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475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 文档.docx

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转变

春秋战国开始:

铁具牛耕;精耕细作

唐朝:

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

灌溉工具:

有翻车、筒车等

 

(2)土地制度:

商周时期:

井田制

春秋时期:

井田制崩溃 

战国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与特征

(1)发展表现

 

(2)特征:

水平长期领先,享誉世界

官营: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萎缩

私营: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与特征

(1)发展历程:

商朝:

职业商人

春秋战国: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柜坊、飞钱问世

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起。

元代:

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新高峰。

明清: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特征:

①起源早,市场形式多样:

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

②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③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5、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历程:

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崛起;汉代: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打击;

明清: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经济政策之二:

明清海禁政策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问题

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的经济

1、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②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产生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

(2)曲折发展:

晚清时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时期(短暂春天)

 

原因:

A、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

B、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

C、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概况:

轻工业发展迅速,面粉业和纺织业最快

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状况:

发展受挫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状况:

获得显著发展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状况:

日益萎缩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

陷入绝境

(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现代中国的经济

1、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50—70年代

(1)“一五”计划: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2)中共八大:

   A、主要矛盾:

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群众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周邓纠正错误)

2、50—70年代探索的经验教训

经验: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3、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A、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果断地停止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

  B、历史意义:

重大转折和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80年代的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作用: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积极性。

乡镇企业的兴起。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为主。

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作用: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4)对外开放的进程与特点

A、进程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浦东开发区(90年)

B、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意义

A、建立过程:

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④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B、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确立,促进了经济的高度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四、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1)近代:

A、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

衣着:

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饮食:

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兰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居住:

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社交礼仪:

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

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

由于农村落后、封闭。

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B、影响近代变化的原因:

.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近现代的交通与通讯

(1)交通变化:

A轮船:

a.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b.19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B铁路:

a.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b.甲午战后,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c.1909年,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成为里程碑。

d.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C汽车:

a.20世纪初出现,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b.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c.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D飞机:

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交通发展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通讯变化与影响:

①电报:

a.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并建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b.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

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 公司。

b.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c.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d.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③互联网:

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④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3、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

报刊: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

②.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办的报刊陆续出现

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

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

电影:

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④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⑤.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互联网:

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③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大众传媒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①    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     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③     互联网:

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五、  近代西方经济

1、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及影响:

 A、荷兰的扩张。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B、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②17世纪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③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影响: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双重作用分析略)

2、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A、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兴起革新浪潮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棉纺织业--凯伊发明飞梭引起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运输--a、铁路展示了工业革命的威力;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对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b、汽船(1807)加强了洲际联系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A、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B、特点:

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①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②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  现代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30年代的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

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直接原因:

股价暴跌

(2)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①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②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

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出现

(1)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实行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④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

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4)作用:

A、走出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缓和社会矛盾

 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告别自由放任,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②福利国家的出现。

(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列宁时代的经济建设

2、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建设

3、后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改革

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布雷顿林体系

(2)    世界银行

(3)    关贸总协定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1)    欧洲联盟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