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572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docx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摘自《中国摄影》第十期刘庆波

本文转至“森海大地”【谈谈宾得镜头,镜头讨论帖】

本文是我看到过的一篇关于宾得镜头历史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于是拿到这里跟大家分享,略有改动,原文摘自《中国摄影》第十期,作者刘庆波。

我拥有的宾得镜头真的不算多,除了套头18-55以外,只有一个宾得A70-210mmf/4.0,套头的素质没得说,这个价位相信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老头A70-210mmf/4.0刚用时还不习惯,现在感觉很好,只要天气好,收小一挡到F/5.0就觉得非常锐,而且虚化很好,过几天图片整理好了就上传作品,而且颜色有点清谈(我的使用感受,很多人在胶卷上使用感觉很浓郁,数码上用鲜明模式再加饱和度,感觉还是清谈,呵呵),但拍人像效果绝妙!

现在以成为我的挂机头。

在外面遇到用C,N,O家的色友,(用的只是入门或中端机)看完我的照片得知是一只三十年前的老镜头所拍,那个羡慕啊!

确实,玩宾得那叫节约,精彩,超值啊!

另外还有一只副厂适马老微距标头,A50mmf/2.8,效果也很好,测焦非常准,色彩很鲜艳!

没有宾得的那种特有的味道,层次稍逊一层,我的帖子“花香”就用这镜头所拍,下一步的目标是原厂红字标头,F50mmf/1.7,毕竟微距头拍人光圈不够。

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废话,主要是用宾得也有几个月了,感觉非常好,虽然镜头不多,但也确实感谢宾得的厚道,让我用老境头也能玩得如此快乐,痴迷!

好了,我主要还是想抛砖引玉,希望用PK口镜头的朋友们一起来聊聊手中的宝贝镜头,哈哈,不管好头差头,日头,俄头,德头还是国产头,跟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经验和看法,好让大家选择镜头有更多更好的参考意见!

当然,所谓摄影不分家,其他家的朋友们也可以一起来讨论,希望ZOL摄影论坛能越做越好!

大家要是能发图说明和支持就更好啊,哈哈!

                                        真水无香

                                           ---宾得镜头里的大千世界 

 

作为日本首部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制造商——宾得(Pentax),历史上只推出过一款135专业相机,即“LX”。

进入自动调焦时代,特别是数字时代以来,宾得在135单反领域的又是渐渐不再,一直没能推出顶级的专业机型。

那么宾得是依靠什么来维系专业形象呢?

笔者认为,宾得凭借的是高品质、有特色的镜头,以及良好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宾得Takumar(太苦玛)镜头早在M42借口时代就非常有名气,随后推出“星级”镜头更受到推崇。

从整体风格看,宾得既没有尼克尔(Nikkor)那样霸气,也缺少佳能(Canon)的张扬,如同世外高人一般,从不显山露水,但又处处充满神秘和传奇,可谓真水无香,我们揭开这道神秘面纱

解读宾得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还原一个更加真实、自然的宾得镜头世界。

   从接口看宾得镜头的演变

   从历史上,宾得和尼康都是传统接口的充实捍卫者,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宾得采取的是“开放接口”的方式,在通用性能上有很大的优势;尼康则采取“独立接口”方式,以免自己利益的流失。

   宾得135单反相机的接口在历史上曾经过两次蜕变,从M37到M42,然后就是从M42到K型卡口。

   从M37到M42接口

   宾得在它的首台135单反相机Asahiflexl上,配备的是一款Takumar50mmf/3.5标准镜头,采取非标准的37mm螺纹接口。

到了1957年,宾得在首款具有五棱机器的135单反相机——AsahiPentax 上,正式使用M42接口。

M42在当时非常盛行,被东西方众多厂商所公用,在当时可算是最先进的接环方式。

   根据光圈收缩方式和采取镀膜工艺的不同,宾得Takumar镜头可分为四代产品。

   第一代“Takumar”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手动调节光圈,最初用在Asahiflex系列和AsahiPentax 机身上,称之为“白金属”镜头。

