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3846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推荐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初二期末)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D.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2.(2018·江西初二期末)下列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正确的是

A.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

B.女子缠足之风开始盛行

C.见面时的跪拜礼体现了自平等的新风尚

D.旗袍等旧服装逐渐被人遗弃

3.(2019·北京初三期末)清末状元张謇放弃仕途,辞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

这体现出他主张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君主立宪

D.民主科学

4.(2018·河北初二期末)创办大生纱厂,倡导“实业救国”的清末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张之洞

C.詹天佑

D.侯德榜

5.(2019·北京中考模拟)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材料反映出

A.生活习俗的近代化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娱乐方式的多样化D.等级观念的消失

6.(2019·湖南初三期中)阅读下图,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时期与其特点对应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夹缝产生

B.一战期间——较快发展

C.抗日战争——空前打击

D.国共内战——陷入绝境

7.(2019·河南中考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A.思想观念的转变

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2019·江苏中考模拟)“(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与“他”无关的是(  )

A.三民主义B.辛亥革命C.《临时约法》D.“实业救国”

9.(2019·河南中考模拟)下图中的C点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这个“春天”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扩大了民族企业规模

B.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

C.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10.(2018·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初二期中)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若有需要运送补给的指令从天津下达到上海,应该采用

A.快马和驿站B.拍电报C.坐汽车运送D.坐快艇

11.(2019·辽宁初二期末)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的政府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清政府

C.中华民国

D.伪满洲国

二、判断题

12.(2018·湖南初二期末)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和西餐、洋酒新时尚。

三、综合题

13.(2019·河北初二期末)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

……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4.(2019·北京初二期末)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情况

年份

厂矿数

资本额(百万元)

资本占中国民族工业比例(%)

1872~1895年

69

8.534

33.01

1896~1911年

330

73.121

57.88

——数据引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1906年8月《大公报》以“剪发易服议”为题进行有奖征文活动,部分获奖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的发辫被外国人讥为“豚尾”,成为笑柄。

“论中国现状。

固为各国所蔑视。

本危弱之国而为此单独不雅之状态。

益足令人轻视”

剪发易服可以“去人人一身之累赘牵绊,其皆便利轻矫……则其勇健活泼之精神成矣”我四万万之同胞皆易文弱为强武,我国家亦易文弱为强武”。

一旦剪发易服。

“发虽益于经济稍小。

而服之益于经济则甚多。

以吾人现时仅成一衣者,易服后可成二衣,是则吾人年可省一倍之费,明矣”

“我国今当财政奇绌(chu,不足不够)之时,所谓实业生则国民生,实业亡则国民亡。

”实业是实行机器生产,但中国人的辫子、长衫在操作机器时十分不便。

——摘编自陈雷《清末<大公报>有奖征文的思想史研究》

(2)依据材料二,说出《大公报》获奖征文赞同剪发易服的理由。

(3)依据如图。

说明1919年中国铁路发展情况。

①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部。

②从所有权、经营权角度,铁路可以分为、两类。

③依据所学,谈谈形成①②特点的原因。

15.(2018·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初二期末)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请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1)线段B、C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阶段特征?

(2)出现B段这一阶段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出现C段这一阶段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生活用品依赖进口,到新中国民族工业品牌畅销海外,今昔对比,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详解】

题干给出的图是民国时期的海报,海报内容为身着旗袍的近代女性,两边是传统对联的广告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所以图片反映的信息是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故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错误,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

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A。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强令女子停止缠足;废除见面时的跪拜礼;旗袍等新式服装逐渐盛行。

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

3.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张謇是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家。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因此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辞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

他办厂的主张体现了他实业救国的梦想,B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强和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民主科学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由此分析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开厂设矿,进行经济掠夺。

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状元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故A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故B不合题意;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故C不合题意;侯德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业的权威,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材料“西餐”、“西式裝服”、“改洋服洋帽”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生活的变化,生活习俗近代化。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加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CD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为了更好的破除守旧的风俗习惯,实行了剪辫子,改服装,废除缠足的政策法令,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的变化。

题干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据“(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及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孙中山。

与“他”无关的是“实业救国”。

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很大,因而被称作“状元实业家”。

选项ABC与孙中山有关,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中的“他”是武则天。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D符合题意;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民族企业规模、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与“新民主主义”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是1894——1895年。

电报在19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若有需要运送补给的指令从天津下达到上海,应该采用拍电报的方式。

故B符合题意;ACD的方式都不如拍电报快捷,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电报在19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可以通过电报传递信息。

11.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解放战争胜利后,故A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B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故C符合题意。

伪满洲国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长春扶植的傀儡政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判断题

12.正确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中国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一些先进的事物也开始传入中国,近代以来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和西餐、洋酒新时尚等都在中国出现,推动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近代化。

三、综合题

13.

(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或实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个发展的“短暂的春天”。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或者: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为不平衡)(或者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解析】

【详解】

(1)从上述材料内容中能获得的重要信息有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或实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个发展的“短暂的春天”。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或者: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为不平衡)(或者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14.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先进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2)剪发易服可以与世界接轨,避免受外国人讥讽;有利于养成积极向上、尚武的民族精神;节省费用;便于操作机器,发展近代工业。

(3)①东②国有铁路;列强、商人所有、经营的铁路(或商路)③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首先影响东部地区(或通商口岸集中在东部沿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东部经济比西部发达;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建设;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建设铁路可以赢利。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厂矿数、资本额大幅增加,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先进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2)依据材料信息“中国的发辫被外国人讥为“豚尾”,成为笑柄。

“论中国现状,固为各国所蔑视。

本危弱之国而为此单独不雅之状态,益足令人轻视”。

剪发易服可以“去人人一身之累赘牵绊,令其皆便利轻矫、实业是实行机器生产,但中国人的辫子、长衫在操作机器时十分不便”可知,剪发易服可以与世界接轨,避免受外国人讥讽;有利于养成积极向上、尚武的民族精神;节省费用;便于操作机器,发展近代工业。

(3)依据图表信息可知,①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②依据材料地图图标可知,从所有权、经营权角度,铁路可以分为国有铁路;列强、商人所有、经营的铁路两类;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首先影响东部地区(或通商口岸集中在东部沿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东部经济比西部发达;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建设;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建设铁路可以赢利。

15.

(1)黄金时代;再度受挫(或凋谢、萎缩)。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4)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经济发展受挫;现在,中国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所以线段B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再度受挫。

(2)依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再度受挫。

(4)开放性题目,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经济发展受挫;现在,中国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