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3080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docx

高二历史份月考试题doc

太白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命题人:

侯中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40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体现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

3.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4.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理学使得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发明造纸术B.发明司南C.发明火药D.发明活字印刷术

6.太白中学高二三班的历史课代表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

”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A.人物画B.文人画C.花鸟画D.山水画

7.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提倡国人虚心向西方学习

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8.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

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9.“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1.抗战胜利前,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共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是指

A.人民民主理论B.新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12.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13.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1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5.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

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16.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

C.自由平等说D.三权分立学说

17.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

18.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19.康德说: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那就是: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两种东西”体现的思想是

A.星空与道德B.平等与博爱

C.自由与理性D.知识与美德

20.(2014·长春模拟)以下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该思想是

A.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C.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D.儒家思想

21.普罗塔戈拉提出:

“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特别强调人的价值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

2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①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②信徒皆为祭司 

③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 ④回到《圣经》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4.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导致“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D.人们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

25.“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电子运动的规律

26.牛顿的经典力学能解释下列哪些现象?

①计算地球的扁平率和平均密度②分子、离子的运动变化 

③物体的内部构造④潮汐现象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7.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1645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等问题。

……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

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A.工业革命的展开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生物进化论的确立D.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

29.下列情况,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

①轮船在海洋里自由的航行②人们可以乘坐火车方便出行

③lily给远在国外的爸爸打电话④夜晚,人们可以使用电灯照明了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社会发展

A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B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18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①号称饮冰室主人②与日本签订③著有《海国图志》④《新青年》的曾拜“南海先生”《马关条约》创办者

为师

⑤民族英雄领导⑥发表了⑦发表过⑧创建了“湘军”

虎门销烟《孔子改制考》《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

(4分)

 

(2)概述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什么特点?

(3分)

 

(4)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何具有软弱性?

(3分)

 

32.(22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

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

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

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4)概括指出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姓名:

________________班级:

学号:

______________座号:

_________________考场:

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太白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答题卡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8分)

(1):

(4分)

 

(2):

(8分)

 

(3)(3分)

 

(4)(3分)

 

32.(22分)

(1)(2分)

 

(2)(3分)

 

(3)(8分)

 

(4)(9分)

 

太白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C

D

B

D

C

D

B

C

A

D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C

A

C

D

C

B

B

D

B

B

C

A

31.(18分)

(1)第一类:

③⑤;第二类:

②⑧;第三类:

①⑥;第四类:

④⑦(4分)

(2)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曾国藩、李鸿章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科技器物来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民主”与“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

(8分,每点2分)

(3)特点:

以救亡图存为主题;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到,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3分,每点1分)

(4)①是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薄弱,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③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

(每点1分,共3分)

32.(22分)

(1)内涵:

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背景:

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分)

(2)观点:

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

否定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分)

(3)主张:

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分)

影响: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4分)

(4)

(1)相同点:

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1分)

(2)不同点

①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认为“感觉即知识”,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以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就是知识。

③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而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反对雅典城邦后期的过激的民主政治。

④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人与法律的关系。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寻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

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8分,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