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3884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docx

QC论文沉井的偏差控制

 

 

沉井的偏差控制

 

QC小组名称:

沉井纠偏QC小组

发布人:

倪松

单位名称:

 

二OO八年八月

 

一、工程概况1

二、小组简介1

三、选题理由2

四、现状调查3

五、确定目标和可行性论证4

六、原因分析4

七、要因确认6

八、制定对策7

九、对策实施9

十、效果检查11

十一、巩固措施13

十二、总结与今后打算14

 

沉井的偏差控制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张家港市二环路北侧、杨锦公路西侧,建筑规模为2万M3/d,工程构筑物有:

二沉池、双沟式氧化沟、进水泵房、脱水间等。

进水泵房为本工程的第一道闸口,在下沉后能否达到预先设计的轴线位置及理想的垂直度,对整个工程竣工后的运作尤为重要。

二、C小组简介

为了进水泵房的顺利下沉,为了争创优质工程,经公司领导的同意及大力支持,于2008年4月组建本小组,由项目经理XXX同志任组长,并委派公司质量负责人XXX同志担任副组长及技术顾问,本QC小组的成立及研究活动主要致力于纠正进水泵房下沉中的偏差。

小组成员7人,每月活动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出勤率100%,小组成员接受QC小组知识培训均在20小时以上。

组员简历详见下表:

 

QC小组简介表

课题名称

沉井的偏差控制

课题注册号

2008-004

注册日期

2008年4月4日

小组注册号

2008-204-004

课题类型

攻关型

活动时间

08年4月4日-08年7月4日

小组人数

7

负责登记人

倪松

姓名

成员简历

职称

性别

文化

程度

职务

小组分工

xxx

组长(组织总协调)

xxx

副组长(技术顾问)

xxx

组员(方案制定、分析问题、制订对策)

xxx

组员(组织编写资料、发布)

xxx

组员(对策实施)

xxx

组员

xxx

组员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年4月8日

三、选题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四、现状调查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我们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针对沉井偏差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对本市范围内的沉井工程资料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统计,寻找下沉偏差的主要问题,经过整理后如下表:

调查表

序号

项目

频数

累计频数

累计频率%

1

倾斜

22

22

44

2

偏移

18

40

80

3

突沉

3

43

86

4

下沉困难

2

45

90

5

下沉过快

2

47

94

6

遇障碍物

1

48

96

7

遇流砂

1

49

98

8

超沉

1

50

100

9

合计

50

制表人;倪松制表日期:

2008年4月15日

缺陷排列图

制表人;倪松制表日期:

2008年4月16日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沉井的倾斜和偏移这两项其累计频率已经达到80%,属于A类因素,是主要问题所在,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进一步降低沉井偏差。

五:

确定目标和可行性论证

1、目标:

小组成员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论证,最终确定了沉井偏差的质量控制目标:

下沉过程中的偏差:

按规范要求,高差控制在1.5%-2%之间,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高度为约在11m,既控制在1.5㎝以内;平面轴线偏差控制在1.5H以内。

2、目标可行性论证:

 

综上所述:

我小组迎难而上,仔细研究,是完全有能力实现目标的。

六、原因分析

全体QC小组成员会同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广泛收集现场工人、班组长、质量检查员等的意见,对两项难点问题作出分析和归纳,遵从5M1E原则,将各因素整理绘制成关联图如下:

关联图

制图人:

倪松时间:

2008年4月25日

七、要因确认

我们QC小组邀请了公司的技术质量部门的资深管理人员,对这些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逐步确认要因如下表:

