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643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传播学复习.docx

电视传播学复习

电视传播学复习

 

题型:

单选(10个1分/个)、名词解释(5个3分/个)、简答(5个6分/个)、论述(3个15分/个)

注:

绪论和第一章为次重点,其他章节为重点章节。

绪论

1、人类传播学分为内向传播(又称为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基本类型。

2、传播学的构成

传播学的构成(图0-1)P5

3、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4、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了闻名遐迩的“5W模式”。

5、传播学者布雷多克对”5W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增加了传播讯息的具体环境(在什么情况下)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为了什么目的)两个方面,使得传播行为的机制更趋合理化。

 

第一章电视传播发展论

1、互联网的形成:

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1969年实现计算机的对接,1980年建成互联网,并于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3、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加速性是人类传播步伐的首要特征

人类传播的技术呈现出高效的叠加性

技术上的叠加性导致了功能上的整合性

协同进化是人类传播发展的核心规律

4、电视传播的发展观念

A、以开放为先导的市场适应观念

B、以创新为指导的整合传播观念

C、以竞争为支撑的协作发展观念

D、以服务为人物的手中本为观念

 

第二章电视传播媒介论

1、电视传播的问题特征

作为技术产物的电视:

A、技术造就电视媒介诞生;1925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根据尼普科机械扫描电视的原理,制成了第一个电视的雏形,贝尔德因此成为“电视之父”。

1936年,美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11月2日,该台第一次播送电视节目,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

B、技术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技术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即讯息”与重视媒介内的能量

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解读“内容”,指出: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

A、即时传播的现场性;

B、互动传播的参与性;

C、节目收视的选择性。

作为艺术形态的电视:

A、兼容性;

B、逼真性;

C、运动性。

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提出。

3、媒介即人的延伸

4、作为目前最具整合性的媒介形态,网络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综合性强;2、交互性强;3、广容性强。

5、媒介博弈中的电视生存策略。

了解中国电视的生存之道。

(我预感是最后的大题,P59)

 

第三章电视传播系统论

1、电视传播的系统特征:

A、电视传播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B、电视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

C、电视传播是一个有机结构

2、电视传播的系统思维:

A、宏观思维意识;

B、整合结构意识;

c、效果优化意识。

3、电视传播的信息思维:

A、信息的流动机制(1948年。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数学家香农及其合作者韦弗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次年又发表了《在噪声中的通道》,这两篇文章奠定了现代信息理论的基础。

1960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对上述模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图P72

4、电视传播中反馈的作用:

在电视传播中,反馈存在着与其他传播形态不同的特点。

首先,电视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其次,电视传播的反馈往往是间接的。

另外,电视传播的反馈主要基于一定的代表性。

第四章电视传播体制论

1、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范式:

A、传播:

现代化的“倍增器”

(1)倍增器:

最早提出传播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他在1958年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

——中东的现代化》一书,初步形成了发展传播系统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揭示了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再分析,他提出各国的发展是从传统社会经过过渡社会,再进入现代社会。

施拉姆曾总结阐述他的核心思想,“在他看来,在发展的社会动力中,第一要素食灌输一种现代的或是能动的人格。

第二要被他称为能动性的倍增器,即大众传播媒介。

其实,这两个层次正是纳勒着力于探讨的传播对于现代化的主要作用。

(2)传播与现代化人格:

纳勒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他创造性的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人格”。

B、传媒:

创新——扩散的功能

美欧传播学者罗杰斯于1962年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

2、电视传播的体制

A、传媒体制的基本理论

威尔伯施拉姆与弗雷德里克赛博特、西奥多彼得森三人合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1956)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论——《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

(4)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电视体制类型

A、以美国为主代表的私营商业体制

(1)美国四大电视网市场份额及人口覆盖率P110

(2)美国最具影响的:

全国广播公司(N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美国广播公司(ABC)

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B、以西欧为代表的公私兼营体制(西欧和日本)

C、以我国为代表的国有公营体制(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为主体)

4、我国电视传媒体制的变迁

A、四不变:

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媒体不变、党管干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

B、四级: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室我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上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淆覆盖”方针极大的推动了广电发展。

C、2000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成立,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广电集团化的标志。

第五章电视传播内容论

1、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类型:

(P126-127各个名词解释见书中内容,太多了没那么多时间来打字了,自己看看吧。

需要举例)

A、消息类电视新闻

B、专题类电视新闻

C、评论类电视新闻

2、科教电视传播的功能

(1)传播现代思想,革新发展观念

(2)传播科技信息,掌握开发能力

(3)传播知识技能,加快人才培养

3、电视娱乐节目:

是以向观众提供娱乐为主的电视节目。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国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阐述传播的功能时,提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三大功能,直到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等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一文中,对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进行了补充,提出传播媒介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提供娱乐。

4、电视娱乐节目的从传播特征:

(1)、从传播目的看,定位娱乐性

(2)、从传播指向看,取向平民化

(3)、从传播内容看,格局多元化

(4)、从传播方式看参与互动式

5、电视传播语言系统图P137

6、电视信息传播与接受流程图P138

7、电视传播的视觉语言

特技符号:

淡变、化变、划变、定格、立体翻转

8、电视传播的听觉语言

语言符号:

对白、独白、旁白、解说、播音主持语言

音乐符号:

(功能)P154

音响符号(功能)P155

9、电视传播语言的语法

蒙太奇MONTAGE:

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名词,为安装、组合、构成的意思,电影界引用后,最初就是指镜头这个和构成的含义。

10、蒙太奇内涵的三个层次:

A、作为电影电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手法,即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始终存在于编导的创作观念之中,贯穿于从构思、选材、拍摄到编辑合成的全过程。

B、作为电影电视的基本结构社段和叙述方法,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

“以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面,以若干创面构成一个段落,以若干段落构成一个部分等等,这就是蒙太奇。

C、作为电影剪辑和电视剪辑的具体技巧和章法,进行镜头间的基本组接,这是蒙太奇的基础意义,即狭义理解。

“蒙太奇是电影语言最独特的基础,它以为这将一部影片各种镜头在某种顺序和延续时间的条件中组织起来。

11、蒙太奇思维的形式:

A、叙事蒙太奇

B、表现蒙太奇

第六章电视传播接受论

1、受众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信息接受对象的总称,有读者、听众和观众之分。

不管如何划分,受众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争的事实。

2、电视接受主体的构成

(1)来源的广泛化与结构的多元(分析电视世界的环境)P162

3、基于主体权利的社会机制

(1)知情权:

又称知晓权、获知权,是指受众有权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了解和要求有关新闻媒介体重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信息情报,有权及时得知政府、行政机构等有关信息涉及或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工作。

4、狭义的接近权:

专指公民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是传播权的引申,或者说是传播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接近权强调传媒具有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从而使广大受众而非政府官员与传媒的关系更加密切。

P195

 

第七章电视传播效果论

1、电视传播效果研究

A、魔弹论阶段(时间、效果、概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P200

B、有限效果论阶段(时间、效果、概念)20世纪40年代

1940年,传播学先驱、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闸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对总统大选期间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伊利县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

P200

C、宏观效果论阶段(时间、效果、概念)二战以后,随着电视业的恢复和进一步推广,60年代后期,研究者提出了宏观效果论,以此来修正有限效果论的不足,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议程设置论”、“涵化分析”、“沉默的螺旋”和“知识沟”等。

2、“把关人”与信息来源控制权

A、把关人最易接近信息源

B、把关人是信息的过滤器

C、把关人具有信息导向力

3、“舆论领袖”对信息接受的介入

(1)舆论领袖接收并向其他受众扩散信息

(2)舆论领袖加工并为其他受众解读信息

(3)舆论领袖帮助和引导受众选择信息

4、议程设置理论的最直接的来源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思想建立在受众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该模式强带哦通过媒介的换波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思考对象”上,即引导他们“想什么”;而不是告知受众具体的“思考方式”,即“怎么想”的问题。

5、电视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P217

6、议程设置效果生成需要的条件:

一方面,议程设置效果不是短期内的刺激可以产生的,它强调的是一种长期效果,传播者不可能指望立竿见影。

另一方面,受众对媒介的需求态度也影响到议程的设置效果。

在肯定议程设置积极意义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些电视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唯收视率为杠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在传播中过分凸现一些所谓的“社会热点”,新闻炒作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受众信息选择市场的混乱,出现信息重复和污染,以偏概全地误导广大受众,消极地影响受众的观念。

另外一些媒体工作者由于专业素养的问题,过度地渲染某些社会现象,甚至在他们不知不觉中报道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的问题,正如李普曼所说,“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些一体上有谋利益的集团,取决于人们为获取主义而制造的伪事件,也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某些工作惯例。

(一)涵化分析的基本前提

涵化分析的中心观点是:

“预言看电视的人(必看电视少的人)会体现出电视内容所反映的信念和信仰。

”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

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

(因总结匆忙,大家最好能够对照书来复习,总结不到的地方可以自行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