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26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步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等。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21.古诗三首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23.梅兰芳蓄须

1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

习作

写信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

合计

8

21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

(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就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知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

你对诗人了解多少?

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

《出塞》)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2、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

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

(重点指导生字:

塞:

“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ài”;

秦:

“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ènɡ”;

将:

在本课读“jiàng”,不要读成“jiāng”。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

塞(sài)征(zhēng)。

注意韵母:

秦(qín)征(zhēng)

注意声调:

出塞(sài)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但使汉朝名将李广。

飞将只要。

教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令,使。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塞、秦、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征”属于“左窄右宽”;“塞、秦”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塞、秦”学生练写。

塞:

宀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秦:

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字要窄小。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1.朗读古诗:

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师归纳学诗四步法:

一解诗题;二知作者;三明诗意;四悟诗情。

2.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3.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凝重) 

(2)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5.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指导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六、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

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

(板书:

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想一想:

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

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  亲人) 

②补诗句:

出(课件出示9李颀诗: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

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

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

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

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过渡: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②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

指名反馈 

③师: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

“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悲伤)(板书:

悲壮) 

④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1.师: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

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

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3.体会诗人情感:

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4.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

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5.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①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

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②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

《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

 

③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板书: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 

6.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

(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 

7.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设计意图: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八、当堂检测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教师板书:

《古诗三首》)

2.出示并理解课题。

(沙漠图片,伴随风声。

)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课件出示“凉州”),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教师板书:

《凉州词》)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了解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

二、作者介绍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纠正字音。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人杰

(重点指导生字:

杰:

是舌面音的字,不要读“qié”)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

杰(jié)

(2)学习多音字:

为(wéiwèi)

读诗句,找发现。

死亦为鬼雄。

读一读:

这个小孩的嘴微微翘起,我以为(wéi)他在笑呢,其实他在哭呢,也不知是为(wèi)什么。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欲饮怀念项羽。

君莫笑正要举杯痛饮。

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雄杰,用于称颂壮烈死去的人。

思项羽你不要笑话。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词、催、醉、杰、亦、雄、项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词、催、醉、雄、项”都属于“左窄右宽”;“杰”是上下结构的字;“亦”是独体字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催、醉、雄”,学生练写。

催:

山字要扁宽,下边亻要小,右边四横一竖要紧凑,上边有一点。

醉:

西字框内有一短横,卒字中间两个人字要小,十字的一竖横上要短。

雄:

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亻撇短竖要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古诗《凉州词》

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

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有关事物,师讲解)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你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小结:

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

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

“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板书:

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

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板书:

悲壮豪迈)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全班读。

小结:

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

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

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

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六、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魂。

学生讨论,汇报: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板书:

生人杰死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板书:

有骨气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