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5654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docx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

 

 

————————————————————————————————作者:

————————————————————————————————日期: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作者简介】唐寅,唐伯虎,才气放,武夷游,洞庭荡;称才子,风流样,隐苏州,装颠狂。

传画艺,名声响,孤骜图,意清朗;松声图,雄伟壮,松与泉,合声唱。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

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

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

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

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

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赏析】: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

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

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还是与唐伯虎的个人背景相关。

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

唐伯虎的形象向以风流倜傥和潇洒不羁为其标准的民间定式,各种版本的唐伯虎故事所突出表现的也大抵不外他恃才傲物、游戏人间的才子本色,无论是明人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还是当代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间一脉相传的无不是唐才子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和对世俗规范的颠覆,他的所作所为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而他的风流韵事却又为一般大众所艳羡和津津乐道,其微妙之处的确耐人寻味。

比如这首广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虽然在诗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将时间看做了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也仍然不免要归结到虚无,归结到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赞》如是写道:

“我问你是谁?

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

噫!

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间唐伯虎与现实唐伯虎之间的灵与肉的对话。

《另附几首他的诗词》以便品赏:

《世 歌》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叹世之一》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言怀》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下眠。

慢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叹 世》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唐寅的祖籍是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

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所以到了唐寅曾祖父时,开始来到苏州经商。

到唐寅父亲唐广德时,就在皋桥附近市口,开了一家酒食店,生意很好,日子也过得不错。

唐伯虎从小就出生在这里,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中第一名案首。

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一心想中状元荣宗耀祖时,却不料牵连科场冤狱,被谪往浙江为小吏。

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这时,他仍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画为生。

他白天作画,晚上读书、喝酒。

他家颇富藏书,文徵明曾有诗道:

“君家在皋桥,喧阗闹市区。

何以掩市声?

充楼古今书。

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

”这是唐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3l岁时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历时10月。

壮美的河山,激励了他奋发的情怀;贫困凄苦的生活,逼迫他开始了读书卖画的生涯,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后人称作“明四家”,并工书法、诗文,后人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誉。

唐寅晚年生活凄苦,卒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享年54岁,葬于苏州桃花坞桃花庵内。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迁葬祖垅,即城西横山东侧王家村,后经明清多次维修。

  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人见唐寅墓地荒芜,牛羊践踏,凄然叹曰:

“千载下读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

”乃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

清嘉庆六年(1801年)长沙人唐仲冕来苏任吴县知县,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

碑书“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绰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7年和1958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唐寅墓。

当时,唐仲冕所立之石亭及墓碑尚存。

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背刻名名传万口”,并种植桃花数十株、松柏20余株。

   1966年复遭破坏,墓碑、石亭、石坊、树木荡然无存,只留荒冢一垄。

 1985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围砌石护壁,墓地加筑石墙,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

1986年,利用城内拆迁古建筑,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梦墨堂、闲来草堂、禅仙居等,并建门厅桃花仙馆,植树绿化,面目一新,辟为唐寅纪念陈列室,于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唐寅墓现占地9300平方米,南临苏福公路,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刻有“唐寅墓园”四字,向北过东西门厅、石驳方池和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即为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组成的唐寅纪念陈列室。

最后为墓区。

整个墓园环境优美,国内庭院规整,建筑朴实,景物清雅。

  现墓园占地1公顷,大门南向,由四根汉阙式立柱组成。

石砌大道尽头为一花岗石两柱出头牌坊。

最北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用块石砌成明式冰梅墙。

墓东向,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

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墓南增建有纪念性建筑。

中路共三进,第一进门厅题“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

第二进是“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

堂内格扇摹刻唐寅手书落花诗十首,两壁悬挂现代书画家所书唐寅诗歌及所作唐寅诗意画,并陈列研究唐寅作品的论著、唐寅生平事迹及民间传说。

第三进是“六如堂”,因唐寅晚年研习佛学,自号六如居士,故名。

堂中有执笔凝神,俯首微侧,若有所思的唐寅半身塑像,悬挂着一副对唐寅其人其墓作了贴切概括的楹联:

     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以上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塑像后的屏门上,摹刻唐寅所画江南山水。

两侧陈列介绍唐寅及其良师益友周臣、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的书画艺术。

附他的绘画:

他的书法:

《关于唐伯虎点秋香的误传》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

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

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

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

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

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

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有的戏曲将唐伯虎描写成有八九个老婆还不满足的色迷、淫棍、流氓、文痞,调戏起妇女来门槛数他最精,玩弄起骗术来也数他最聪明,唐伯虎在天有灵,也要鸣冤叫屈了。

这一数百年的“冤案”,是该重新颠倒过来了。

 唐伯虎是个穷文人,“反视室中,瓶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唐寅《与文征明书》)。

他依靠卖画为生,维持生活尚且艰难,哪有钱来养活八九个妻子。

其实,唐寅并没有纳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间讹传为第九个娘子。

除此之外,造成讹传的另一原因,怕就是对那“风流”二字的不同解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