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4230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docx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精编版

通城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3省交界处。

县境东南与江西修水县交界,南与湖南省平江县接壤,西和西北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毗连,北和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

县城距省会武汉市200公里,距咸宁市111公里。

本县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北和西北突出,大致成凹字形,高度由南向北递减。

通城四季分明,中、北部为低丘平畈温暖雨适区,东南、西部边缘为丘陵山地温凉多雨区。

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

有港、溪135条,河床多粗沙结构,水质较净,为天然淡水,各溪流分别汇于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港后注入隽水河,为陆水水系的源头水。

县境内地下水源充足,垅、塅、畈皆可掘地汲水,高山深谷也多甘洌清泉。

1956年,本县在万峰建成第一座水库。

至1982年,全县已建成水库72座。

其中,中型水库有云溪、百丈潭、左港、东冲、阁壁5座。

通城县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有26种非金属矿。

主要有钾长石、石灰石、石煤、瓷土、白云母、石英、水晶石、冰川石、磷等。

金属、稀有金属矿主要有钒、钽、铌、铀、铍(柱石)、白钨、黄金、独居石等。

本县森林植被复杂,林木种类繁多,除有大型常见树种外,还有金钱松、花榈木、银杏等珍稀物种。

林间动物繁多。

同时发现有一类、二类保护鸟类。

通城山地面积较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通城的小水电建设,被誉为鄂南明珠。

1987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现在,通城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节社会环境概况

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 、麦市镇、塘湖镇、沙堆镇、四庄乡、大坪乡),17个居委会、167个村委会。

全县总人口为477048人,是咸宁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近几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兴工强县'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

以项目建设促发展后劲,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5267万元,同比增长29.2%。

其中,50及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36594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8%,同比增长28.6%。

分地域看,城镇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13812万元,同比增长32.4%,农村投资完成(含农村私人投资)41455万元,同比增长21.2%。

在项目投资中,一产业增长平稳,二产业增长迅猛,三产业增长较快。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630万元,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5945万元,同比增长3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1019万元,同比增长24.1%。

民营经济投资增势强劲,全年民营经济投资70708万元,占总投资的45.5%,同比增长37.5%。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55945万元,同比增长40.8%,全年施工项目12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4个。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298万元,同比增长27.3%,其中:

国税完成7588万元,同比增长24.8%,地税完成5315万元,同比增长24.9%,财政完成6395万元,同比32.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49万元,同比增长27.5%,其中税收收入4039万元,同比增长14.4%,非税收入6610万元,同比增长37.1%。

在税收收入中,主要税种保持了稳定增长,增值税1264万元,同比增长23.4%,营业税1086万元,同比增长24.3%,企业所得税546万元,同比增长69.6%。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463万元,同比增长44.6%,其中:

教育支出8599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81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8562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497万元。

全县拥有学校总数106所,其中:

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79所。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29348人,招生7817人,毕业11427人。

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146人,招生2516人,毕业1345人。

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4298人,招生4737人,毕业7399人。

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投资1055万元,完善了26所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施,为36所学校改造和新建了校舍面积2.25万平方米。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

200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3.1%,同比增长1.4%。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全年共申报科技项目17项,获省级以上批准立项科技项目6项,其中被国家科技部立项1个。

专利申请授权量49项,发明17项,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50篇。

签订科技服务合同12份,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800万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在控制目标之内。

年末全县总人口477048人,其中:

男248372人,女228676人,年末总户数136335户。

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91022人。

年内出生人口4597人,死亡人口1795人,人口出生率10.0‰,计划生育率92.26%,人口自然增长率5.92‰。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县年末从业人员20.5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000人,其中: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4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48万人。

当年新增就业岗位6310个。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25人,比上年减少3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县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1421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

在岗职工13048元,比上年增长20.3%,离岗职工3836元,比上年增长25.9%。

农村居民人纯收入3772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4.4平方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18元,比上年增长18.7%。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健全了养老、失业、城镇居民低保“三条保障线'制度。

稳妥地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239人,比上年增长5.64%,其中:

企业职工13110人,比上年增长3.8%,机关事业职工4129人,比上年增长11.93%。

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2287人,比上年增长8.53%。

全县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22365人,比上年增长13.37%,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发放保险金额3891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

企业保险发放27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78%,机关事业保险发放1188万元,比上年增长38.14%。

