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作业样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407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作业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Word作业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Word作业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Word作业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Word作业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作业样本.docx

《Word作业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作业样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ord作业样本.docx

Word作业样本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存储和加工信息的电子设备。

它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1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1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自从人类文明形成,人类就不断的追求先进的计算工具。

早在古代,人们就为了计数和计算的需要发明了算筹和算盘。

17世纪30年代,英国人威廉·奥特瑞发明了计算尺。

1642年,法国数学家莱斯·帕斯卡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机械计算器用纯粹机械代替了人类的思考和记录,标志着人类已经向自动计算工具迈进了一步。

19世纪初,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设计的理论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理论类似,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机械式的差分机和分析机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械计算机在程序控制、系统结构、输入输出和存储等方面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1854年,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乔治·布尔设计了一套符号,表示逻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并规定了运算法则,把形式逻辑归结成一种代数运算,从而建立了逻辑代数。

应用逻辑代数可以从理论上解决两种电状态的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器件问题,为现代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发表了《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给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通用计算机产生的可能性。

1945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首先提出在计算机中“存储程序”的概念,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

20世纪40年代,随着火箭、导弹等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十分复杂的数学问题,原有的计算工具已无法满足需要。

同时,电子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成就,也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提供了物质及技术基础。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由程序控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名为“ENIAC”(Elect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

该计算机最初是为了分析和计算炮弹的轨迹而研制的。

194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JohnMauchly,

1907-1980)在莫尔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期间,被委派负责弹道的计算工作。

他提出了研制新型计算机的建议,并于1943年6月开始实施。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ENIAC终于研制成功。

ENIAC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耗电150kw/h,每秒运算5000次,占地

170m2,重量达30t。

用它计算弹道只要3s,比机械计算机快1000倍,比人工计算快20万

第1页(共18页)

倍。

也就是说炮弹打出去还没有落地,弹道就可计算出来。

ENIAC尽管还存在许多缺点,还没有真正使用程序控制,但是,它的研制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到来。

194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根据冯·诺依曼的思想,研制成电子迟延存储计算机EDSAC(ElectronicDelayStorageAutomaticCalculator),这是一台带有存储程序结构的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计算机从以前的单纯数字计算发展到了现在的信息处理,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向第五代迈进。

●第一代(1946年至1958年)是电子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延迟线,辅助存储器采用纸带、卡片、磁鼓等;软件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

第一代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每秒钟只有几千次到几万次,其体积大、耗电多、价格昂贵且可靠性低。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但是,它奠定了计算机发展的技术基础。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是晶体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辅助存储器已开始使用磁盘;软件开始使用操作系统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用途除科学计算外,已用于数据处理及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方面。

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100万次/s,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

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1964年至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以磁芯存储器为主;机种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多并同通讯设备结合起来;软件逐渐完善,操作系统、多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有新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1000万次/s,它的体积小,功能增加,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1970年至今)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是: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它的体积更小、耗电量少、可靠性更高、其价格大幅度下降;其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并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比第三代计算机都有很大发展,它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种数亿次,而其价格每年以30%的幅度下降。

目前,世界上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正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

新一代计算机由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或超导电路组成,它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由多台机器组合而成。

它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钟千亿次以上,并且具有像人一样能看、能听、能说和能思考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在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新型的高科技产业。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2页(共18页)

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1958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65年研制成晶体管计算机,1970年研制成集成电路计算机。

1997年我国的“银河Ⅲ”运算速度达到130亿次/s,1999年研制出运算速度3840亿次/s的计算机。

2001年的“曙光”机运算速度达到4032亿次/s。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计算所宣布中国第一个可以批量投产的通用CPU“龙芯1号”芯片研制成功。

其指令系统与国际主流系统MIPS兼容,定点字长32位,浮点字长64位,最高主频可达266MHz。

此芯片的逻辑设计与版图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采用该CPU的曙光“龙腾”服务器同时发布。

2003年12月9日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当时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4年6月21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

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8.061万亿次。

这一切说明,在计算机产业方面,我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1.1.2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种类很多,可以按其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

从原理上讲计算机可以分为两大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AnalogueComputer)和电子数字计算机(DigitalComputer)。

数字计算机是通过电信号的有无来表示数,并利用算术和逻辑运算法则进行计算的。

它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灵活性大和便于存储等优点,因此适合于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应用。

我们通常所用的计算机,一般都是指的数字计算机。

模拟计算机,是通过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数,即通过电的物理变化过程来进行数值计算的。

其优点是速度快,适合于解高阶的微分方程。

在模拟计算和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多,但通用性不强,信息不易存储,且计算机的精度受到了设备的限制,因此不如数字计算机的应用普遍。

按照计算机的用途可将其划分为专用计算机(SpecialPurposeComputer)和通用计算机(GeneralPurposeComputer)。

专用计算机。

具有单纯、使用面窄甚至专机专用的特点,它是为了解决一些专门的问题而设计制造的。

因此,它可以增强某些特定的功能,而忽略一些次要功能,使得专用计算机能够达到高速度、高效率地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一般地,模拟计算机通常都是专用计算机。

