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5041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或货币)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实际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和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和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和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和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16.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表示)。

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

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7.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变动的政策。

1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0.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1.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22.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23.失业一般分为三类:

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24.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2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6.奥肯定律来描述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27.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28.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29.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30.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需品,机关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31.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32.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33.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34.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指出余额。

35.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36.充分就业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37.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得比率是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38.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的1称为货币乘数。

39.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可用表示)称为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可称超额准备金率。

40.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

41.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42.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

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货币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消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3.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4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45.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信贷和投资方向一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46.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7.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48.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波动的情况。

49.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50.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51.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52.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

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53.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将低于潜在2个百分点。

54.通货膨胀是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动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时期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是起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55.温和通货膨胀指每年价格上涨的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到100%以内。

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5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5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58.在意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垂直于自然失业水平的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不存在失业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

59.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60.倾销是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

61.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其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和其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

62.资本积累的黄金律,其内容是:

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63.所谓的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和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64.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最终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被最终使用者购买的劳务和产品

中间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其他产品生产的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

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量.

存量:

在某一时点存在的变化量.

重置投资:

是指重置资本设备的支出或对旧资本消耗的补偿。

折旧:

是指资本物品由于损耗所造成的价值减少。

即固定资本的消耗

计划存货:

是厂商为了防范不时之需而主动保留的存货。

非计划存货(,):

也称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想卖却没有卖掉的存货。

乘数():

也称作倍数,是指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种变量变化的倍数。

用于分析经济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

名义货币量指的是按名义价值计量的货币量,也称为名义货币余额。

实际货币量指的是按购买力计量的货币量,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

凯恩斯三大基本心里规律:

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在任何时期中,设对某类资本之投资增加,则该类资本的边际效率因投资之增加而减少.

3.流动性偏好: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在于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充分就业:

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部资源在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

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个状态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国际收支: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改变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各项政策。

自动稳定器:

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抑制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货币政策:

是指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的各项政策

准备金制度:

银行在吸收存款之后,需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应付提款的准备金,这种制度即为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

存款中没有用于贷款和投资的部分就是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

各国中央银行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最低比率.

现金漏损:

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

存款乘数:

是指原始存款的增加所导致存款总量增加的倍数。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1.基础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银行准备金(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

2.基础货币是存款扩张或货币创造的基础,能派生出多倍的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功能财政:

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观点。

财政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出现财政赤字或盈余都是对经济有利的,如果拘泥于平衡预算,则无助于经济的稳定。

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再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把已贴现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则按再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相应的款项加到商业银行准备金账户上的行为。

凯恩斯效应:

又称利率效应,①价格水平上升→名义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的货币供给不变→名义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②价格水平上升→而名义的货币供给不变→实际货币供给(余额)下降→由于实际货币需求不变→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挤出效应:

指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或消费减少的情况。

间接税:

“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

“适应性”的货币政策:

当使用财政政策导致收入和利率变动时,通过采用同种类型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不变。

时滞效应: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效果时滞

总需求:

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供给:

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总收入),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潜在就业量或充分就业量:

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符合就业年龄、有工作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且在正常强度下所达到的就业量。

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产量):

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货币是中性的:

在宏观经济学中,将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而对实际变量(如利率、产量和就业等)无影响的情况

有效需求理论:

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均衡产出和就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

短期内,总供给不变,所以均衡产出和就业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失业者的概念:

是指年龄在规定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劳动力:

是指在工作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奥肯定律:

实际失业率相对自然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就相对潜在下降2个百分点。

或实际相对潜在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相对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磨擦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而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事业:

指经济周期中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通货膨胀的概念:

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

价格指数:

是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总体平均数;

平减指数:

衡量某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

消费者价格指数():

衡量某时期城市居民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变化。

生产者价格指数():

衡量某时期生产资料(中间投入品)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

通常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包括两个方面:

总产量(潜在产量或实际产量)的增加;人均产量的增加。

黄金分割律:

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人口增长率加折旧率。

即:

(k*)+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