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497人,比上年减少297人,当年支付失业保险121万元,比上年减少22.39%。

医疗保险当年支付1292.5万元,比上年增加239.5万元,增长22.74%。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有3881户,10192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户数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33户、705人。

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874万元。

农村居民有3262户,10367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当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支出320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749人次,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达52.7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新进展,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15335人。

第三节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通城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测算,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3167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8个百分点,再创近年来新高。

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973万元,增长9.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8353万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7417万元,增长15.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9.5∶39.8∶40.7调整为19.2∶40.5∶40.3,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上年的80.5%提高到80.8%,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完成163858万元,同比增长31.9%,其中:

农业产值65789万元,林业产值3799万元,牧业产值89959万元,渔业产值2229万元。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9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73千公顷,其中:

粮食作物面积38.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34千公顷;油料作物面积2.6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04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

2007年粮食总产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达202024吨,其中,夏粮、中稻、晚稻产量比上年增加,总产分别为3478吨、13175吨和83601吨,比上年分别增加176吨、828吨和329吨,早稻因灾减产,总产为65425吨,比上年减少2083吨;油料作物因面积减少,总产减幅较大,总产达3244吨,比上年减少1520吨;蔬菜总产量113045吨,比上年增加128吨;茶叶产量928吨,比上年增加21吨;园林水果总产量3349吨,比上年增加459吨。

 2007年植树造林面积3.01千公顷,其中:

用材林面积1.82千公顷,经济林1.07千公顷。

当年育苗面积23.3公顷。

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3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92千公顷。

全年木材采伐量7203立方米,竹材采伐52万根。

全县森林覆盖率57.5%。

 畜牧业生产出现转机。

2007年肥猪出栏70.57万头,比上年增加29.61万头,增长72.3%,牌合、石冲2个万头以上优质猪养殖小区初具规模。

生猪存栏34.08万头,同比增长91%,家禽出笼62.62万头。

 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全年水产品产量3212吨,比上年净增212吨,增长7.1%,其中:

鲜鱼总量3195吨,比上年增长9.3%。

淡水养殖面积36000亩。

按照“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培植工业后劲,狠抓项目兴工'的思路,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狠抓中小企业成长,努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工业经济增添了新活力。

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15498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54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6.5%。

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83863万元,同比增长31.96%,其中:

国有企业17554万元,同比增长20.3%,集体企业16091万元,同比增长60.7%,股份合作企业1308万元,同比增长65.9%,股份制企业140556万元,同比增长2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527万元,同比增长16.4%。

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

重工业完成产值148748万元,同比增长33.0%,轻工业完成产值35115万元,同比增长27.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

砂带16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1万平方米,砂布2077万扎,比上年增加761万扎,木砂纸17807万扎,比上年增加16791万扎,电力电缆49466千米,比上年增加11718千米,人造板37736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33立方米,中成药302吨,比上年增加值1吨,耐火材料制品14220吨,比上年增加383吨,水泥产量223020吨,比上年增加20783吨。

 工业产品销售衔接水平较好。

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78275万元,同比增长32.2%。

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96%。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规模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43020万元,同比增长30.4%,实现利税总额15701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实现利润总额7711万元,同比下降1.9%,规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67.7%,七项指标为:

总资产贡献率12.33%,比上年下降0.8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6.43%,比上年提高6.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6.24%,比上年提高了3.3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25次,比上年提高0.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68%,比上年下降2.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9526元/人,比上年提高31976元/人;产品销售率96.96%。

比上年提高0.39%。

 

第二章普查工作概况

第一节普查工作指导思想

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国务院《通知》精神,把普查工作和健全环境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完善方案、创新方法,全面调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有序推进,严格纪律、保证质量,努力掌握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污染源情况,为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客观详实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本县境内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及近海滩涂养殖场。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第三节普查时间

2007.10.18通城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

2008.01.8-2008.01.15污染源普查清查;

2008.01.18-2008.01.22清查摸底工作质量核查;

2008.02..23-2008.02.25县污染源普查培训班;

2008.02.27-2008.03.09普查表填报;

2008.03.10-2008.03.31产排污系数计算及数据整理;

2008.03.15-2008.03.20普查对象填报数据质量核查;

2008.04.01日-2008.04.20重点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监测及数据初审、复审;

2008.04.28-2008.04.30数据录入质量核查;

