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3978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

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

概括分为七部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

板书:

表内除法。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

(小黑板)

32÷481÷915÷5

24÷642÷740÷8

24÷3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

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

(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

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

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6÷3=16÷8=9÷3=

45÷9=56÷7=49÷7=2×4=

45÷5=56÷8=63÷7=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8○4=221○3=7

20○5=256○9=54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

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

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

(板书课题)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

并画出来。

再请同学回答。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

“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

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

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

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110-20=

620+100=120+360=

130-70=240+70=

2000+50=1000-30=

1200-40=140-40=

860-80=880+1200=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

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

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

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略)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

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

12÷3=4(次)

一共要花:

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2.复习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

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

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本学期总复习分四课时,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明确要点,分析单元知识要点,确定学生掌握措施。

2、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

3、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

4、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

如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揭示条件与所求的联系,结合方法与思路分析,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5、加强规范要求,严把过程关。

许多学生错误的呈现,是源于找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不规范,不仔细造成的。

例如:

在针对一些图形,通过统计分别找到个数这样的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从简到难,分别做好记号,对于没有做记号的学生,哪怕答案正确,也予以批评,目的是硬性规范,提高正确率。

又如:

找规律,特别是数字变化规律,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规律,不能用想(说)代替写,这个过程必须落实。

6、加强方法沟通,体验方法的优化过程。

统计与找规律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充分的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做好比较与沟通,同样是做记号,有的清楚,一目了然。

有的最后一塌糊涂。

还有找图形的顺序与计数的顺序,都是有着一定的学问,这里必要让学生自己比较之后,去“悟”。

并最终实现能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7、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不是学不好,而是由于个性的学习心理、特点、品质造成学习过程注意力集中度差,反应慢,遗忘快等现象。

比如陈伏洪同学,他的乘法口诀背的不好,以至于做除法题时经常出错,于是我就采取每天一练,组成一对一的帮教措施,让她天天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每天安排一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通过这几节课系统的复习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对旧知识达到了巩固复习,同时又从复习中体验到了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