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334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docx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1、“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

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改变着世界,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崇和热捧。

人文社科界开始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

科技发展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消极影响引起人们警惕,倡导回归生活世界、返璞归真、重新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体现着“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趋势。

例如,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倡导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倡导将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呼吁教育回归生活实践,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引发了我国教育学界对生活教育模式的深度探索和实践,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尤其在时代变革、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在青年人们群体中时,人们开始痛定思痛: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道德说教,而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生活化转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征服人心、塑造心灵的价值旨归。

3、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主要表征

(1)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

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

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追逐物质利益,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泥坑而难以自拔,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人成了自身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

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教育没能坚持阵地,迷失了它的终极价值,变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带来了两个弊端:

一是学问成了政治的工具,失掉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尊严性;二是认为仅有创造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人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思想政治教育在功利性的影响下,过分强化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被排挤到角落里,甚至出现人们人格扭曲的情况。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主要是指用对待物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和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传授过程,认为只要掌握了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就随之拥有了相应的“德行”。

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是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这样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仅是一门应付考试、获得考分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相去甚远,培养出的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生活产生理论,而是理论主宰生活。

本来充满生活底蕴的思想政治知识,成了凌驾于生活之上的空洞而冰冷的清规戒律,是悬于教育对象之上的“绝对命令”。

受教育者没有被看做为真实的人而存在,只是作为忠实记忆这些“绝对命令”的工具而已。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主要是指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强调工具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的倾向。

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一味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贡献,而个体的合理需要被忽视,人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

长久以来,泛政治化倾向一直统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完全服从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社会的“应声虫”。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但泛政治化倾向依然存在。

比如,在教育要求上,重政治教育,轻人格培养;在教育评价上,重政治立场评价,轻思想品德评价等。

(4)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是指以理想主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之上设想了一个完美无瑕的至善至纯的理想世界,认为通过教育应该并能够实现为这个理想世界培养完美人格的目标。

它只作应然的设想、不作实然的分析,盲目停留在凭自己主观愿望预设的理想世界中,并以此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这样,缺乏现实可能性考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这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上尤为突出。

4、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1)科技理性的异化

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了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教育被技术化了。

学校成为生产标准化人的企业,学校教育也相应地转化为一个生产过程,在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下安排统一的课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商品。

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被异化和物化,被当做生产工具,成为整个大机器生产中的零件。

教育背离了人本性的根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工具,为意识形态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人培养成“政治人”、“经济人”、“知识人”。

在教育过程上,从各种教条规范出发,强调规则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按照规则行事,是否牢记这些“规则”知识成为衡量“好人们”的尺度。

(2)知性德育的局限

科技理性的膨胀使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处于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就具备了相应的德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价值引导和人们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

人们个体价值建构依赖于人们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

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统治下与生活脱离,与人们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发展的源泉隔断。

教育者所做的只是硬性向人们传授思想政治知识,此后再通过考试了解人们是否已经记忆了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生活层面的问题,却哑然失语、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根”的“目中无人”的教育。

(3)生活底蕴的剥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主义、主知主义、科学主义倾向使得它与生活相分离,变成了缺失生活底蕴、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

这种教育忽略受教育者现实生活需要的合理性及真实性,沦为学校的产品、社会的工具、自己未来的机器。

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为政治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目标单一并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是硬性的规范和抽象的知识,脱离了作为受教育者个体生命根基的生活,忽视受教育者真实的愿望、情感等现实内容,与生活的生动性和体验性相剥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生活底蕴的疏远。

这样在受教育者眼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无用的教育”,自然会受到教育对象的内心排斥,进而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丧失。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生活的内涵

部分学者倾向于借用西方哲学界的“生活世界”理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自20世纪初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以来,回归生活世界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甚至世界哲学、文化界的普遍研究取向,也逐渐被国内学者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所阐释的生活世界偏重于日常生活、意识生活和语言世界,而且就“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而言,在西方学术界并未形成定论,如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肯定生活世界的积极意义,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学者们则对生活世界持批判态度。

因此,在借鉴西方生活世界理论时,不能生搬硬套其学说,更多的应学习其理论中所体现的生成性思维方式。

另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活”的解读。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研究,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的研究,再到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研究。

他坚持“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始终立足于人的生活。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生活”阐释为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一切活动,是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二者间的本质联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任何一种育人活动一样,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是其得以发生的根基和源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维护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武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相融合,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课堂教学,而是存在于同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家庭、社会等人们生活的各领域,学习、管理、劳动、闲暇等各种社会活动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生活。

教育的目的在与使人类自身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使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使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使人发展为自由全面的人,使人能够更好的生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旨归。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行干预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人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来塑造和培养的活动,而是以引导人的精神朝向利于人自身存在的方向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而,它必须以人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人视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把人的存在视为处于生活中的动态的存在,关注人的整个生活和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和实际身心体验。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1)政治——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否就意味着对人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与政治无关的、去意识形态化的教育活动呢?

