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485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八年上文言文阅读答案

七、《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设计及答

元丰六的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在文中的作用。

起笔扣准“夜游”的“夜”字,?

题旨,交代夜游时间

4.文中“怀民亦未寝”说明了什么?

“亦”字去掉与否,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

因张怀民与作者同时被贬到黄州,张怀民的境遇与作者一样,亦是也,去掉就表达不出两人的境遇,也不会有下文对景物的描绘,也不会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感受与情绪。

5.“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景色描写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被贬到此的孤独郁闷之情。

6.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入“夜”那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身,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行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7.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

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被贬之后,内心孤独失落,而又刻意达观的复杂情怀是一致的。

8.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点明主旨。

9.德国的荷尔得林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有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苏轼写这篇文章已被贬黄州四年,作为一个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但是苏轼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不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现吗?

10.“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作者把无情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和的优美的月色是那样的善解人意,惹人喜爱,正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11.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用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

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胜负难测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至少2例)

如: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月光如水水如天

12.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歌文,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是哪句?

谈谈你们感想。

(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八、《三峡》阅读设计及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牛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衰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

是北魏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略无阙处:

通缺

重岩叠嶂:

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

襄,漫上,溢直;陵,突出地面的丘陵。

沿溯阻绝:

逆行而行

或王命急宣:

传达

朝发白帝:

早晨

虽乘奔御风:

飞奔

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

快急速流动的水

绝山献多生怪柏:

山峰

飞漱其间:

冲刷

清荣峻茂:

山高

不良多趣味:

真的,实在,的确

林寒涧肃:

萧瑟

属引凄异:

属,连接;引,延长

3.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阙通缺,意思是:

空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用原文语句回答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或王命急宣,

①第一段中表现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牛夜分,不见曦月。

②表现水的特点的句子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描写水木山草四种景物不同特点的短语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④渲染山涧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

空谷传响,衰转久绝。

⑤三峡在夏季时江水暴涨,浩浩荡荡,杜甫有诗: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文中也有写三峡之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6.第一段作者写山,表现了山的哪些特点?

你会想到哪些写山的诗句?

山的特点:

连绵,众多,高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夏季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一特点的?

水大流急,先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从正面写,再从侧面用行船速度之快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比较,突出三峡之湍急凶险。

8.举例说明三峡水有何特点?

你还想到哪些类似的写水的句子?

(1)水的特点,水位高,水势大:

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水流急: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三峡春冬之美,美在哪里?

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来,并进行赏析。

(1)春季之时三峡,你会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谭,回旋的清波里倒映着各种景物倩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形状奇特的柏树,从高岩倾泻而下的泉流和瀑布,在山谷中飞泻冲刷,水清,树荣,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啊。

(2)赏析:

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

因为急流滩,雪浪飞溅,故似“素”字饰湍,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而以绝字状山,此怪字风格,写出景物的神韵。

10.本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三峡各季的特点。

夏季,水长流急,凶险无比;春冬之时,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季:

林寒涧肃,凄凉空旷。

11.“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借渔歌抒写作者亲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本段是前面从全文看,结尾的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会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这是写景灵魂在《三峡》一文中的体现,所谓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12.课文出自一部地理名著,本是介绍三峡地理特点的,却成了传颂古今的散文名篇,其为人喜爱的原因有哪些?

谈谈你的看法。

九、《爱莲说》阅读设计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填人名),他的字是(茂叔),号是(濂溪先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在文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

多。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玩弄。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应当。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杂”中的“独”是两个副词,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副词的作用。

“甚”强调了喜爱牡丹之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作者对此的鄙视。

“独”:

一方向说明爱莲的很少,一方面说明自己个性情趣爱好与众人不同。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怎样的特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现了莲怎样的精神品质?

|

正直通达,不偏不倚,独立自尊。

6.“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反映了莲怎样的风度?

清高庄重,令人敬畏,不敢轻侮。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有何言外之意?

