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5511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docx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

梁启超的爱国简短故事

1.梁启超的爱国事迹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名饮冰室仆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训练,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引见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帮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很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扬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乐观参与“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担任办理京师高校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引见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学问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迸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抢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斗在云南迸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乐观参与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斗。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今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很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见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挽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闻名学者。

他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次要精力从事文化训练和学术讨论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讨论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一生著作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其于学术讨论,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讨论成果最著。

一生著作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作,讨论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讨论院导师,指点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讨论法”、“儒家哲学”、“东西沟通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讨论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讨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次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讨论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德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1873--1929年):

字卓如,号任公,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

近代闻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因参加戊戌变法而成为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

1920年以后,梁启超脱离政治活动,用心学术讨论,于文、史、哲诸方面多有著作。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但他与康有为迥然不同。

假如把康有为的书法比作大海的潮音,那麽梁启超的书法就是山涧的清泉。

康有为追求的是一种雄强博大的风格,而梁启超的书法所显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典型的平和舒适的格调。

一岁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公历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会茶坑村。

五岁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

十二岁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甲申应广州童子试中秀才。

十六岁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广州学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粤秀、粤华书院外生。

十八岁一八九0年光绪十六年卯寅经陈千秋引见,就学于康有为。

十九岁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入京与李蕙仙完婚。

二十岁一八九一年光绪十八年壬辰祖父卒,回乡居年余。

二十三岁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随康有为入京会试,落第。

参加组织“公车上书”。

助康创建强学会。

二十四岁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丙申筹办《时务报》,任总编述,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2.梁启超有什么爱国事迹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名饮冰室仆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训练,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引见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帮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很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扬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乐观参与“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担任办理京师高校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引见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学问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迸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抢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斗在云南迸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乐观参与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斗。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今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很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见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挽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闻名学者。

他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次要精力从事文化训练和学术讨论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讨论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一生著作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其于学术讨论,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讨论成果最著。

一生著作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作,讨论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讨论院导师,指点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讨论法”、“儒家哲学”、“东西沟通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讨论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讨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次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讨论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德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1873--1929年):

字卓如,号任公,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

近代闻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因参加戊戌变法而成为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

1920年以后,梁启超脱离政治活动,用心学术讨论,于文、史、哲诸方面多有著作。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但他与康有为迥然不同。

假如把康有为的书法比作大海的潮音,那麽梁启超的书法就是山涧的清泉。

康有为追求的是一种雄强博大的风格,而梁启超的书法所显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典型的平和舒适的格调。

一岁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公历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会茶坑村。

五岁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

十二岁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甲申应广州童子试中秀才。

十六岁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广州学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粤秀、粤华书院外生。

十八岁一八九0年光绪十六年卯寅经陈千秋引见,就学于康有为。

十九岁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入京与李蕙仙完婚。

二十岁一八九一年光绪十八年壬辰祖父卒,回乡居年余。

二十三岁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随康有为入京会试,落第。

参加组织“公车上书”。

助康创建强学会。

二十四岁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丙申筹办《时务报》,任总编述,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3.梁启超爱国事迹

其一,“健全的爱国论”.梁启超强调要坚决反对盲目排外、虚骄自卑、苟安自欺、病态的国人心理;要提倡“健全的爱国论”.他说:

“我们做中国公民,同时做世界公民.所以一面爱国,一面还有超国家的高尚抱负”.其二,养成“科学的国民”.梁启超早年的爱国论,强调开民智,培育人才.晚年的他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又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民”的概念.他指出,历史已证明白“科学的打败非科学的”乃是一种必定趋势,固守非科学的态度,只能被淘汰.所以,要救国,“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其次剂良药了”.其三,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工夫”.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运动的联系愈益深化.他反省过去的立宪派、革命派都无非依靠少数官僚军阀,脱离多数国民,“各走了一条错误路”;因而主见两派的爱国者都应当幡然改过.他说:

“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不从一部分可供我利用的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把从前做的一部分人的政治醒转过来,那全民政治才有机会发生哩.”不管梁启超所谓的“全民政治”现实上还存在着多少误区,从倡言笼统的“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到主见改弦易辙,真爱国必“从国民全体下工夫”,其爱国主义思想究竟是与时俱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其四,进展民族的“文化力”.梁启超强调,所谓“中国人之盲目”,就应当包含“文化的盲目”.爱国必需爱本人民族的文化,“人人存一个敬重爱惜本国文化的诚意”;增加本国的“文化力”,就是要擅长“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以进展民族的新文化并助益于全人类的文明.请接受。

4.关于梁启超的故事有哪些,简约一些只需20字

两次被“掌掴”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诂经精舍里师从经学大师俞樾专治朴学(俞樾即后来闻名学者俞平伯的祖父)。

1894年甲午中日战斗的炮声把年轻的章太炎从故纸堆中惊醒。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同入京会试,恰逢甲午战斗失败,订立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同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康、梁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

四月初,康、梁进而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打算联合上书,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事遂中止。

这次著名全国的“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考举人的代称),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

梁启超任主笔,他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一系列宣扬维新变法和民权思想的论文,一时风靡海内,广受欢迎。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熟悉了许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行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掌管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当编辑。

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满清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同学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伴侣,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一次梁启超跟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

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见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见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突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

”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

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

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

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

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兴奋,于是出联刁难: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傲岸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安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

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骄不躁,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概慑人。

张之洞一看,立刻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

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访问他。

张之洞再次出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其次,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其次?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其次。

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其次?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灵敏,略加思考即对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一再,不由叹息说:

“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个下联非比寻常。

梁启超将本人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

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其次?

