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3576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docx

江苏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

 

 

————————————————————————————————作者:

————————————————————————————————日期: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

来源:

江苏省统计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十五”期间,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有所上升,能源消费需求与能源生产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

工业是消费能源的主体。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化趋势的加快,工业能源消费量已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八成。

节能降耗关系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着重抓好重点能耗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任务的关键举措。

一、全省能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1、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二、三产业和生活消费能源大幅增加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逐年提高。

“十五”头两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3.1%和8.2%(详见表1)。

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首次突破一亿吨标准煤,增长率一跃达到15.1%。

2004、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均超过23%。

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6895.39万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1.96倍。

五年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4.4%,且年增长率逐年提高。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总能耗的八成以上、年均增长15.6%。

“十五”期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1.9%升至2005年的56.6%,而第一、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4.2个和0.5个百分点。

由于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要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加快。

2000-2005年全省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由6773.02万吨标准煤增至13953.11万吨标准煤,增长1.06倍,年均增长率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快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78.6%升至82.6%。

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明显增加。

2005年全省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达1522.48万吨标准煤,是2000年749.56万吨标准煤的2.03倍。

“十五”期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虽由2000年的8%降至2005年的6.5%,但绝对量却由688.91万吨标准煤增至1098.2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8%。

大量私人汽车、大功率家用电器等进入城乡家庭,天然气、煤气等在居民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是带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省私人汽车拥有量由2000年的18.94万辆发展到2005年的109.43万辆,年均增长42%;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器由2000年的45.9台增至2005年的123.9台。

居民生活消费煤气由2000年的4.06亿立方米增至2005年的5.55亿立方米;石油液化气由48.07万吨增至78.9万吨;天然气从“0”增至1.36亿立方米。

  表1 全省能源消费分产业构成情况表

单位:

万吨标煤,比重% 

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活消费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2000

8612.43

5.6

6773.02

78.6

749.56

8.7

688.91

8.0

2001

8881.41

3.1

6920.29

77.9

894.69

10.1

684.95

7.7

2002

9608.60

8.2

7528.92

78.4

1002.21

10.4

712.46

7.4

2003

11060.68

15.1

8769.67

79.3

1123.75

10.2

803.15

7.3

2004

13651.69

23.4

11122.84

81.5

1325.63

9.7

822.25

6.0

2005

16895.39

23.8

13953.11

82.6

1522.48

9.0

1098.23

6.5

2、一次能源生产量小、增长慢,自给率持续下降

江苏是能源资源小省,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等一次能源生产量较少。

2000-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由1996.86万吨标准煤增至2267.63万吨标准煤(详见表2),年均增长2.6%。

全省一次能源产品结构以原煤为主,2005年一次能源产品构成中,原煤占88.7%、原油占10.4%、水电占0.5%、天然气占0.4%。

多年来,江苏原煤产量一直在2500万吨左右徘徊,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2479.02万吨增至2005年的2817.56万吨。

江苏是一个贫油省份,原油产量维持在150多万吨的水平。

2005年全省原油产量为164.70万吨,比2004年下降2.5%,江苏原油产量首次出现下降。

由于江苏少煤贫油,近年来虽然加大了科技开采力度,但一次能源自给率仍屡创新低且持续下降。

2000-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由23.2%降至13.4%,其中原煤自给率由28.2%降至17.8%,原油自给率由11.3%降至7.3%。

 

表2 全省一次能源生产、自给率情况

年份

一次能源生产量(万吨标煤)

原煤、原油生产量(万吨)

绝对值

增长率(%)

自给率(%)

原煤

原油

2000

1996.86

8.0

23.2

2479.02

155.02

2001

1979.23

-0.9

22.3

2451.14

157.02

2002

2083.33

5.3

21.7

2593.59

157.02

2003

2223.44

6.7

20.1

2760.4

166.35

2004

2231.50

0.4

16.3

2761.93

168.94

2005

2267.63

1.6

13.4

2817.56

164.7

3、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不平衡,依靠省外调进能源解决需求

江苏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之间的落差,需要从省外大量调进能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十五”期间,全省从省外净调入能源量(含进口量)由2000年的6466.09万吨标准煤增至2005年的14291.42万吨标准煤,净调入率由75.1%升至84.6%。

2005年全省原煤消费量15814.25万吨,其86.6%需从省外和国外调进。

200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2264.76万吨,其93.3%来源于省外与国外,其中进口原油1410.3万吨,比上年增长45.8%,进口依存度为6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全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现状

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快于GDP增长

从图1可出,“十五”头两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增长率均低于GDP增长率,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比GDP增长率快1.5个百分点。

