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324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docx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

关于中文类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涵。

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因此,随着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全方位的要求,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学校的重视。

在现阶段,通识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的目标重“人力教育”而不是全人教育我们目前的通识教育,仅仅是一种为专业教育作补充、纠正的教育,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很多人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理工科学生能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

这种强调通识教育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主要还是一种“人力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由于教师、学生往往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通识教育,因此在选修课程设置中,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选修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少,分科课程较多,综合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太少。

另外,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

我国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知识性课程较多,而传授学生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在通识教育上下大气力。

首先是知识的“扩大化”,通过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

其次是知识的“整体化”,在教育中,通过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

第三是教育的“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

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

要重视在通识选修课中蕴涵人文科学教育通识选修课的容应该是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

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

人文精神是开启智慧、文明教养、激扬意志、造福社会、治学治人从而化成天下的精神动力,也是为科学和技术提供语言、逻辑和思维方法的资源。

我们参考了、、大陆的一些院校的先进经验,提出我院中文类通识课程的几点设想∶1。

设立全院非中文类专业必修的通识核心课程。

通识核心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必修课,我们拟设国国学经典导读这门课为核心课程,这是基于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过分强调文本的欣赏,对语言的基础训练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染不够所做的一大调整。

2.设立以选修课为辅助手段的通识课程体系,这中间又包括基础选修课,主要是应用写作与口才训练两门课程。

另外一部分,就是我们最有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中的特色选修课,这是根据各位任课老师的专业特长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设立的丰富多彩的课程。

具体科目和课程见下方,恳请领导给予考虑。

 

序号

类别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1

通识核心课程

国学经典导读

友祥

2

通识基础选修课程

应用写作

3

以下通识特色选修课程

审美与人生

4

西方古典文化与电影

5

大学生媒介素养

黄璀

6

古希腊罗马神话赏析

方方

7

古典小说经典影视赏析

8

清朝秘书与政治

柯小瑜

9

影视文学

柯小瑜

10

民俗与文化

贾静波

11

中国书法

如碧

12

世界遗产与旅游

国栋

13

唐宋词与流行歌曲

宋秋敏

14

网络文学欣赏

国栋

15

文化语言学

16

社交礼仪

国栋

 

17

形式逻辑

友祥

16

岭南文化

友祥

 

“审美与人生”开课说明

课程性质:

全校本科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目的:

大学生对人生的一些认识,往往偏向功利性,忽略了以美来冶性情。

而缺乏对美的热爱或错误的审美观,往往是造成人格不完满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是人类三大终极价值之一,审美对塑造完善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摒弃,使感情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审美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塑造完美的人性。

因此,本课程通过传授美学知识,致力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引导其对人类历史及当下社会上形形式式的审美观念进行认识。

课程任务:

1、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培养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与创造美是分不开的,要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创造美、自动自觉地发现美,从而为自己塑造美的人生。

课程重点:

将美学知识与大学生心理、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著的经典著作《谈美》。

是著思想深刻,文字优美,被列入大学“北大大讲堂通识书系”中华书局“跟大家学国学”等书系。

本课程选用版本:

朱光潜著:

《朱光潜谈美》,:

华东师大学,2012年第一版。

 

撰写人:

西方古典文化与电影”开课说明

课程性质:

全校本科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目的:

西方文化源远流长。

正如所有历史悠久的文明一样,西方古典文明对当下文化影响深远而隐匿。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国当下很多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现象,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在大学生群体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因此,对西方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大学生们在面对某些文化现象时,往往对其源流一无所知,更遑论对此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有隔阂,加之以古典文化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在接受、了解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懈怠、厌倦等情绪。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体会其博大与辉煌,接受渊深的人文精神冶对西方文化源头的深入了解,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甄别并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一面的能力。

教学任务:

本课程拟结合电影这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学生讲授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基督教等多方面的西方古典文化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影中所透露出的西方价值观的是与非,让学生在富于趣味的艺术形式中接受文化熏。

教学重点:

