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36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6.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单元过关训练6

单元过关训练(六)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6·南京、盐城一模)《后汉书》中记载: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B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生活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2.(2016·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明朝万历《嘉定县志》中记载:

“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这说明嘉定(  )

①棉纺织业发达 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 ③小农经济瓦解 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B [根据题干中“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可知嘉定地区的棉纺织业发达,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可知其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故②④正确;明朝时期小农经济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③错误。

故选B项。

]

3.(2017·东海实验中学测试)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A.灌溉技术的演进史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

C.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

C [耧车不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筒车和耧车与铁制农具无关,故B项错误;曲辕犁、筒车和耧车都是农业工具,故C项正确;曲辕犁和耧车与水利技术无关,故D项错误。

]

4.(2017·海安实验中学测试)《齐民要术》: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犁欲廉(意为窄),劳欲再。

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

”以上材料不能反映(  )

A.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B.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注意改进生产工具

A [材料主要反映了耕作的时节性、耕犁的形制和作用,与因地制宜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体现了耕作要分时节,故B项正确;耕作要分时节,同时耕犁要窄,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对耕犁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故D项正确。

]

5.(2017·东台中学月考)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B [根据“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

]

6.(2017·如东、丰县联考)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材料中的“它”(  )

A.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产品全部供政府使用

B [根据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得出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不属于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服务对象主要是皇室贵族,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错误。

]

7.(2016·新海高级中学模拟)《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

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A [根据材料中“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可知材料所指应该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不入市场的,不可能大量投放市场,故B项说法错误;远销海外市场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政府对工艺水平要求高明显不符合材料的说法,材料只提到对数量的要求,没有提到质量,因此D项表述错误。

]

8.(2017·靖江中学测试)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

“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

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 [材料大意:

奢华都是由吃喝玩乐造成的,要想转变这种风气,就要断掉千万人的吃喝,而这是人类的生理,是转变不了的。

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人文精神与材料大意不符,故B项错误;清代江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由淳朴走向奢华,很难改变这种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财富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

]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A [根据题干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可知A项表述最符合题意;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干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三项。

]

10.(2016·盐城三模)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记载:

“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

“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

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

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

A [“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和“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表明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鬼市的管制问题,故B项错误;市有突破性的进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开始消失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

11.(2017·苏州园区模拟)庄季裕《鸡肋编》记载: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由此可见,宋代的茶叶贸易经济影响不包括(  )

A.促使商业市镇增多B.使市井生活繁荣

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促进了纸币的流通

D [根据材料中“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可知宋朝经营茶叶贸易的市镇逐渐增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可以看出市民生活的繁华,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可知从内地贩运茶叶到边镇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12.(2016·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五代后周世宗诏曰:

“(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

……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及兴窑灶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

其标识内,候宫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C [“商帮”在明清时期才出现,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当时政府重视城市的规划布局,并没有直接监管市场,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在东京四周规划新区域,可由百姓自由营建,表明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C项正确;材料中规定当时草市设于“标识七里外”,不能说是“明确划定”,D项错误。

]

13.(2017·兴化中学月考)有民谣称:

“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这表明晋商所崇尚的是(  )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D.“以文会友,汇通天下”

A [晋商是明朝时兴起的以发展商业为生的血缘性、地域性商帮,根据“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可以看出,晋商通过商业发财后,回老家买田置地,影响了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A项正确;晋商在从商地点设立会馆,设立票号,“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体现了晋商追逐利润,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诚信经营,以义制利”体现了晋商诚信经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以文会友,汇通天下”体现了晋商的商业和票号遍布各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

14.(2017·启东中学月考)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迭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传统道德沦丧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贫富分化的加剧D.豪门贵室崇尚奢侈

B [传统道德沦丧是材料中豪门贵室生活奢靡忽视道德伦理产生的影响,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导致豪门贵室能有奢靡的行为,故B项正确;贫富分化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不是材料中富人享受奢侈生活的根源,故C项错误;豪门贵室崇尚奢侈是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

15.(2016·苏锡常镇二模)《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

“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

”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

A.推行以商养官B.摒弃抑商政策

C.放宽集市管理D.主张藏富于民

C [推行以商养官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摒弃抑商政策,主要是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材料“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表明集市要让民间自行发展,官方参与会对其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意即要放宽集市管理,故C项正确;藏富于民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

16.(2017·南京摸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 [材料反映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政治地位并没有空前提高,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