   第二代“AutoTakumar”,设有光圈释放感调节的半自动光圈。

当时宾得将这些镜头称之为自动光圈,实际有点不符,因为这只是半自动收缩光圈,每次光圈收小得用手重新开大,还需要另外的按钮,不过比起上一代的Takumar镜头,这些被称为“AutoTakumar”的镜头已经方便很多。

该系列镜头首先用于1958年推出的宾得K系列PentaxH2型机身上。

第三代“SuperTakumar”镜头,产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真正的自动光圈收缩功能,每一次改变光圈都会自动恢复到全开状态,该系列镜头首先用于AsahiPentaxSP上。

AsahiPentaxSP为镜后测光的第一台相机,在相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TTL(通过镜头)测光的先河。

第四代“smcTakumar”产于1971年,采用“Super-Multi-Coated”多层镀膜工艺和自动收缩光圈方式,是成像效果最好、性能最完备的Takumar镜头,用在全球首款具备自动光圈优先式TTL自动曝光相机AsahiPentaxES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此时宾得镜头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焦段,其规格和品种也相当齐全(焦段范围17---1000mm)、而且设计也趋于成熟,并成为以后宾得镜头发展的基石。

从M42到K型接口

从M42螺纹接口流行的时代,宾得是日本的单反相机的霸主,风头正劲。

后来尼康、佳能美能达(Minolta)等集中精力投入单反相机领域,相继推出更先进的借口系统,而此时的宾得却未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宾得由于在接口上墨守成规和把握市场能力的欠缺,最终导致优势丧失,虽然在1975年终于改为K型卡口,但为时已晚,很难再现往日辉煌。

在宾得积极主动的影响下,日本的理光(Ricoh)、启诺(Chinon)、确能善(Cosina)、适马(Sigma)、以及中国的珠江(PearlRiver)、凤凰(Phenix)等厂家先后采用了K型接口。

与M42相比,K型接口似乎少了许多耀眼的明星加盟,除宾得以为,大部分都是低技术含量的二、三流公司。

由于K型卡口在宾得相机上率先使用,因而人们习惯用“PK”来表示。

宾得K、M系列镜头

K型卡口为内三爪式(二大一小)插刀卡口结构,内三爪式结构的卡口最先出现在康泰时(Contax)11型旁轴取景相机上。

宾得K、M系列镜头均采取标准的K型卡口,主要区别在于体积和材质方面的不同。

宾得K系列镜头的调焦环是塑料和橡胶粘合制成的。

宾得A系列镜头

当进入多重自动曝曝光模式的AE时代后,宾得对原来K型卡口进行过改进,目的就是向机身传递焦段和最大光圈等信息,从而实现程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多种高级自动曝光和多区域测光功能。

尼康、佳能、美能达的做法相同,采用的是机械传递方式;宾得的做法则有所不同,它是在K型接口的端面上增加一枚电子触点,采用的是电子触点信息传递方式,这种卡口被称之为KA型卡口。

从以后对AF相机兼容性能方面来看,宾得当初设计的KA型卡口更加科学,它是宾得MF镜头面向未来的数字/机械混合式卡口。

宾得KA型卡口镜头同在KAF、KAF2接环的宾得AF机身乃至宾得数字单反相机上,除自动调焦系统外,绝大部分功能都与之相兼容,其中包括程序曝光和快门优先。

宾得F系列镜头

进入自动调焦时代后,宾得对原有KA型卡口进行了改进,在机身和镜头之间增加了AF自动调焦耦合杆,被称之为KAF型卡口。

KAF型卡口保留了KA型卡口的所有功能,电子触点由一个增加至五个,加强了镜头向机身CPU传输的信息量。

宾得F系列镜头均为典型的KAF型卡口。

宾得FA系列镜头

KAF2型卡口是在KAF型卡口基础上,在镜头与机身之间增设了两枚独立的电子触点,即供电触点,是专门为电动变焦而增设的(目前在宾得K10D,K20D上,重新保留了这两枚电子触点,应该是为超声波马达镜头而重新设计的)。