说明追求荣华富贵之风盛行,表达作者对此现象的鄙视。

8.文中的“莲”“菊”“牡丹”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莲,清高庄重的君子

(2)菊: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3)牡丹:

荣华富贵。

9.本文既从不同方面写莲,又写到菊、牡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的赞美与仰慕,对趋炎附势,贪慕荣华富贵世风的鄙视。

10.本文托物言志,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志趣与追求。

联系你的志趣与爱好,写出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写出喜爱的原因。

11.请就第一段的内容或方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不少于80字)。

十、《陋室铭》阅读设计及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

本文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名:

闻名,出名

有脂则灵:

灵异,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香气,这是指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平民

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

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

弦乐器(琴类)。

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公文。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以比喻起兴,以虚写衬实,引出人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的“上”、“青”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两个字采用了拟人人的写法,化静为动,将静物写得活泼而有生气,既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又传达出作者对这一环境的喜爱之情。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哪方面反映了陋室主人的什么特点?

从陋室主人的交往方向,反映了室主人高雅脱俗。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映了陋室主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高雅,超凡脱俗。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不爱世俗的羁绊,安闲适意,洋洋自行。

8.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论的用意是什么?

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9.文章结尾的“孔子云:

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晴,表明陋室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流露着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10.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受世俗羁绊,淡泊名利,有着高洁例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高雅脱俗之人

11.请就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不少于80字)。

12.本文体裁上属于流行于汉末到中唐的骈体文,请根据本文的语言特点,说说骈体文最突出的特点。

句子大都是骈句,即两名两句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十一、《桃花源记》阅读设计及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音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学过的他的诗的题目是:

《饮酒》,其中的名句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花瓣。

渔人甚异之:

诧异。

欲穷其林:

完,没有。

初极狭,才通人:

刚好。

土地平旷:

广大。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悉如外人:

完全。

并怡然自乐:

都。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设酒杀鸡作食:

准备。

咸来问讯:

都。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不足为外人道:

说。

此中人语云:

告诉。

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从前。

便扶向路:

沿着。

欣然规往:

计划。

寻病终:

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鲜美:

鲜艳美丽

缤纷:

繁多的样子

阡陌:

田间小路

交通:

交错相通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开朗:

开阔敞亮。

黄发: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乡邻。

怡然:

快乐的样子。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

断绝了来往。

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

惊叹惋惜。

不足:

不值得。

未果:

没有实现。

问津:

问路,这里指探求,访问的意思。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哪里?

想像一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怎样一种境界?

用精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林

(2)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

5.“忘路之远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遇到桃花林,发现桃花源泉是因迷路而偶然发现,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6.作者为什么用了一定笔墨去描写桃花林?

桃花林的美丽奇异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美丽,同时对于下文的情节也有铺垫作用,预示着将有奇境出现。

7.“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有描写这样的境界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其作者和出处。

(1)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比喻顿时领悟了某种道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文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反映了桃花源泉怎样的特点?

和平安宁,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安宁祥和。

9.“黄乐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

《醉翁亭记》中也有一处类似的描写,请写出原句。

(1)老人孩子怡然自乐是最能体现桃花源的安宁祥和,这样写突出地反映桃花源泉人生活的安定快乐,令人向往。

(2)伛倭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人也。

1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泉人生活的安定富足。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文中哪些地方反映桃源泉人与外人“间隔”?

(1)见渔人,乃大惊,问从何来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有何深意?

说明桃花源泉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桃源泉人为世上的战乱频繁黑暗而叹惋。

(2)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叹婉。

本文主要通过桃花源泉的美好反映了作者对安宁和平的向往。

14.“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句中的“外人”指什么人?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他们对外界的战知己与分争厌而远之,怕外人打破了他们安宁和平和生活。

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的语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

桃花源泉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民风质朴,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人“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

1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却寻而未果“不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1)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之世外桃源,即充满了浪温虚幻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2)意在表明桃源泉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的慨叹。

18.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东晋战知乱频繁,生灵涂炭,其实文中有些句子已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请写出其中的一句,并加以分析。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中表明桃源人的叹惋,即为当时的战乱的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19.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总结全文章的内容及背景,谈谈这“丑”与“美”的表现。

(1)、美:

桃花源内不仅景色美,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且具有人文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

(2)、丑:

不仅表现在战乱频繁,而且人民生灵涂炭。

“渔人”的不守信用更见世人人心之丑。

20.阅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的?

请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

(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三个方面。

(2)、桃花源美,美在自然环境山清水秀;桃花源美,美在社会环境安定和平;桃花源美,美在人们生活自由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