2004、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增长率。

全省GDP从2000年的8553.69亿元增至2005年的18305.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9%;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4.4%,快于GDP年均增长率1.5个百分点。

图1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GDP增长率比较图

2、单位GDP能耗在波动中上升

单位GDP能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综合体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也集中体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反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十五”前三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值小幅波动,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见图2)。

2004、2005年全省高能耗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大量增加,全省单位GDP能耗明显上升。

“十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由2000年的0.86吨标准煤/万元升至2005年的0.92吨标准煤/万元(GDP均按2005年价格折算),上升了7%。

  图2 全省单位GDP能耗走势图

3、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水平相差较大

2005年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宿迁(0.81吨标准煤/万元)、盐城(0.81)、南通(0.83)、扬州(0.86)、无锡(0.92)5个市的单位GDP能耗低于或等于全省0.92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

连云港(0.94吨标准煤/万元)、镇江(1.02)、苏州(1.04)、泰州(1.06)、常州(1.07)和淮安(1.12)6个市的单位GDP能耗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京、徐州2市的单位GDP能耗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36吨标准煤/万元和1.4吨标准煤/万元。

全省单位GDP能耗最高的省辖市是最低省辖市的1.73倍,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水平差距较大。

4、江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2005年,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江苏单位GDP能耗高于广东(0.79吨标准煤/万元)、北京(0.80)、上海(0.88)和浙江(0.90),从低至高排列居全国第5位,比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低24.6%,江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全国位居前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消费大量增加

“十五”时期,江苏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848.52亿元增至2005年的9334.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时期快4.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以历史上最快的增长速度发展。

“十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559.12亿元增至2005年的8054.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9.2%。

进入2003年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呈现持续高位走势。

三年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长速度连续33个月、累计增长速度连续36个月超过20%,其增长速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江苏工业生产历史罕见。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十五”时期,江苏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6731.68万吨标准煤增至2005年的13748.43万吨标准煤,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5.4%、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速度快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78.2%升至81.4%。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迅速走高,能源消费量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增长高度正相关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上通行用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工业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值来反映。

目前,江苏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且呈明显加快的趋势。

在这个阶段,创造财富与消耗资源同时并存,特别是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为代价,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

“十五”前三年,江苏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详见图3),但上升速度很快。

2004年由于高能耗行业生产能力发展过快,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猛增至1.51。

2005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显现,重工业发展速度有所放慢,高能耗行业发展得到控制,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所回落。

"十五"时期,江苏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快速走高的趋势,2005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2000年的3.29倍,表明江苏工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图3 全部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两者的相关关系十分密切。

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生产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共同发展。

根据相关系数原理,令每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自变量x,用对应年份的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为因变量y,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详见表3)。

表3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相关系数计算表

 甲

x

y

x*x

y*y

x*y

2001年

11.5

2.0

132.25

4.00

23.00

2002年

13.9

8.7

193.21

75.69

120.93

2003年

17.8

16.4

316.84

268.96

291.92

2004年

17.8

26.9

316.84

723.61

478.82

2005年

16.7

24.7

278.89

610.09

412.49

得r=0.8944,表明"十五"时期,江苏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呈十分密切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即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随着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提高而增加。

3、明显加快的重工业化趋势,推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加

“十五”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苏重工业加快发展的趋势明显。

一是消费结构的升级成为重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江苏居民首先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由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空调器等中档消费品向以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迈进。

由于汽车、住房生产的产业链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强,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是国际制造业的转移。

进入“十五”时期,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化工、造纸、机械、冶金等制造业。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底全省制造业各类企业达4.03万户,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90.5%升至2005年的93.1%。

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五”时期,江苏现代交通、综合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四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十五”时期,江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41.5%升至2005年的50.5%。

新一轮城镇建设高峰的出现,对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需求急增,导致重工业加速发展。

因此,整个“十五”时期,江苏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

“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8%,比轻工业的16.9%快3.9个百分点。

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趋向重工业化。

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6.7%,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时为65.7%,2005年已达到67.3%。

重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明显高于轻工业。

全省能源统计年报资料显示:

200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是轻工业的2.44倍,2005年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是轻工业的2.58倍。

同时,重工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又明显快于轻工业,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重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江苏全部工业中重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76.4%升至2005年的82.1%,这是推动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4、大量增加的企业数量、有所上升的户均能耗水平,必然导致工业能源消费量快速增加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统计,2004年底,全省各类工业企业数已达4.08万户。

“十五”期间,江苏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到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1.67万户,占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51.9%。