电影中的古希腊文化精神,其兴起及其衰落;罗马帝国文化,其兴起与衰落;基督教文化的精神。

古典文化在现代电影中的曲折反映与变化。

教材:

林著:

《西方文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2008年第二版。

撰写人:

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简介

黄璀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获取、分析、衡量及传播讯息的能力和修养。

当下各种媒介广泛应用,为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到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小到不带书籍,就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在线或离线阅读自己喜欢的名著,甚至是轻点鼠标便进行了商品的交易。

媒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媒介、认识媒介、使用媒介就成为在媒介社会中生活的—项基本技能和素养,如同人的识文断字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美国学者将媒介素养的涵概括为五大要素:

意识到媒介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的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

根据上述界定,本课程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容:

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传媒基本知识的了解。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大众传媒的运作,掌握认识大众媒介应有的知识,如新闻的采集、节目的制作、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事件与真实事件的异同等等。

二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

帮助学生免受媒介的误导,正确辨别传媒上的虚假信息,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并学会利用传媒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等等。

三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分析人在接受媒介信息时出现的不适应症状,如对媒体的错误观点照单全收,不加思考,行为受到媒介宣传的左右;沉溺于某种媒介不能自拔以至于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受到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越轨的道路以及片面排斥媒介等等,使他们能正确使用媒介。

《古希腊罗马神话赏析》课程介绍

方方

《古希腊罗马神话赏析》是全日制大学本科开设的选修课。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对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神话赏析》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拓展人文视野,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渊源,培养和提高其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深入领会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欣赏理解西方的语言、文学、艺术和思想,进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本课程以古希腊、罗马神话的重要神祗、英雄的轶事为主线,分析希腊罗马神话与英雄传说以及其与西方文化的渊源。

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鉴赏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容有:

1、古希腊、罗马神话简介(了解希腊罗马神话的起源、形成、和发展);2、旧神谱系与天地的起源(讲述天地的起源,掌握旧神谱系中主要的神及诸神的关系);3、奥林匹斯山新神(讲述奥林匹斯山新神谱系中诸神的职能、地位及轶事及格主神的特点);4、普罗米修斯与人类(讲述普罗米修斯如何创造了人类,掌握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人类的四个时代及多拉的故事);5、次神的故事(了解希腊神话中一些重要次神的故事,掌握相对重要的一些轶事和源于此的典故);6、英雄的故事(讲述英雄的故事,掌握英雄的主要业绩)。

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具有文化能力和鉴赏水平的学生为原则。

通过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提高阅读能力;解读神话背后的涵义,进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了解西方人文思想,了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同时本课程还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影响。

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阅读、多媒体辅助、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进行。

古典小说经典影视赏析

本课程面向全院理工类和非中文类学生开设,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品味,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文理兼修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容是根据古典小说改编的经典影视文化赏析。

明清四大古典小说和《封神榜》、《八仙过海》、《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代表了中国古代长篇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凝聚其中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影视重要的文学载体。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亚视开始,央视和一些知名电视台集中了一批学界优秀学者、专业编剧、著名导演、著名演员,精心打造了一批古典小说影视剧,成为古典小说影视的传世经典。

教学方法:

讲授与影视播映结合。

讲授容主要有古典小说文学文本赏析和影视艺术赏析两方面。

古典小说文学文本赏析。

包括作者介绍、小说情节、小说叙事特点、小说社会意义、小说文化影响诸方面容。

影视艺术文化赏析。

包括剧本改编、表演艺术、影视音乐欣赏、影视传播、影视文化等方面容。

教学原则:

一是文学专业和文化普及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在于人文审美接受,熏民族优秀文化。

二是雅俗共赏的原则。

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时安排:

总学时32,周学时2。

每学期面向全院开设2个教学班,每班可选学生人数200人。

附表:

古典小说

原著作者

影视剧版本

总导演(编导)

