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译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600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译文.docx

《大学语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译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译文.docx

大学语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

“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

  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秋水

秋天的河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

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身上。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乎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面貌,抬头仰视海洋对着海神若感叹道:

“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

‘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

并且我曾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仁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垠,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海神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

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河神说:

“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而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五代史伶官传序

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

“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于是作《伶官传》。

 

论毅力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结论是:

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说:

“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冯谖客孟尝君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嘱托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孟尝君问:

“冯谖有什么爱好?

”回答说:

“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

“他有何才干?

”回答说:

“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说道:

“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给他吃粗恶的饮食。

呆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敲击着他的佩剑唱道:

“长铗(铗,剑把,这里指挥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

”手下的人把(冯谖唱歌的事)告诉(孟尝君)。

孟尝君说:

“给他鱼吃,比照一般门客。

”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敲击着剑唱道:

“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替他准备车马,和车客一样的待遇。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高举着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夸耀)道:

“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敲击起他的剑唱道:

“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

”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得无厌。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

“冯先生有亲属吗?

”回答说:

“有位老母。

”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不使他母亲穷困。

这样,冯谖就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示了一通告示来询问他的门客:

“谁熟习会计的事,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务呢?

”冯谖署了自己的名,说:

“我能。

”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

“这是谁呀?

”左右的人说:

“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

”孟尝君笑道:

“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

“田文(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笨拙,整天埋在国事与家事之中,怠慢了先生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冯谖回答道:

“我愿意去。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

辞行的时候冯谖问: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孟尝君说:

“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

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

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

“债都收完了吗?

怎么回得这么快?

”冯谖说:

“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

”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

“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道:

“买仁义是怎么回事?

”冯谖道: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

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

“我知道了,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

“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

”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

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

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

“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

“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

”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

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

“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各诸侯国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

”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

”魏国的使臣往返多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湣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

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铜,驾着绘有文采的驷马车两辆,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道歉说:

“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

我是不值得您辅佐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全国人民吧。

”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

“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

”(齐王果然照办。

)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

“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纤芥之微那样(丝毫)的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垓下之围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天不利兮骓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

“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

“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

“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

“怎么样?

”骑兵们都佩服地说:

“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接着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

“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

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

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

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说:

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

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

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

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

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

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

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

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

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

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

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

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

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

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

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

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

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

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

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

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

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

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气激昂说:

“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

”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

“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

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

”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

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

张巡叫南霁云道:

“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

”南霁云笑道:

“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

”于是誓不投降。

张籍说:

  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

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

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

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

他说:

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

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

‘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

’于嵩说:

‘没有读熟呀。

’张巡说:

‘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

’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

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

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

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

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

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

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

张巡说:

‘你们不要害怕!

死是命中注定的。

’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

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

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

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于嵩没有后代。

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到后说:

“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观赏游乐的富豪人家和种树卖果盈利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

“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

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否还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