因此,设有两枚独立电子触电的KAF2型卡口变焦镜头与PZ系列机身配合使用,可以实现电动变焦、定位变焦、固定影像尺码循迹变焦和放射效果变焦等诸多功能。

宾得FA、DFA、DA系列镜头均采用KAF2型卡口,但典型的KAF2型镜头则是更早期的FA系列电动变焦镜头。

另外,FA系列镜头信息贮备量也更加丰富,其中包括MTF最佳解像程序线和摄距等信息,这些都是宾得的首创,比尼康D系列镜头要早数年。

从镀膜看宾得镜头的成像风格

多层镀膜技术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层镀膜技术(MultiCoated)被众多厂商广泛采用,成为鉴别和评价摄影镜头未来发展趋势所要求不断更新的内容。

合理使用多层镀膜可以有效地他高摄影镜头总体的透光率,减少眩光,增加影像反差,在逆光条件下拍摄时,可获得更佳的影响效果。

除此以外,多层镀膜技术还具有消除色差的作用,对于色彩还原倾向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镜味”。

最早在摄影镜头上采用多层镀膜工艺,并且实现商品化的,当属宾得公司发明的“Super-Multi-Coated”7层镀膜技术。

多层镀膜技术算是光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超广角镜头、大光圈镜头和大变焦比镜头的研发成为可能。

宾得”smc”镀膜属于7层防反射膜,它在镜头中的每片透镜表面甚至胶合面上,都镀有“smc”镀膜,使用“smc”镀膜技术后,可以使以往单层镀膜透光反射率从单1个面得1.7%,抑制到表面反射仅为0.2%极限。

可见光透光率(单面)高达99.8%,很好地克服了透镜表面的光反射,使成像更加清晰,色彩还原更加真实和自然,并能减少光斑和鬼影的发生。

“防光晕膜层”

1994年宾得公司开发了抑制特定光反射的“防光晕膜层”,使用在宾得FA系列镜头上,是成像效果有了质的提升。

该镀膜同样用“smc”冠名,使用后能有效地较少镜内的乱反射,使影像的反差和分辨率明显提高,抗眩光的能力得到加强。

“无鬼影镀膜”

1997年,宾得发布了smcFA43f/1.9LE镜头,这是第一款采用了“无鬼影镀膜”技术的镜头,此镜头是在防光晕镀膜层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抗眩光性能,在防鬼影方面非常成功。

从1997年开始,宾得只在一些精制的镜头上采用“无鬼影镀膜”技术。

多层镀膜和数字摄影。

相比较而言,胶片吸收光线的性能要明显好于影像传感器(CCD、CMOS等),这是由于影像传感器表面平滑反光特点所造成的,因此“数字镜头”需要有更强的抗反射性能。

与老款镜头相比,新款镜头在抗眩光性能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比如:

有效消除数字影像中高反差边界紫边现象。

笔者曾用宾得smcFA100—300mmf/4-5.6(1995年)镜头与宾得smcK300mmf/4(1975年)镜头,在宾得K10D上做过实拍对比,尽管 K300mmf/4在焦外成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抑制紫边能力方面,FA100—300mmf/4-5.6则明显胜出。

总之,宾得公司在1971年以后所生成的镜头均标有“Super-Multi-Coated”,后来的镜头索性直接用注册商标“smc”。

宾得镜头的成像风格 

谈到宾得镜头的成像风格,很多人喜欢将自己手中的镜头往“德味”上靠,实际上在日本五大镜头品牌中,宾得是最接近“德味”的镜头。

宾得镜头的成像风格是:

清晰度高、反差适中、层次丰富、色彩还原真实、通透自然,因此,可以形容宾得镜头为“真水无香”。

从笔者多年使用感到超自然描写性能和真实色彩还原是宾得镜头最大优点,也是其风格的具体表现。

宾得镜头发展至今已经过了几十年,虽然1971年以后生产的宾得镜头均以“smc”冠名,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个时期生产的镜头在抗眩光性能、色彩重现、锐利度、反差等方面略有不同。