要因确认表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方法

确认情况

负责人

结论

1

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

调查分析

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匀,边缘部位原来为淤泥回填土

要因

2

抽出承垫木未对称同步进行

现场调查

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垫木即可基本避免此情况发生

要因

3

挖土不均,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

现场调查

本工程为不排水下沉,该问题影响不大

要因

4

排水下沉,井内一侧出现流砂现象

现场调查

本工程为不排水下沉,不存在该问题

要因

5

刃脚局部被大石块或埋设物搁住

调查分析

刃脚局部被大石块或埋设物搁住,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解决

非要因

6

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现场调查

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要因

7

回填土未及时夯实或夯实不均

现场调查

回填土未及时夯实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

要因

8

井外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

调查分析

井外弃土或堆物,井上附加荷重分布不均,造成对井壁的偏压。

要因

9

仪器陈旧,久未校正

调查分析

水准仪有误差,水准控制点不统一

要因

10

工人未进行专门培训,责任心不强

调查分析

有部分工人第一次进行沉井施工,经验不足,对纠偏认知不足,必须立即进行教育培训

要因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5-5

 

最后,经过集体研究讨论,确定出以下8个要因:

1、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

2、抽出承垫木未对称同步进行

3、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4、回填土未及时夯实或夯实不均

5、井外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

6、仪器陈旧,久未校正

7、工人未进行专门培训

八、制定对策

针对确定的8条要因,我们按照5W1H的原则,研究对策,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如下:

对策表

序号

要因

对策(what)

目标(why)

措施(how)

完成

地点(where)

完成

时间(when)

责任人(who)

1

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

注意观察及时纠偏

降低对泵房下沉过程中的影响

由倪松对沉井下沉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和资料记录,发现倾斜及时纠正

现场

2008.5.20

2

抽出承垫木未对称同步进行

尽可能对称同步抽出承垫木

同步对称抽出垫木

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垫木,并及时用砂或者砂砾回填夯实

现场

2008.5.21

3

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加强观测沉井下沉过程,发下突然下沉立即采取措施

注意清掏过程,避免不均匀突然下沉

在刃脚较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或石块,延缓下沉速度。

现场

2008.5.25

4

回填土未及时夯实或夯实不均

加强回填土夯实力度

回填土及时夯实并夯实均匀

安排工人对沉井四周回填土层逐逐步夯实

现场

2008.5.26

5

井外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

增加偏心压载和施加水平外力

沉井四周荷载均布,不产生偏压

1、在靠近刃脚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

2、在井外射水和开挖,增加偏心压载

3、用钢丝绳拉住井身施加水平外力

现场

2008.6.8

6

仪器陈旧,久未校正

立即维修、校正或采用新仪器

提高测量精确度

由负责送仪器至维修站修理并校正

维修站

2008.5.18

7

工人未进行专门培训,责任心不强

对工人进行专门的施工技术培训

培训2次后做到对此施工工艺人人心中有数

1、由负责对工人进行施工工艺的培训和教育

2、建立奖罚制度

办公室

2008.5.19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5-10

九:

实施对策

根据对策措施,我们进行对策实施,落实了责任人。

实施一:

针对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对沉井下沉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和资料记录,发现倾斜及偏移及时纠正。

效果检查:

由于下沉过程一直处于观测中,能够及时发现沉井过程中的倾斜及偏移现象,并进行纠偏处理。

实施二:

针对抽出承垫木未对称同步进行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指导监督工人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垫木,并及时用砂或者砂砾回填夯实

效果检查:

垫木抽出的过程基本符合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预定目标,抽出后及时用砂或者砂砾回填夯实。

实施三:

针对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观测沉井下沉过程,发下突然下沉立即指派工人在刃脚较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或石块,延缓下沉速度。

效果检查:

下沉过程一直处于观测中,刃脚下沉速度均匀,未有不均匀突然下沉现象发生。

实施四:

针对回填土未及时夯实或夯实不均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监督工人夯实回填土,做到沉井四周回填土及时夯实并夯实均匀。

效果检查:

沉井四周回填土及时均匀夯实,未给沉井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实施五:

针对井外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安排工人在靠近刃脚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并在井外射水和开挖,以增加偏心压载;用钢丝绳拉住井身施加水平外力。

效果检查:

沉井四周荷载均布,偏压不明显,未给沉井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实施六:

针对仪器陈旧,久未校正的要因

由同志负责就原有陈旧、精确度受损的仪器立即送维修站维修、校正,部分仪器重新购买,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效果检查:

水准仪得到校正,原来的老式经纬仪更换成新的电子经纬仪,测量精确度明显提高,测量上的误差控制在5㎜以内。

实施七:

针对工人未进行专门培训,责任心不强的要因

加强岗前培训,教育和表扬相结合。

由项目经理同志安排专人设置黑板报和宣传画栏,定期进行教育,并对项目部各班组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交底,特别对如何提高质量意识进行教育提出要求,组织部分操作工人到公司和其他单位项目管理好的施工现场进行观摩学习,通过教育培训再教育来提高全体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落实责任制,使操作规范化。

在项目部会议室,由项目经理组织召开项目部管理人员及班组长会议,将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目标进行了交底,并与各施工班组签订了创优目标责任书。

制定奖惩措施,按制度进行考核。

各施工班组在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积极主动作好自检、互检工作,作好详细的自检互检记录交项目部进行专检,并按项目部制定的内控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定人定时整改到位,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进行处罚。

效果检查:

经现场检查,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操作实现规范化。

 

十:

效果检查

1、通过QC小组活动,使沉井施工基本无偏差,实际测量偏差率良好,为创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活动前和活动后偏差率对照表以及PDCA循环图如下:

QC活动前后对照表

序号

项目

活动前频数

活动后频数

降低率%

1

倾斜

22

14

36

2

偏移

18

11

38

3

突沉

3

1

66

4

下沉困难

2

1

50

5

下沉过快

2

1

50

6

遇障碍物

1

1

0

7

遇流砂

1

0

100

8

超沉

1

0

100

9

合计

50

29

42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6-18

PDCA循环图

PDCA循环后,

偏差现象降低达42%

达到目标要求。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6-24

2技术质量效果:

通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本施工操作队伍的工作能力,经过本小组的施工实践,沉井工程满足了业主规定了要求,同时也满足创优目标的要求,为我公司培养了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施工队伍,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项目部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管理水平。

最终各方对进水泵房的验收中,对泵房的下沉给与了一致好评,验收一次通过。

3、经济效益: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安排好各项工序的衔接,减少了返工重复处理,按业主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按期竣工,由于安排施工合理,加强成本管理,减少了重复次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节约了人工和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共计74400元。

 

4、社会效益:

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特别是沉井的施工质量得到了有关专家、业主、监理、设计、质监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整个工程交付建设单位投入生产后,建设单位也对工程质量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为公司赢得了信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本公司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业务条件,同时也使我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无形效益:

通过QC活动,运用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的方法,开拓了小组的思维方式,培养锻炼了人才。

也提高了整体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自我评价表如下:

QC活动前后小组成员能力自我评价表

自我评价内容

活动前评分

活动后评分

团队精神

75

100

QC知识

65

90

质量意识

85

100

参与意识

70

95

发现问题

60

90

解决问题

60

90

改进问题

65

90

制表人:

倪松制表日期:

2008-6-28

十一:

巩固措施

在达3个月左右的研究、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我QC小组留存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心得体会、成果总结等,最后经过整理、誊写,编制成《沉井偏差控制》作业指导书(GS×G2008-007),在公司2008年终总结交流大会上发布,获得领导同仁一致肯定及好评,之后纳入企业施工工艺标准,并予以推广。

就进水泵房的现状,我们在保修期内定期进行复查,未发现质量问题,用户回馈情况良好。

 

十二:

体会与今后的打算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我们QC小组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我们感到质量工作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问题,应该理论结合实际,认真细致的操作。

工程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随时掌握质量动态,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才能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开展本次QC小组活动,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掌握更多的现在化管理知识,为建筑业的发展振兴再做新的贡献。

下一期我QC小组研究探讨的命题将倾向于“大体积混凝土防辐射渗漏”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好的经验总结奉献给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