显然不是。

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政治导向性,承担着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功能,那就是为一定社会和阶级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应更加凸显。

(2)途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将实践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化的色彩淡化,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从理想化、统一化的彼岸回归生活化、个性化的此岸。

另一方面,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通过使人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实践形式,在能使人们得到切身体验的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对其思想、行为等加以必要引导。

(3)评价——实效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也应发挥其评价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理论的讲授,这种知识传授式的教育形式使考试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方式,分数成为评价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的标准。

然而实践表明,许多德育成绩好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德行高尚的人。

道德品质重在养成,单纯的掌握知识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内容的教育作为外因,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认同和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1)三贴近原则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实际生活二者间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基本的原则。

三贴近原则不仅适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适用于中学生及其他社会群体。

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2)主体间性原则

主体间性强调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统一性。

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二者在相互交往、沟通中都作为主体存在和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理解、相互交流,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形成互识共识,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进程。

这不仅是提升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更是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整体性原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

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不能将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割裂开来,将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

即使单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对理想、信念、政治思想、态度、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的划分也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体人格都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的。

另一方面,整体性原则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

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能同外界隔离,不可能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合力。

(4)多样化原则

首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原则是由其整体性原则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人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统一整体,要善于利用学校生活中的所有教育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必须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统一,使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活动、文化建设、娱乐休闲和大众传媒等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多姿多彩的教育形式引导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其次,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原则是由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不是物,而是现实生活中中活动着的、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自我意识,有专属于自己的主观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对个体个性的尊重,必须以多样化的教育形态适应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制定上,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问题三: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1)政治观教育的生活化

体现政治同人们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的教育,应避免空洞教条的纯知识形态的理论灌输,使理论内容回归日常生活。

尤其注重因时而异。

可以利用国际国内的某些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引导人们认识不同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特色,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人民生活状况,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各类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引导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利用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指导人们参与选举等政治生活,引导人们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的认识和理解。

(2)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

强化同人们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相一致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在对人们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在将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基本导向的同时,应强调因人而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在讲授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普遍理论的同时,更要强调对人们进行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的教育,并引导人们从种种社会现象中观察和总结出积极的人生发展道路,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法制观教育的生活化

法制观教育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要使法律不仅仅成为人们识记、背诵的条款和知识,就要使人们将法律法规真正内化,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法制观教育应坚持层次性原则。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法制观教育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人们认识到哪些行为不符合法律要求,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会受到法律的何种制裁。

(4)道德观教育的生活化

道德教育具有广泛性、多端性、实践性等特点。

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提倡以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至于成为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1)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首先,要将单一的理论灌输转化为双向的互动交流。

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和创新。

其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要从现实情况入手及时改革、更新。

在内容上深入浅出,以有效而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那些与主流思想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和问题,并密切关注人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回答和解决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

最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育者的一言一行符合自己对学生的说教,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感知高尚思想品德素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的进行思想品德修养。

(2)实践教育融入生活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能再把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而应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对人们生活实践的指导上来,把人们的自觉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正确处理封闭型管理与开放型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加强实践锻炼,在自觉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磨练意志,真正实现知识、观念、理论与实践、活动、训练的和谐统一。

(3)自我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和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依靠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和他人监督能实现的约束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获得的自我修养才是一个人为善、为真的关键。

只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才能使人们将修养当作自我的内在需求,对正确的道德取向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践行道德认识,逐步达到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

(1)校园文化环境生活化

人们周围的环境的确对自身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就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依靠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加强对校园硬环境的优化,如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学习、生活设施的优化,校园建筑、文化墙的设计,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化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人性化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刻都能接收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积极健康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于无形中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爱心;使学生以正当合理的途径表达爱国热情,学会理性爱国;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使各方面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2)网络环境生活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青年人占了大多数,而在学生群体中,使用电脑的比例更是与日俱增,网络通讯软件、网络社区、BBS几乎是每个使用互联网的人们所必不可少的。

人们每天都能从中获取无数的信息,因此,网络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沟通是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而网络是最好的沟通平台。

就社会的网络环境而言,对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络信息传播,控制和筛选的意识和技术更需要加强。

(3)社会环境生活化

社会环境并不是孤立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而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因素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社区环境等硬环境;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等,都是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优化社会环境,为人们创设一个健康向上、快乐生活的大环境,营造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生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要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将其作为一个总要求和总方向对待。

在制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应结合当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总方向的指引下,确定适合本地、本组织的具体目标,使总要求明确化,更具操作性,制定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的具体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真正在人们的成长成才中发挥导向作用。

5、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首先,评价内容要体现全面性。

不仅注重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注重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不仅在人们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因素的发展情况上进行评价,而且对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评价,而且对学校各种教育因素以及家庭、社会等影响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因素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观性特征决定了评价方法应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要求在进行评价时,应坚持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应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教育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人们的性格特征、学习和生活态度、身心特点、教育背景等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要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因此,要坚持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和主观个体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该:

从“现成生活”视角出发——走出种种“现成生活”,自主地创建属于自己的“可能生活”。

从“可能生活”视角出发——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更充分的享受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

实然向度,是指从现实生活层面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升。

【实然:

被动生存状态】

应然向度,主要反映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品质,表明其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本质内涵。

【应然:

主动生存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