相比较而言,Takumar镜头色调微暖,手感极佳;K、M系列镜头层次较丰富;A系列镜头色彩饱和、鲜艳;FA系列镜头则注重平衡和弱光描写,且成像锐利、反差较大。

宾得镜头的选择

Takumar镜头

Takumar镜头均采用全金属制造,单是调焦环的工艺就非常高。

宾得凭借其完美的设计和精细的做工,使Takumar镜头成为M42阵营中的王牌,如:

smcTakumar15mmf/3.5,smcTakumar20f/4.5,smcTakumar24f/3.5 和 smcTakumar135f/2.5。

K系列镜头

1975年宾得改口后推出了K系列镜头,宾得K系列镜头是出于135单反相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K系列镜头仍保持很好的工艺、材质和手感,smcK15mmf3.5,smcK18mmf3.5,smcK20mmf4,smcK28mmf1.8,smcK28mmf3.5Shift,smcK50mmf1.2,smcK85mmf1.8smcK135mmf2.5,smcK200mmf2.5等明镜。

“*星级”镜头

“*星级”镜头向来以光学品质出众、工艺精细、耐用性高而著称,这些镜头通常以“*”作为标记,采用金属头,拥有极佳的操作手感和性能。

首先,宾得生产的两款85mmf/1.4。

即:

smcA*85mmf/1.4和smcFA*85mmf/1.4,可谓人像镜头中的王牌,是任何一位宾得拥趸所期望拥有的中焦“人像镜头”只是这款镜头已经停产,目前二手市场中的价格已经炒作得非常高(过万),即使这样也很难买到。

smcM*300mmf/4(宾得第一支135专业星级镜头),smcA*135mmf/1.8、smcFA*200mmf/2.8ED[IF],smcFA*300mmf/4.5ED[IF] 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其中smcFA*300mmf/4.5ED[IF]镜头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工艺极高。

也许过于严禁、保守的缘故,以“*星级”命名的宾得广角镜头非常少见,MF时代有没有笔者不清楚,但AF时代独此一款,即:

smcFA*24mmf/2[IF]。

该镜头光学结构为9组11片,其中包含一片非球面镜片,从实际拍摄效果来看,这款镜头机型校正非常好,成像锐利,色彩鲜艳、饱和。

“三公主”镜头

1997年以后,宾得公司陆续推出了三款限量版镜头(俗称三公主):

smcFA31mmf/1.8ALLimited ,smcFA43mmf/1.9

Limited 和smcFA77mmf/1.8Limited 。

用来取代“星级”镜头,并成为宾得标志性产品。

特殊效果镜头

宾得在特殊效果镜头的研发方面也很有建树,与1963年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对角线鱼眼镜头——Takumar18mmf/11 鱼眼镜头。

另外,宾得推出的鱼眼变焦镜头也很有意思,早在胶片时代宾得曾生产过一款smcFFish-Eye17-28mmf/3.5-4.5 变焦鱼眼镜头。

从客观上说,宾得smcDAFish-Eye10-17mmf/3.5-4.5ED[IF]鱼眼镜头是上一代的翻版,它是针对APS-C画幅而设计的镜头。

宾得在微距,折反和柔焦等特殊效果镜头方面也很有创意,比如ReflexZoom400-600f/8-12 折反射变焦镜头和smcFASoft28mmf/2.8镜头,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宾得Reflex2000f/13.5可算是折反射头中的贵族非常少见。

以“星级”命名的FA*200mmf/4ED[IF]和A*200mmf/4ED的品质是非常出众的。

“数字镜头”

现今宾得专为数字单反相机研发的高品质DA、DFA镜头比较少见,相比较而言:

DA“三小公主”(即DA21mmf/3.2,DA40mmf/2.8,DA70mmf/2.4,DA12-24mmf/4EDAL[IF],DA14mmf/2.8ED[IF], 还有DA*16-50mmf/2.8EDAL[IF]SDM和DA*50-135mmf/2.8EDAL[IF]SDM都是颇富特色的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