“三资”企业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企业数由2000年的0.32万户增至2005年的0.76万户。

私营企业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达1.78万户。

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改革,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从2000年的1.84户增至2005年的3.2万户,增长75.6%。

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促使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提高了平均每户企业的能源消费量水平。

能源统计年报资料显示:

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量为10430.89万吨标准煤,平均每户企业能源消费3846吨标准煤;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量为13486.33万吨标准煤,平均每户企业能源消费4184.27吨标准煤。

由于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平均每户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明显增加,导致全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2854.88万吨标准煤(详见表4)。

根据统计学上的因素分析方法,平均每户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x)、企业单位数量(n)两个因素变动对全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X=x*n)变动的影响程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x1n1/x0n0=(x1/x0)*(n1/n0)

式中x1n1为2005年全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x0n0为2004年全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平均每户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4年增长了8.9%,企业单位数增长18.8%,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9.4%。

由于平均每户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提高,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1090.29万吨标准煤(计算公式:

x1n1-x0n1),其贡献率为35.7%。

由于企业单位数增加,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1959.54万吨标准煤(计算公式:

x0n1-x0n0),其贡献率为64.1%。

表4 全省2005年平均每户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2004年比较

 项目

企业数

(户)

综合能源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户均综合能源消费

(吨标准煤/户)

n

n*x

x

2004年

27123

10430.89

3846

2005年

32231

13486.33

4184.27

2005年比2004年增长量

5108

3055.44

341.27

2005年比2004年增长率(%)

18.8

29.3

8.9

可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其贡献率达近七成;而平均每户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提高的贡献率只约占三成。

四、工业经济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1、高能耗行业发展过快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是全省工业的五大高能耗行业。

“十五”期间,江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3.9%,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年增长率分别为38.6%、28%和28%。

其中,全省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长速度尤其令人瞩目。

在2003年城镇工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位居制造业投资额的第2、3、4位。

2004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投资额分别位居制造业的第1、3、4位。

2003-2005年全省城镇工业投资中,五大高能耗行业的投资额年均增长35.5%。

在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下,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产出规模明显扩大。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全省五大高能耗行业的各类企业数已达1.31万户。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数由2000年的0.55万户增至2005年的1.02万户,其销售收入由3462.58亿元增至11400.26亿元。

高能耗行业过快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2000-2005年全省五大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量由4376.99万吨标准煤增至9374.63万吨标准煤(详见表5),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65%升至68.2%,这是导致全省工业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高能耗行业在消费大量能源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高能耗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只占31.9%、33.5%和34.6%。

  表5 2003-2005年江苏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与投资增长率 

 

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比重(%)

城镇工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8

15.9

22.6

104.6

25.8

19.5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22.1

19.3

19.1

26.2

12.4

24.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1.1

11.3

10.8

51.4

69.3

15.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9.0

8.5

8.6

104.6

67.0

-6.2

纺织业

10.0

10.7

7.1

80.0

2.9

45.5

合计

65.0

65.7

68.2

62.8

38.8

10.1

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偏低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所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的高低是体现能源利用效率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十五"期间,全省工业的能源加工转换率总体上有所下降。

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投入量为12641.8万吨标准煤,二次能源的生产总量为7630.3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60.4%,比2000年的62.1%降低1.7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

3、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过高

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是能源消费量与相应的产品产量之比,是反映单位产品实际能源消费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

分析高能耗行业重点产品的单位能耗,对剖析整个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有着重要作用。

电力紧张曾是长期制约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解决缺电问题,全省各地陆续新建了一批电厂。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底全省各类电力、热力生产企业共有182户。

2002年以来,江苏10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从2002年的584万千瓦增至2006年4月底的1017万千瓦,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22%。

小火电机组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近几年江苏电力供应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小火电”规模小、能耗高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据省有关部门调查,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与大电厂相比,供电标准煤耗平均高出近100克/千瓦时,个别电厂高出近600多克/千瓦时,而百万千瓦以上的超临界机组,煤耗只有290多克。

也就是说,小电厂发1度电的煤,大电厂可以发2-3度。

2005年省经贸委下发的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定额、限额分别是350-400克标准煤/千瓦时,但苏南某市的20家发电企业达到此标准的不足半数。

江苏“小火电”比重偏高,是造成全省供电标准煤耗较高的重要原因。

据省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省统调电厂的火电供电煤耗为342克标准煤/千瓦时,虽低于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74克的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20克。

江苏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工业)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大多数采用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产品的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建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底全省建材工业各类企业达1842户。

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1204户增至2005年底的1548户,其中水泥企业共有359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