在军事控制系统中,广泛地使用了专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

具有功能多、配置全、用途广、通用性强等特点,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及本书所介绍的就是指通用计算机。

在通用计算机中,人们又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等几类。

分类的标准只是粗略划分,只能就某一时期而言,下面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1.大型通用机

“大型通用机”是对一类计算机的习惯称呼,本身并无十分准确的技术定义。

其特点表现在通用性强、具有很强的综合处理能力、性能覆盖面广等,主要应用在公司、银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机构和制造厂家等,通常人们称大型机为“企业级”计算机。

在信息化社会里,随着信息资源的剧增,带来了信息通信、控制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这正是大型机的特长。

未来将赋予大型机更多的使命,它将覆盖“企业”所有的应用领

第3页(共18页)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域,如大型事务处理、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与安全保护、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等。

大型机研制周期长,设计技术与制造技术非常复杂,耗资巨大,需要相当数量的设计

师协同工作。

大型机在体系结构、软件、外设等方面又有极强的继承性,因此,国外只有少数公司能够从事大型机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工作。

美国的IBM、DEC,日本的富士通、日立等都是大型机的主要厂商。

2.巨型机

研制巨型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

核武器、反导弹武器、空间技术、大范围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都要求计算机有很高的速度和很大的容量,一般大型通用机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很多国家竟相投入巨资开发速度更快、性能更强的超级计算机。

巨型机的研制水平、生产能力及其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亿次运算。

这种巨型机一秒内所做的计算量相当于一个人用袖珍计算器每秒做一次运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续不停地工作31709年。

这种计算机使研究人员可以研究以前无法研究的问题,例如研究更先进的国防尖端技术、估算100年以后的天气、更详尽地分析地震数据以及帮助科学家计算毒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巨型机从技术上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开发高性能器件,缩短时钟周期,提高单机性能。

目前巨型机的时钟周期大约在2ns~7ns(ns,纳秒)。

另一方面是采用多处理器结构,提高整机性能,如CRAY-4就采用了64个处理器。

在实践中,有些科学技术题目需要并行计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超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这种超并行巨型计算机通常是指由100台以上的处理器所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用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台处理器同时解算一个课题,以达到高速运算的目的。

这类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计算机将是巨型计算机的重要发展方向。

3.小型机

小型机机器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试制周期短,便于及时采用先进工艺。

这类机器由于可靠性高,对运行环境要求低,易于操作且便于维护,用户使用机器不必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

因此小型机对广大用户具有吸引力,加速了计算机的推广普及。

小型机应用范围广泛,如用在工业自动控制、大型分析仪器、测量仪器、医疗设备中的数据采集、分析计算等,也用作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辅助机,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以及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计算等。

DEC公司的PDP-11系列是16位小型机的早期代表。

近年来,随着基础技术的进步,小型机的发展引人注目,特别是在体系结构上采用RISC技术,即计算机硬件只实现最常用的指令集,复杂指令用软件实现,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

在系统结构上,小型机也经常像大型计算机一样采用多处理机系统,例如采用工业标准Intelx86微处理机芯片的多处理机系统。

当前,人们一谈到采用486、586芯片的机器就认为是微型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486、586等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芯片,既可以用于设计微型机,也可用来设计小型机,甚至大型机。

第4页(共18页)

那种认为微型机和工作站已全面赶上和超过小型机,小型机将不复存在的看法是不全面锝,它忽略了两类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时间差。

正确的说法是,今天的微型机和工作站的主要性能已全面赶上和超过十年前的小型机;同样,今天的小型机已全面赶上和超过十年前的大、中型机。

4.工作站

工作站是一种高档的微机系统。

它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既具有大、中、小型机的多任务、多用户能力,又兼具微型机的操作便利和良好的人机界面。

它可连接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图形性能优越,具有很强的图形交互处理能力,因此在工程领域、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人们通常认为工作站是专为工程师设计的机型。

由于工作站出现的较晚,一般都带有网络接口,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即将机器的软、硬件接口公开,并尽量遵守国际工业界流行标准,以鼓励其它厂商、用户围绕工作站开发软、硬件产品。

目前,多媒体等各种新技术已普遍集成到工作站中,使其更具特色。

它的应用领域也已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扩展到商业、金融、办公领域,并频频充当网络服务器的角色。

5.微型机(PC机)

微型计算机,又称PC(PersonalComputer)机,指个人计算机。

PC机主要有台式机和便携式两种,广泛用在办公室和家庭当中。

便携式便于在流动性的工作中使用,小巧轻便,功能齐全。

目前,PC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

由于网络的发展以及群集技术的出现,PC机能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

(详见1.2.4)

6.网络计算机(NC,networkcomputer)

当计算机最初用于信息管理时,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是分散的。

这种方式的弱点是数据的共享程度低,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于是以数据库为标志的一代信息管理技术发展起来,同时以大容量磁盘为手段、以集中处理为特征的信息系统也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PC机的兴起冲击了这种集中处理的模式,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加剧了这一变化。

数据库技术也相当延伸到了分布式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的应用模式出现了。

当然,这不是向分散处理的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软件维护与更新、多媒体应用等迫使人们再次权衡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是否可以把需要共享和需要保持一致的数据相对集中地存放,把经常更新的软件比较集中地管理,而把用户端的功能仅限于用户界面与通信功能呢?