2008.04.20-2008.04.30数据录入;

2008.06.01–普查数据包第一次上报;

2008.09.15-2008.09.20汇总数据审核质量核查;

2008.09.20普查数据包第二次上报;

2008.12.20普查数据包终报。

第四节普查内容与方法

一、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第四节普查内容与方法

一、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第五节普查工作程序

通城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

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起草普查工作方案,开展普查培训;

2.清查阶段:

根据工商、电力、统计部门提供的基础材料整理成册,并初步筛选出清查单位名录,划分清查小区,进行实地清查,整理《清查单位名录》,确定普查单位;

3.全面普查阶段:

组织人员逐一对排污单位进行普查表的填报,完成数据审核录入、复录工作,并建立污染源普查档案。

4.数据审核阶段:

普查数据包第一次上报后。

县普查办即组织所有指导员和数据审核组成员集中学习国污普办〔2008〕6号、鄂污普办[2008]17号、鄂污普办(2008)21等国家、省、市普查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汇总和基层普查报表审核的有关文件、精神。

严格按规定、实事求是做好质量核查、数据汇总和终报工作。

第六节完成的主要成果

我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清查过程中涉及工业源331个,其中重点工业源310(规模以上企业57个),一般工业源21个(规模以上企业3个)。

生活源146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个,农业源1037个。

经过对电力、统计、发改等部门提供的基础材料组成的清查底册资料进行核查及现场核实,剔除了一些不符合普查的对象。

并对有些漏掉的污染源及时进行了增补,形成了包含有192个工业污染源(其中详查单位124个,简查单位68个)、171个生活源(其中住宿业、餐饮业90个,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63个,医院污染源8个,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9个,独立燃烧设施1个)、1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025个农业源的通城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

普查涉及规模以上企业46家(其中详查单位34家,简查单位12家)。

涉及工业锅炉119.7兆瓦,窑炉38座。

汇总表填报61套(次)、计算机共录入、复录表格2740份。

整理出普查档案43盒,768份(其中文件类203份,表册资料类365份,音像实物类9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其它重要材料191份)。

形成了普查电子版终报数据包《通城县20090118》。

并编制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报送材料汇编》等技术性总结材料。

第三章污染源普查结果与分析评价

第一节污染源的基本结构

一、工业污染源部分

1.企业类型构成

通过本次普查得出通城县有工业企业192个,涉及到19个行业。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最多,有59个,占30.7%。

其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29个,占15.1%。

食品制造业23个,占12%。

非金属矿采选20个,占10.4%。

企业类型构成情况见表3—1。

2.工业企业行业分布

通城县有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隽水镇,有92个,占47.9%。

塘湖镇21个,占10.9%。

五里镇13个,占6.8%。

工业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见表3—2。

二、生活源的基本结构

1.生活源基本构成

通城县有生活源171个。

主要为住宿业、餐饮业90个,占52.6%。

其次为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63个,占36.8%。

生活源基本构成情况表3—3。

2.生活源分布

通城县生活源主要集中在隽水地区,有126个,占73.6%。

生活源分布情况见表3—4。

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通城县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个,为垃圾处理厂(简易填埋)。

建成于2007年1月。

总投资4181万元。

设计容量1200000立方米,已经填埋32850立方米,实际处理生活垃圾58400吨。

第二节污染源普查结果

一、工业污染源

1.能源与工业源废气

1.1能源现状

1.1.1能源结构与消耗量

通城县2007年能源消耗总量折标准煤194574.14吨。

其中原煤251344.3吨,电6947.6321万千瓦时,汽油1712吨,焦炭1100吨,柴油571.4吨。

1.1.2能耗水平的分析

通城县2007年全部行业总产值为181419.7万元,万元产值能耗为1.07吨标准煤。

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主要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为114466万元,综合能源消耗174933.5402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为1.53。

其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10279.7万元,综合能源消耗1125.00666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109。

食品制造业总产值为258.5万元,综合能源消耗77.29607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299。

非金属矿采选总产值为797.2万元,综合能源消耗150.17866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188。

1.2工业废气排放状况

1.2.1废气排放种类、数量及分布

1.2.1.1废气排放及构成

通城县2007年排放工业废气206836.969万标立方米,其中燃烧废气134146.75万标立方米,占总量的64.9%;工艺废气72690.219万标立方米,占总量的35.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