影视剧集数

课时安排

三国演义

罗贯中

1994央视

王扶林

84

4

水浒传

施耐庵

1998央视

绍林

43

4

西游记

吴承恩

1986央视

25

4

红楼梦

雪芹

1987央视

王扶林

36

4

封神榜

许仲琳

1990

郭信龄

36

4

八仙过海

玉风

1985

庄伟建、京祺

20

4

聊斋

蒲松龄

1986

俞月亭(总监制)

74

4

官场现形记

宝嘉

1997央视

侯克明

20

4

 

《清朝秘书与政治》课程介绍

柯小瑜

1、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设置的一门通识课程,可以纳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总体畴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对秘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窥探中国古代高级秘书人物的从政经历,和秘书对国家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系统学习,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秘书政治人生中蕴藏的丰富哲理,以古为鉴,对大学生和当代秘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课程的多样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初涉中国秘书史研究,增进对秘书职业的认识和了解,课堂教学容生动、具体,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讲授中了解古代秘书工作的理念与做法,取精华、去糟粕,对做好今天的秘书工作必会有所助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3、课程教学的主要容

本课程教学以“好听”和“有用”为其重要特点。

将具体从文程、熊赐履、高士奇、廷玉、邬师爷、毕沅、翼、壮图、汪辉祖、左宗棠、鸿章、元度、烈文、龚橙、薛福成等十多位清朝政治秘书的从政事迹和棋盘人生入手进行解读,从“佐官以治”的角度揭秘他们的成败得失,在他们“代官以治”的过程中分析秘书是如何行使和分享领导的权力,因此产生了“秘书政治”,从而演绎历史上“秘书当政”最为传奇的故事。

大量真实典型、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对秘书职业的感性认识,对弘扬中华秘书的人文精神,总结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探索秘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化秘书学理论研究,继承和发扬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秘书人才,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听史学史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和顿悟人生的过程,学会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问题,用智慧点亮人生。

《影视文学》课程介绍

柯小瑜

1、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设置的一门通识课程,可以纳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总体畴中。

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电影、电视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使得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都对影视文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影视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它的基本原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时代趋势和学生需求,本课程将系统讲授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分类、创作、鉴赏及批评。

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之能够进行较专业的影视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增进对影视文学的了解。

课堂教学容生动、具体,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影视文学真的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学习过程会带来极大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课程教学的主要容

本课程教学将具体从以下九个章节来进行系统讲授,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影视文学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的同时,更要掌握影视文学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点,知晓影视文学的改编原则和鉴赏角度,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独立进行影评,对影视有更进一步的诠释和解读。

第一章 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

第二章 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

第三章 影视文学的构成

第四章 影视文学的分类

第五章 影视文学的创作

第六章 影视文学的改编

第七章 影视文学的鉴赏

第八章 影视文学的批评

第九章 影视文学的历史

《民俗与文化》课程介绍

贾静波

《民俗与文化》是一门面向全院各系部本科生讲授的通识选修课。

就所研究的对象来说:

民俗,即民间风俗或习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现实生活中,文化一词也已成为人们口头出现的高频词汇,而在这门课中要探讨的民俗文化,更侧重于传统的、经典的和重复的前提,它不仅是过去对现在的延伸,同时也是过去对现在的一种深层支配,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和过去无法摆脱的“血缘”。

在授课容上,本课程将主要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饮食习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民俗学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挖掘民俗现象的深层文化涵。

从而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性、特色性以及与生活、生存的紧密关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上下层文化、书面文化与行为传承文化之间的认知关系。

对于我们这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大学来说,学习民俗文化,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精华,开拓视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理性认识与分析能力,健全知识结构,防止认识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进而提高素质与文化修养。

本课程在教学上,参照互动教学原则,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引发学生对问题兴趣、思考和分析。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主讲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容讲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延展途径。

本课程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民俗采风实地调查,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理论学习。

《中国书法》课程简介

如碧

本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1、通过书法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

2、通过书法技法的介绍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练习毛笔书法的基本理论和书写技巧,为有志于书法艺术学习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通过书法欣赏的介绍,力求培养、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世界遗产与旅游》课程介绍