”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

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

“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本人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愿守旧。

梁启超因“四人功课”推掉演讲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需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嬉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学问界的伴侣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

“你们商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

“只要读书可以遗忘打牌(此指麻将),只要打牌可以遗忘读书。

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创造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

5.梁启超的故事

1,梁启超一生努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富强,竭力呐喊,四处奔跑,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见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冲突,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2,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留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扬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

3,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熟悉到要救中国,必需进行一次“破坏”:

“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有所顾恋,有所疼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旧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见“斥后保皇”。

4,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绽开之后,梁启超又转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民主”,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尴尬的是,正值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民主,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

5,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武昌起义的迸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转变了以前的政治主见,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

6,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旧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

一变再变,最终技穷。

扩展材料:

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在斋仆人。

2,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训练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3,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扬家。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提倡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连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5,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当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4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参考材料来源:

XX百科——梁启超。

6.康有为梁启超的小故事

/news/11-3.htm康有为小时候丢失过,过了一天被找回来。

他的妈妈没有抱头痛哭之类,而是坚决的说“我儿是男儿,男儿当自强”梁启超九岁那年,他的祖父梁维清带着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参与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满船的人都是预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争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

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白米饭和蒸咸鱼,有一个考生就提议以咸鱼为题进行吟诗或作对。

其有用咸鱼入诗入对,是一个特别难的题目,由于咸鱼虽然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但究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话说:

“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说的仍旧是臭,并且是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话题一出,当时满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难倒了,大家纷纷都在抓耳挠腮,苦苦思索。

梁启超稍停片刻,便当众吟诵:

“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

在座的人听了,都不约犹如地愣了一下,然后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约而同地赞扬他的诗做得非常切题,风格高雅,诗意浓郁,而且适当地运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句。

到后来有人争论到梁启超的时候,就有这样戏言:

“广东咸鱼从今得翻身了,入风流儒雅的一类了”,这个可能都是从梁启超作咸鱼诗中得到的。

梁启超智取寿文的故事(石绮霞)梁启超在他十一岁那年,到省城参与考试,一举就得中秀才。

考完试之后,担当主考的三品大员、广东学政使叶大焯,得知广东出了这么一个神童,再细细阅读梁启超的试卷,大为欣赏,就特地召见梁启超和几个年龄稍小的秀才面试一番,和他们谈论经学、唐诗宋词及唐宋八大家等。

被接见的新科秀才一个个进去之后很快就退出,只有梁启超竟小小年纪就无所不知,对答如流。

叶大焯不觉非常兴奋,对梁启超大分欣赏。

机智的梁启超见到这样,立刻长跪于地恳求说:

老师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他的生辰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弟子很快就回家乡探望他老人家了,假如在我为祖父祝寿时,能得到先生所写的寿言,肯定会使我祖父延年益寿,而且还可以告慰叔父和父亲孝敬之心,在我们的宗族交往中会感到愈加光荣的。

叶大焯面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听他说出一番成人的语句,大为惊异,并深深地为他孝心所感动,于是便接受了梁启超的恳求,欣然提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文。

回到家中,梁维清一读之下,非同小可啊,广东学政是朝庭三品人员,竟亲身挥笔为本人写寿文,真是大喜过望,茶坑村双喜临门,当即像过节一样庆祝梁启超得中秀才,和梁维清得到高官的祝寿。

两考官争女婿的故事(石绮霞)在光绪十五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与了广东乡试,一次就顺当地考中了举人,排名第八,而且也是这次新会籍考生中的成果最优秀的一个,同时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这次乡试中,梁启超的试卷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概澎湃,思路灵敏,富有才情,自然就引起了两位主考官的特殊关注。

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贵州省贵筑(今并入贵阳)人;副主考官为福建人王仁堪。

两人都很赏识梁启超的学识与才华。

李端棻心想,本人多年来担当乡试的主考官,但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像梁启超这样才学超群的学子,他感到应当和梁启超见见面,试试他的真正才学,同时,李端棻又想到,本人还有一个年轻的堂妹,正待字闺中,不如乘此机会,还可以缀合这门婚事呢,于是就打定办法请副主考官王仁堪从中作媒。

正值李端棻如此考虑的时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由于很观赏梁启超的才智,想把本人尚未出阁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年轻举子。

因而,当李端棻提出请他做媒人的时候,几乎目瞪口呆。

但由于李端棻是先提出,虽然本人内心有说不出口的惋惜,使他老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但最终也只得无法地答应了。

后来,李端棻便借与考生面谈的机会,直接就向梁启超提出了本人的想法。

梁启超在主考官面前,一时之间,他无法拒绝、而且他也无意拒绝这门婚事,便深深感激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立刻写信告知父母。

梁启超的父亲晓得这件事之后,觉得很不妥当,由于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