这就是网络计算机的由来。

从NC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整个网络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磁盘驱动器,而NC可以通过网络从服务器上下载大多数乃至全部应用软件。

这就意味着作为PC的使用者,从此可以不再为PC机的软硬件配置和文件的保存煞费苦心。

由于应用软件和文件都是存储在服务器而不是各自的PC机上,因此无论是数据还是应用软件,用户总能获得最新的版本。

目前,NC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普及,各种档次的计算机在网络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5页(共18页)

1.1.3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最初是为适应科学计算的要求,提高计算的精度与速度而设计的。

但这几十年

的......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存储和加工信息的电子设备。

它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1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1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自从人类文明形成,人类就不断的追求先进的计算工具。

早在古代,人们就为了计数和计算的需要发明了算筹和算盘。

17世纪30年代,英国人威廉·奥特瑞发明了计算尺。

1642年,法国数学家莱斯·帕斯卡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机械计算器用纯粹机械代替了人类的思考和记录,标志着人类已经向自动计算工具迈进了一步。

19世纪初,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设计的理论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理论类似,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机械式的差分机和分析机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械计算机在程序控制、系统结构、输入输出和存储等方面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1854年,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乔治·布尔设计了一套符号,表示逻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并规定了运算法则,把形式逻辑归结成一种代数运算,从而建立了逻辑代数。

应用逻辑代数可以从理论上解决两种电状态的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器件问题,为现代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发表了《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给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通用计算机产生的可能性。

1945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首先提出在计算机中“存储程序”的概念,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

20世纪40年代,随着火箭、导弹等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十分复杂的数学问题,原有的计算工具已无法满足需要。

同时,电子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成就,也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提供了物质及技术基础。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由程序控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名为“ENIAC”(Elect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

该计算机最初是为了

分析和计算炮弹的轨迹而研制的。

194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JohnMauchly,

第6页(共18页)

1907-1980)在莫尔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期间,被委派负责弹道的计算工作。

他提出了研制新型计算机的建议,并于1943年6月开始实施。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ENIAC终于研制成功。

ENIAC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耗电150kw/h,每秒运算5000次,占地

170m2,重量达30t。

用它计算弹道只要3s,比机械计算机快1000倍,比人工计算快20万倍。

也就是说炮弹打去还没有落地,弹道就可计算出来。

ENIAC尽管还存在许多缺点,还没有真正使用程序控制,但是,它的研制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到来。

194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根据冯·诺依曼的思想,研制成电子迟延存储计算机EDSAC(ElectronicDelayStorageAutomaticCalculator),这是一台带有存储程序结构的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计算机从以前的单纯数字计算发展到了现在的信息处理,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向第五代迈进。

●第一代(1946年至1958年)是电子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延迟线,辅助存储器采用纸带、卡片、磁鼓等;软件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

第一代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每秒钟只有几千次到几万次,其体积大、耗电多、价格昂贵且可靠性低。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但是,它奠定了计算机发展的技术基础。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是晶体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辅助存储器已开始使用磁盘;软件开始使用操作系统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用途除科学计算外,已用于数据处理及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方面。

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100万次/s,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

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1964年至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是:

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以磁芯存储器为主;机种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多并同通讯设备结合起来;软件逐渐完善,操作系统、多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有新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1000万次/s,它的体积小,功能增加,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1970年至今)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是: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它的体积更小、耗电量少、可靠性更高、其价格大幅度下降;其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并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比第三代计算机都有很大发展,它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种数亿次,而其价格每年以30%的幅度下降。

目前,世界上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正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

新一代计算机由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或超导电路组成,它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由多台机器组合而成。

它的运算速度可

 

第7页(共18页)

达每秒钟千亿次以上,并且具有像人一样能看、能听、能说和能思考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在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通信产业

已经成为新型的高科技产业。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1958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65年研制成晶体计算机,1970年研制成集成电路计算机。

1997年我国的“银河Ⅲ”运算速度达到130亿次

/s,1999年研制出运算速度3840亿次/s的计算机。

2001年的“曙光”机运算速度达到4032亿次/s。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计算所宣布中国第一个可以批量投产的通用CPU“龙芯1号”芯片研制成功。

其指令系统与国际主流系统MIPS兼容,定点字长32位,浮点字长

64位,最高主频可达266MHz。

此芯片的逻辑设计与版图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采用该CPU的曙光“龙腾”服务器同时发布。

2003年12月9日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当时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4年6月21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

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