足20%。

我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是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明显滞后。

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规模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二是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重点耗能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如水泥行业中机械化立窑等落后窑型占45%以上。

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能源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四是部分地区出于地方保护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淘汰落后、压缩过剩产能不积极,甚至违规建设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

(三)当前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在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地方和企业节能管理有所削弱,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节能法制建设进展缓慢。

节能地方法规建设滞后,节能执法力量不足,对节能的监督管理还存在缺失现象。

能源消耗计量和统计体系削弱严重。

三是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国内外实践表明,节能在很多方面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

目前在财税政策上对节能改造、节能设备研制和应用以及节能奖励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

四是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

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多数企业融资难,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难。

五是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节能协议等新机制,没有得到广泛推行,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能源价格改革和供热体制改革滞后。

六是节能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共有节能监测中心(站)13个,其中多数节能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监测装备落后,人才、资金短缺,整体实力不强,很难适应当前节能工作的需要。

二、“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及以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也是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一是能源约束矛盾突出。

我省人均资源禀赋较差,维系基本生存的耕地和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19.5%,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4,其中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1/3。

我省又是能源消费大省,去年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6.6%,达1.46亿吨标准煤,居第五位。

如果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能耗水平,2010年我省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近3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和供应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问题加剧。

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基本省情,决定我省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物排放较高,造成严重的煤烟型污染。

随着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大气污染进一步向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

目前,我省煤炭入洗率较低,煤炭洁净利用技术水平差,粗放的能源利用方式,导致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居高不下,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2005年我省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0%和70%以上。

以“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4.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测算,2010年全省能耗总量仍将达到1.87万吨标准煤,比“十五”末增加4100万吨标准煤,增加部分中煤炭仍将占有较大比例,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三是节能任务繁重而艰巨。

当前,我省与全国一样正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重化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耗能设备大量进入家庭;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和生活用能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

“十五”期间,我省用年均13.2%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省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在10%以上,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4%左右,即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必须低于5.1%。

因此,“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任务将十分艰巨。

能源是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解决能源约束问题,必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走一条跨越式节能的道路。

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三、“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强节能法规标准建设,强化节能监管和考核,健全能源计量和统计体系,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节能促发展、促转型,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外延发展、轻内涵挖潜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深入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把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商业、民用等各个领域,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储运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形成节能型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我省能源消耗高、单位增加值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过分依赖,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节能水平。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加强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协调推进节能降耗。

用能增量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

存量要深入挖潜,通过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在依靠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全社会节能监督管理的同时,着力做好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将高耗能行业中年能源消费总量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纳入省级监管。

——坚持节能与环保相结合,依靠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依靠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倒逼”机制促进节能。

节能与环保相辅相成,通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反过来,通过严格环保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改造。

必须把节能和环保有机地结合,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达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协调统一。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发展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推动全社会节能。

(三)主要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量指标:

全省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3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10吨标准煤,总体下降20%左右,年均下降4.4%;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4.0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3.02吨标准煤,总体下降25%,年均下降5.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注:

文中涉及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数据如无特别注明,均按2005年价格)

2、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

到2010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接近或达到国内平均水平,优势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

到2010年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接近或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工业锅炉热效率达到75%。

4、宏观管理目标:

到2010年基本健全节能法规和制度,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节能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全社会节能意识明显提高。

四、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工业节能。

我省工业企业技术与装备良莠不齐,部分装备技术性能低下、生产工艺落后,能耗指标较高、总体用能效率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大,其中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石化、轻工、纺织等行业,占工业能源消费的80%以上,是我省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钢铁工业。

加强钢铁企业重组和升级改造,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烧结工序推广混合料预热、热风点火和小球烧结等节能技术;推广炼铁新技术,实行高炉大型化、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硅冶炼;发展电炉炼钢节能技术,推广废钢预热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发展钢铁连铸工艺,推广高效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

加强炼钢过程余压余热余气综合利用,2010年大型钢铁企业焦炉全部建设干熄焦装置,大型高炉全部配套炉顶压差发电装置(TRT),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利用率达到100%。

依法关闭并禁止新建化铁炼钢、容积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电炉和转炉、中频感应炉和耐火材料倒烟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十一五”末,吨钢可比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有色金属工业。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矿山重点采用大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采矿、选矿效率。

铝工业,在氧化铝行业重点推广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硅技术和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发展间接加热、强化熔出工艺技术、拜耳法管道化熔出技术等;电解铝行业重点发展3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电解铝液直接生产铝制品及铝合金锭等综合节能工艺;铝加工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高附加值加工材比重。

铅工业,熔炼过程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它氧气直接炼铅技术,改造烧结-鼓风炉工艺,淘汰土法炼铅。

合理布局废旧有色金属集聚区,重点支持发展再生铝材、再生铅。

“十一五”末,吨氧化铝、电解铝综合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材工业。

水泥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重组,壮大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广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

2007年底全部关闭淘汰普通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它落后窑型;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余热发电装置,现有日产2000吨以上干法水泥生产线在2008年6月底前全部加装余热发电装置;在靠近水泥销售市场的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

