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6124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docx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

水痘的治疗与预防

大中小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全身症状为特征。

该病毒存在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疱液及血液中,经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被服、用具、玩具、尘土等而被感染。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患者以2~10岁儿童为多。

据统计,15岁以内的儿童约70%曾被感染过。

6个月以下婴儿及成人患者较少,但一旦被感染则病情较重。

  水痘一般起病较急,大多先有皮疹,然后有发热、全身倦怠,小儿可有不安表现,成人有咽痛、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也有先发热一日,然后出现疹子。

热度多在39℃以下,偶有达到40℃以上者。

  皮疹首先发生于躯干,然后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头皮也可有,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偶见于手掌和足底。

皮疹初期为红色针头大小斑点,迅速变为高出皮面的丘疹,隔数小时至一日后,绝大多数发展为绿豆大小,周围绕以红晕、发亮的椭圆形水疱,疱液清澈,疱壁薄、易破,数日后,疱疹见干,中内先行凹陷,然后结成痂盖,两周左右脱落,如无继发感染,不留疤痕。

少数斑丘疹不经过疱疹即自然消退。

出疹期伴有严重的瘙痒感。

 

流行性腮腺炎病因及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

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偶也可无腮腺肿大。

【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

病毒呈球形,直径为loo~200nm。

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

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叉反应。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血、尿、脑和其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毒,在猴肾、人羊膜和Hela细胞中均可增殖。

【流行病学】本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四季都可流行,以晚冬、早春多见。

目前国内尚未开展预防接种,所以每年的发病率很高,以年长儿和青少年发病者为多,两岁以内婴幼儿少见。

通常潜伏期为12~22天。

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病毒,其传染期则约自阻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

约20%~40%腮腺炎患者无腮腺肿大,这种亚临床型的存在,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方面的困难。

孕妇的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使婴儿在生后6~8月不患病;母亲在分娩前1周如患腮腺炎,其婴儿在出生时可有明显腮腺炎症状,或在新生儿期发病。

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发病机制和病理】

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人机体后,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等。

然后,增殖后的病毒进人血循环,发生病毒血症,播散入不同器官,如腮腺、中枢神经系统等。

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侵人血循环,散布至第一次未曾侵人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临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的症状。

病理变化特征是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肺泡坏死等。

因脉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腺管中充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而常致阻塞,唾液淀粉酶排出受阻而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加。

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前驱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痛等。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常有腮腺管口红肿。

同侧咽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

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5~7天后消退。

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并发症】

(一)脑膜脑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

其发病机制为:

①神经元为原发感染,表现腮腺炎与脑炎同时发生;②感染后脑炎伴有脱髓鞘病变,此型脑炎常在腮腺肿大后10天左右发生。

腮腺炎脑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脑炎不易鉴别,以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脑脊液蛋白正常或稍增高,细胞数大多<500×106/L,亦有>1000×106/L者,以淋巴细胞为主。

在疾病早期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腮腺炎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脑炎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

有报道腮腺炎感染后引起大脑导水

管阻塞和脑积水。

(二)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14%~35%。

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30%~40%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3%患者生育力受损,但不育者少见。

常伴有附睾炎,后者也可单独出现。

(三)卵巢炎7%青春期后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四)胰腺炎轻度或亚临床型胰腺炎较常见,如不伴有腮腺肿大可误诊为胃肠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及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和虚脱。

血清淀粉酶活力增高有助于诊断,但此酶活力在无胰腺炎并发的腮腺炎病例亦可增高,故应同时测定血清脂肪酶以资鉴别。

偶见腮腺炎后几周内出现糖尿病。

(五)其他心肌炎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心动过缓及疲乏,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

肾炎常在腮腺炎后10~14天出现症状。

此外尚可发生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听力丧失、泪腺炎、视神经乳头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内恢复。

少数患儿听力丧失为不可逆性。

【治疗】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物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须根据病人咀嚼能力决定,不给酸性食品。

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可给解热止痛药、睾丸局部冰敷并用睾丸托支持。

糖皮质激素疗效不肯定。

严重呕吐者应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大多为成年人。

【预防】

(一)被动免疫可给予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效果较好。

(二)主动免疫儿童可在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99%可产生抗体,少数在接种后7~10天发生腮腺炎。

除皮下接种外还可采用气雾喷鼻法。

有报道在使用三联疫苗后,出现接种后脑膜脑炎,故此疫苗的推广仍需慎重。

(三)隔离患儿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