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35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1.奠定基础

⑴建国后大规模的①__________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⑵建立在②__________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路线方针

⑴提出路线: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③__________总路线。

⑵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与④__________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⑴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⑤_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⑥__________。

【特别提醒】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产业,能够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苏联有所不同,中国注意到了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⑵经济建设

①工人、技术人员开展劳动竞赛和⑦__________运动。

②广大⑧__________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③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⑨__________的面貌。

⑶三大改造

①1953年开始进行⑩__________。

②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⑪道路。

③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⑫的高潮。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⑬,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特别提醒】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改造”的方式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完成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4.简要评价

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最深刻的⑭。

⑵改造后期,存在要求⑮、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自我校对】①土地改革;②没收官僚资本;③过渡时期;④改造;⑤重工业;⑥社会主义改造;⑦技术革新;⑧农村;⑨工业落后;⑩社会主义改造;⑪集体化;⑫公私合营;⑬社会主义公有制;⑭社会变革;⑮过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一1966)

1.政治探索

⑴提出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①__________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⑵初步成果:

②__________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③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④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⑤__________变为先进的⑥__________。

⑶“左”倾错误

①原因: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⑦__________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事件:

“大跃进”和农村⑧__________运动。

③标志:

高指标、⑨__________、浮夸风和“⑩__________”。

④危害:

极大破坏了⑪。

⑷纠“左”工作

①1960年冬,开始纠正⑫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②实施“⑬、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2.经济成就

⑴先后建成武汉、⑭等钢铁基地。

⑵形成了冶金、石化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⑶全国除⑮以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⑷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⑯已全部自给。

【特别提醒】“八大”确立的方针,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但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这一方针在很长一个时期未能贯彻执行。

【自我校对】①苏联;②1956;③工业国;④农业国;⑤农业国;⑥工业国;⑦思想;⑧人民公社化;⑨瞎指挥;⑩共产风;⑪社会生产力;⑫农村;⑬调整;⑭包头;⑮西藏;⑯石油;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重大破坏

⑴原因:

“①__________”的狂潮。

⑵表现

①国民经济计划被②__________。

②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③__________系统瘫痪、半瘫痪。

③全国交通阻塞,④__________困难。

④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⑤__________状态。

⑤各地工矿企业⑥__________混乱。

⑥市场供应紧张,人民⑦__________下降。

2.出现起色

⑴原因

①1971年⑧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②毛泽东支持⑨__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⑵措施

①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各种⑩__________。

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⑪原则。

3.复苏发展

⑴背景

①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②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和⑫工作。

⑵措施:

以⑬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大力整顿。

4.再遭破坏:

“⑭”的阻挠,使经济形势再次遭破坏。

5.重要认识

⑴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⑮出现严重混乱。

⑵“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⑯。

【特别提醒】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大问题:

一是建国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二是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1956-1976年的二十年里,我党出现的“左”的错误,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失误,对这两个问题认识不清,处理不当。

【自我校对】①全面夺权;②废置;③管理;④物资供应;⑤半停产;⑥管理;⑦生活水平;⑧林彪;⑨周恩来;⑩规章制度;⑪按劳分配;⑫国务院;⑬铁路整顿;⑭四人帮;⑮社会秩序;⑯发展机遇;

重点知识解析

1.正确评价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同时,“一五”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

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共势力之所以敢于发动和扩大侵略朝鲜北方的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累年战争,元气大伤,小视新中国的力量。

所以,新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

(2)编制:

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

此时,“一五”计划已经实施了大部分。

(3)特点:

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4)成就: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立。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5)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留下了“后遗症”。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

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这是与以往的社会形态更替截然不同的。

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新中国成立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能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再次,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

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加上原来没收官僚资本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因素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因此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⑴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⑵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4.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⑴客观原因

①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⑵主观原因

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党的主要领导人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③民主集中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④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

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⑵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种典型试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6.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易错知识提示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