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02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总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结合生活情景,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模型,初步了解方程,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实际观察,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的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四)实践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几件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
小数的意义1课时
测量活动(单位换算)1课时
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购物小票(小数加减法一)1课时
量体重(小数加减法二)1课时
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法设计]从现实生活体验入手,结合实际折纸,了解小数的意义,在反复的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体验及应用,在交流中认识小数,指导它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灵活应用知识。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课:
学生交流: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充分交流,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小数的意义:
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矿泉水瓶上有1.25升等等。
2、小组交流:
动手折:
将正方形平均分为成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0.3表示()
0.59表示()
0.023表示()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练习:
0.23是()位小数,2在()位上,表示()个(),3在在()位上,表示()个(),将它写成分数是()。
6、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7、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相互交流)
1、小数的意义;2、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3、小数的读写方法。
五、作业:
第6页1——4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活动(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法设计]创设学生在教室测量的具体情境,分小组让学生全体参与,分工合作,展示测量结果,交流测量方法,在相互比较和探讨中共同进步。
[学法指导]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测量结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1、激趣引新:
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想不想自己利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活高度呢?
2、实践探究:
1、学生分组,明确活动要求:
⑴前后桌4人一组,组长记录,每人测量一次,再交流汇报。
⑵测量课桌的长度、高度;课本的长和宽;黑板的长与宽。
2、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3、交流测量结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3、拓展提高:
1、填一填:
填写第7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2、试一试:
第1题: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4、课堂小结:
设问: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强调)
五、作业:
第8页练一练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法设计]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高一些,放手让学生讨论9.87与9.90那个数大,交流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探索的基础上,可利用直观图帮助理解,总结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郑强9.87分李明9.90
1、小组讨论:
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知识深化探究:
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9.96分,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9.87<9.90<9.96
“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王平可能多少分?
可能是9.91、9.92、9.93、9.94、9.95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练一练
第10页第1题:
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
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4、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并质疑问难
五、作业
练一练第10页2、3、5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12页练习一
第1题:
找出小数0.3、1.5、2.8、3.6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2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3题:
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第4题:
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第5题:
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二、数学游戏: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练习小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购物小票(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创设超市购物的小票情境,了解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在涂一涂中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计数方法。
[学法指导]利用生活经验和直观感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培养学生认知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超市购物小票计算总价的情境,提出了核对数据的想法,大胆激趣:
你能当上合格的售货员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学生自主尝试探究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1.25+2.41=13.87-9.25=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鼓励学生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交流后归纳方法,强调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三、拓展练习;
第15页练一练1、2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
第15页练一练3、4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量体重(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进、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法设计]利用小朋友测量体重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退位减法,认识学习的必要性,能正确计算。
[学法指导]结合情境和直观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讨论计算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应当学生灵活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同学们,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你去探讨?
你行吗?
淘气的体重是45.2千克笑笑的体重是38千克
丁丁的体重是33.4千克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2、探究新知: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5.2-33.4=38-33.4=
学生个别板演,其余独立列竖式计算后,师生共同总结方法,统一认识。
讨论并大小比较:
4元4.00元7.807.80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拓展练习:
第17页1、3
4、课堂小结: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作业:
第17页2、4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通过歌手大赛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先估分,再组织独立计算,交流分步、综合算式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8.65+0.40=分9.43-9.05=分
9.43-(8.65+0.40)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5-(4.57+5.29)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拓展练习:
第1题:
5.27+13.43=12.56+17.44=
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
25-13.27=14+6.75=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课堂小结:
交流计算方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五、作业:
第19页练一练1、2、3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第1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
在解答第
(2)题时,由于两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第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2、练习小结:
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练习时的表现
3、练习作业:
第20页2、5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型图形的特征。
2、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活动,人数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4、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通过四边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欣赏图案,体会图案形成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课时安排:
图形的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分类)1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1课时
探索与发现
(一)(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1课时
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课时
四边形分类(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梯形)1课时
图案欣赏1课时
数图形中的学问1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的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点。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发设计]提高许多学生熟悉的直观图形,让学生在分一分中逐步进行整理,并对每一次的结果说明分类的标准,体会图形类别的特征。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活动,给予学生重组的活动时间和思维发展空间,在进行春风的交流,肯定学生的不同分类标准。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
你会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试试看吧!
二、实践操作:
1、小组活动:
把上面的图形进行分类。
将学生分成4人活动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学具进行分类,每分一次,都要说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
2、汇报交流: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曲线围成线段围成
三条边四条边
3、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类图形的特点。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了解各种图形的特性:
1、看一看,说一说: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吗?
桥上的三角形拉杆防盗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墙壁上的四边形挂钩
2、用活动的长方形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架实验后得出: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这些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桌凳上的斜拉条,固定作用。
四、活动小结:
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自我评价,再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教学目标]
通过分三角形分类活动,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法设计]通过学生的直观参与分类及猜一猜活动,让学生识别各种三角形的特点,能按不同的标准正确分类。
[学法指导]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确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
学生拿出学具图形,教师出示图例:
三角形怎样分类?
(常用两种即:
按角分、按边分。
)
1、小组活动:
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
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观察每一种三角形的特点后总结。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特征:
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特征:
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
第4题:
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
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
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
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数学游戏:
第1题:
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
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五、活动小结:
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探索与发现
(一)(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
[教学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27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甲乙
两个三角形的争吵:
甲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乙的大。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测量后验证自己的猜测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折纸法等。
)
3、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三、拓展练习:
第29页练一练:
1、学生自主运算
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学生讨论
三、课堂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全班交流并总结
四、补充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4、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