推广大型节能粉磨系统,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支持利用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附近的大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把水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

墙体材料行业,推广利用工业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烟道灰等工业废渣生产废渣砖、内燃砖、砌块等墙体材料的工艺技术,积极开发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

玻璃行业,推广“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采用富氧、全氧燃烧、玻璃液鼓泡等技术,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

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卫生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

“十一五”末,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煤炭工业。

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改造、重组的力度,着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坚决关闭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

积极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推广应用高效综采装备,对重点煤矿采掘、运输、洗选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开采工艺,提升集约化和规模化开发水平,煤炭综合回采率达到50%以上。

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煤矸石、煤伴生矿、煤层气、矿井水、煤泥、粉煤灰等综合利用。

推广选煤厂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废水和煤泥回收利用。

按照就近利用和环保高效的原则,发展与煤矸石、煤层气、煤泥低热值能源资源总量相匹配的综合利用发电。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

推广干法选煤新工艺,煤炭入洗率提高到50%以上。

“十一五”末,吨原煤综合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电力工业。

优化发展煤电,按照规划布局,积极有序推进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热电气联产和大型联合循环发电。

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

加快关停服役期满的各类机组和10万千瓦及以下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十一五”期间淘汰350万千瓦。

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清洁高效电力比重。

加强电厂辅机系统节能改造,减少电厂自用电。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实行差别电量计划和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和高效清洁大机组发电。

优化输、配电网络结构,提高输配电效率。

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

“十一五”末,火电供电标煤耗下降到370克/千瓦时以下。

化学工业。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系统节能改造。

化肥行业,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并改造蒸汽系统;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醇烃化代替铜洗工艺、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煤造气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

烧碱行业,发展离子膜法工艺,加快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工艺;推广三效逆流蒸发工艺、高效自然强制循环蒸发器和大型旋转薄膜蒸发器。

纯碱生产淘汰高耗能设备,推广氨碱法真空蒸馏或干法加灰蒸馏技术、蒸馏废液闪发技术。

煤化工行业,按照大型化、规模化的要求,依托骨干企业,加快煤炭资源转化,延长产品链条;加快煤基燃料替代石油技术开发和试点,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焦化行业,以大型捣固焦生产为基础,实现煤焦油、焦炉气等副产品的集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煤焦化—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

“十一五”末,合成氨、烧碱等综合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石油石化工业。

油气开采加强油气抽采设备节能改造,提高油气抽采率,降低天然气放空率。

石油炼制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

乙烯生产优化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优化急冷系统操作,加强装置管理,降低非生产过程能耗;以洁净煤、天然气和高硫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轻油),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和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

“十一五”末,聚酯、乙烯等综合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轻工业。

造纸行业,造纸机采用全封闭式气罩、热泵、热回收技术,以及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及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等技术。

日用玻璃,推广节能型窑炉,强化窑体保温,改善燃烧工艺条件,生产工艺过程和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日用陶瓷,推广节能型先进窑炉,采用新型优质耐火保温材料,全保温和优化窑炉结构及先进燃烧控制系统等技术。

制盐,发展大型化制盐技术,推广真空制盐及卤水化工生产工艺,采用高效真空蒸发器及节能型机泵、沸腾干燥床。

“十一五”末,吨纸和纸板综合能耗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纺织工业。

推广自动化、高效化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缩短工艺流程,提高效率。

棉纺行业,推广紧密纺、中高支转杯纺纱工艺和高智能型宽幅无梭织机等新技术。

染整行业,推广高效节水、节能型助剂等新工艺,采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机、高效节能的拉幅定型机等;推广化纤熔融纺、直接纺等工艺技术;采用多效多级蒸发设备与技术处理印染的碱液、化纤的酸液。

推广高效率的制冷机、风机、水泵和无功就地补偿、变频调速装置等技术。

“十一五”末,吨纱能耗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2、建筑节能。

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实施新建公共建筑节能50%、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

推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结构、不同构造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主要包括外墙增加保温隔热、屋顶加设保温层、窗户改为中空、Low-E玻璃或双层窗等技术,对采暖系统进行改造、加设温控阀及热计量表以及采用建筑节水设施、节能灯具等技术。

发展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节能技术,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技术,建筑空调和采暖系统应推广风机和水泵变频调速技术。

发展节能窗技术,控制窗墙面积比和建筑体型系数。

推广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外保温技术,限制并逐步淘汰内保温技术。

加快太阳能、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规模化应用。

开展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推广认证和建筑能效测评,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和产品。

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全面完成“禁实”(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任务。

“十一五”期间,建筑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

3、交通运输节能。

充分发挥我省铁路、公路及管道运输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

公路运输。

鼓励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保型发动机技术,降低汽车每百公里油耗和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加快轻型汽车的柴油化进程,发展柴油发动机轿车,开发、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

加快发展大吨位车和专业车。

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

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严厉打击报废旧机动车违法交易活动。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调整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车辆空载率。

城市交通。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使通道,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优化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