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572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docx

初中的物理作图题光学作图专项训练

光学作图专项练习

1.图中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度角,请你完成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2.眼睛看到从平面镜反射来的光线如图所示,在图中确定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3.如图是一条入射光线及其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试分别做出平面镜的位置。

 

4.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做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5.如图S是发光点,S’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入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l的反射光线。

6.如图所示的两条反射光线是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你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

 

7.如图所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为S1,当平面镜转过一定角度后,它的像为S2,请你画出转动后平面镜的大致位置。

8.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9.用对称法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0.下图中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1.如图所示,发光点S所发出的光,经平面镜AB反射后,在障碍物CD的后面出现一片明亮区域,请画出明亮区域的范围。

12.如下图所示,光线A、B是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3.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AB射在镜面MN,光线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

14.如图,水平天花板上贴着一块平面镜,请你画出地面上哪个区域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发光点S(不考虑人的高度)。

15.发光点S旁竖直放置一挡板,下方还有一块大平面镜,请你挡板另一侧画出S能照亮的区域。

S

16.为了把竖直照射的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沿水平方向射入涵洞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7.如下图所示,小孔前有一物体AB,请画出AB经过小孔成像的光路图,并在光屏MN上标出

光路图练习

1、根据光路图标出室内的光源。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在虚线上画出AB的像。

室内

 

3.完成下列光路图(即画出法线、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并标出反射角r[

(1)、

(2)]或入射角ί[(3)、(4)]的度数。

(4)

(2)

(1)

(5)

(3)

 

4、根据光路图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4)

(3)

(2)

(1)

 

5、.完成下列光路图

 

光的折射作图训练

1.完成下列关于透镜的光路:

2.发光点S发出一束光投射到水面上,其中一条光线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处于主光轴上的物体AB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成的像A'B',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画出凸透镜,并确定焦点F的位置.

 

4.画出下列各图中光线经过玻璃砖的光路

 

5.下列两透镜组合中都有一个焦距是重合的,请画出经过两透镜的光路。

 

透镜成像规律训练

1.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的地方,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将物体放在这个凸透镜前10cm处,所成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等大的实像

2.当物体从距凸透镜1.5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向3倍焦距处的过程中,物体的像距将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3.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变小一些,应采取下面哪个方法()

A.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D.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4.用同一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探究甲、乙两物体的成像情况.实验时甲、乙两物体直立于光具座上,且甲物体比乙物体长些,它们经凸透镜成像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它们都成放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长

B. 若它们都成等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短

C. 若它们都成缩小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长

D. 不论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实像,甲的像都有可能比乙的像短

5.如图是表示某两个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则()

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6.如图,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图甲),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

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

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人(图乙),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

请写出你的推断:

______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成像

8.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4cmB.8cmC.10cmD.18cm

9.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照时,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该:

                               (  )

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10.如图所示为光线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情况,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法线是______、入射角是______、反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_______和______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实验时先固定______的位置,然后调整_______的位置,最后移动___________,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

12.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l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已知f1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

序号

u(米)

v(米)

uv(米2)

v/u

1/u(米-1)

1/v(米-1)

1

0.200

0.200

0.0400

1.00

5.00

5.00

2

0.300

0.150

0.0450

0.50

3.33

6.67

3

0.500

0.125

0.0625

0.25

2.00

8.00

序号

u(米)

v(米)

uv(米2)

v/u

1/u(米-1)

1/v(米-1)

4

0.200

0.300

0.0600

1.50

5.00

3.33

5

0.300

0.200

0.0600

0.67

3.33

5.00

6

0.500

0.158

0.0790

0.32

2.00

6.33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

不同的凸透镜,当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