国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36处世界遗产地诞生、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类型以及评选标准,系统解读世界遗产的主要特征、历史与现状。

深入挖掘每一世界遗产地所传达的突出意义、普遍价值及保护之道,将旅行的意义拓展为人生的意义,在受到自然与人文精神熏和感染的同时,从世界遗产价值发现人生的价值。

二、课程容

第1讲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定义与分类;世界遗产的分类与管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2讲世界遗产与旅游

旅行与旅游;从遗产旅游到世界遗产旅游;世界遗产旅游的动机

第3讲地质地貌类世界遗产

地质地貌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地质类世界遗产;地貌类世界遗产;

第4讲气象气候与天象类世界遗产

气象气候与天象类世界遗产;气象气候与天象类世界遗产旅游价值

第5讲乡村类世界遗产

乡村类世界遗产;乡村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

第6讲城市类世界遗产

城市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城市类世界遗产

第7讲历史遗址类世界遗产

历史遗址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历史遗址类世界遗产

第8讲古代陵墓类世界遗产

古代陵墓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古代陵墓类世界遗产

第9讲古代建筑类世界遗产

古代建筑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古代建筑类世界遗产

第10讲古典园林类世界遗产

古典园林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古典园林类世界遗产

第11讲文化类世界遗产

文化类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文化类世界遗产

第12讲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双重遗产的旅游价值;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第13讲濒危世界遗产

濒危世界遗产破坏的主要原因;世界遗产保护的东西方差异与经验借鉴

第14讲找寻旅行的意义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找寻旅行的意义;发现你的幸福之地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1.《世界遗产与旅游》,燕琴,大学,2012年。

2.《世界遗产概论》,红婴,王健民,中国旅游,2003年。

教学参考书:

1.《旅游资源学》,燕琴,茵,建,清华大学,2007年。

2.《世界遗产精选》,左学德、吴玲,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唐宋词与流行歌曲》课程简介

宋秋敏

表面看来,优雅古典的唐宋词与时下响彻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但实际上,大部分配乐歌唱的唐宋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而且,虽然相隔近千年,当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词之间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诸多极为相似的“遗传基因”。

作为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间既有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既前后相通,又有所变异。

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基本属于同一类文化形态,即大众文化。

因此,无论就其在特质还是外部功用而言,唐宋词都有着现代意义上之流行歌曲所具有的主要属性和特征。

比如,从文体特征而言,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都兼有音乐文学和抒情文学的双重特性;就文学属性而言,二者皆属于通俗文学的畴;从文学功能来看,无论唐宋词,还是当代流行歌曲,都表现为教化功能潜隐而娱乐功能进一步彰显,等等。

此外,唐宋词作为流行歌曲所具有的艳情性、时尚性等“另类”特征,以及其商业、社交等实用功能,也都与现代流行歌曲有着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

另一方面,由于年代相隔久远,当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词在血脉相通、气息相融之外,又有所变异,这就为当代流行歌曲借古鉴今、参古酌今提供了可能。

而且,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承传和心理上的深层认同感,也使得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借鉴和传承理所应当、水到渠成。

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唐宋词又是一部形象化的“心灵百科全书”,而大多数唐宋词人,则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也是善于将人生诗化的行家里手。

他们对于世事的沧桑变化、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自然山水的关照和反思,使作品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和哲思的力量,这些精神财富即使在当代,也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使心浮气燥、追名逐利的当代年轻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抚慰。

此外,本课程选用了大量借鉴和传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且较为成功的歌词实例,以资学习参考。

《网络文学欣赏》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教学活动,普及网络文学的基础知识,解答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正确接触网络文学。

有利于大学生培育网络文学素质,养成健康的网络素养,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火热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网络德育和网络素质教育。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基本掌握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趋势;能准确理解网络文学的特征和网络文学创作方式;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与载体、网络文学形态;能从文化角度解读网络文学代表作品,辨析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反思网络文学的艺术取向。

三、课程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