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981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docx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1.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大类。

2.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雅”“颂”。

305篇。

“风”有160篇,是整个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中最重要的是《西曲》和《吴歌》。

前者风格豪爽奔放,后者风格委婉细腻。

4.根据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和节奏特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5.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劳动号子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

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

由于劳动强度不一、号子的节奏有的规整有力,有的短促轻捷,有的长而舒展。

唱法有独唱、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等,后者最为常见。

领唱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者,其歌词复杂、曲调高扬舒展;和者为劳动者,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强、但没什么歌词,只是“嘿”、“哟”、“嗬”等。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劳动号子有着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狂、豪迈的音乐特征。

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劳动节奏赋予号子音乐的律动性。

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

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

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个,领句、合句都卜分短促。

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劳动号子的两种基本功能:

鼓舞劳动、调节精神,统一步伐组织和指挥劳动的实用价值;劳动号子对劳动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6.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主要有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山曲和南方的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温州山歌。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山歌的音乐并不过多的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具有明确的表情目的。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是两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

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两句体结构,例如“信天游”、“山曲”、“花儿”。

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

这些四句结构多为两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也有的构成了起、承、转、合式的四句结构。

7.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便是陕北民歌。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8.花儿称为“少年”,流行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花儿旋律起伏大,音域宽,连续的音域跳进较多,音乐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

9.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

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

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10.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

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1.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

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12.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

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13.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

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

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14.歌舞是以唱歌和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载歌载舞和歌舞相间两种形式。

歌舞相间以北方的东北秧歌,冀东秧歌,南方的花鼓灯等为典型。

藏族的囊玛,卓舞,傣族的十二马舞,佤族的木鼓舞等皆有这种类型。

乐舞是以器乐与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边奏边舞和奏乐伴舞两种形式。

15.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

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二人转代表作】:

《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等。

16.维吾尔族舞蹈:

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

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17.藏族舞蹈:

分为“谐”和“卓”两大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

《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堆谐》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18.蒙古族舞蹈:

舞种有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安代舞。

19.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

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

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

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20.中国近代说唱音乐包括:

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说唱又叫曲艺,说唱音乐的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其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说唱音乐有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特征。

21.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

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

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杂技、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

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采用昆腔的剧种:

北昆、南昆、川昆、湘昆等。

采用高腔的剧种:

川剧、赣剧、湘剧等。

采用梆子腔的剧种:

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

采用皮黄腔的剧种:

京剧、徽剧、粤剧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等。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最早创用板腔变化结构的声腔。

具有高昂激越的特点。

大部分梆子腔剧种在音乐上均使用七声音阶和徽调式。

皮黄腔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

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

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西皮曲调刚劲有力,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稳定,有端庄凝重的特点。

22.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蛋(揺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

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兰芳子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23.黄梅戏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旋律轻快优美。

代表剧目有《天仙配》。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

主腔、花腔、三腔。

24.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

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25.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称。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

26.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27.吹管乐器:

笛子、萧、管子、唢呐、笙等。

拉弦乐器:

高胡、二胡、京胡、板胡等。

弹弦乐器:

古琴、古筝、琵琶、扬琴、阮等。

打击乐器:

鼓、锣、梆子、木鱼等。

28.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代表曲目《鹧鸪飞》《姑苏行》《喜相逢》。

29.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

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代表作品《百鸟朝凤》。

30.古琴,别称“琴”“瑶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琴歌等。

代表作品《流水》、《梅花三弄》《阳光三叠》等。

31.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

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代表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等。

32.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

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

古筝主要流派:

比较代表的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主要有:

“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闽南地区的福建筝、内蒙草原“雅托葛”蒙古筝、朝鲜筝。

33.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

刘天华: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包括:

《病中吟》(1915)、《月夜》(1918)、《空山鸟语》(1918)、《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良宵》(1928.1.22)、《闲居吟》(1928.6)、《光明行》(1931)、《独弦操》(1932.1)、《烛影摇红》(1932)

阿炳:

《听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风曲》

34.丝竹乐乐种主要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及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

35.《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

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

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

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

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

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

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

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泼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36.唢呐曲《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自“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

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38.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

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

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

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

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39.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

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40.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

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

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

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

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乃归舟,10、尾声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41.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

秧歌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徙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两种。

秧歌队由十余人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