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docx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是随着生产工业化(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和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需求)的出现而产生的。
1、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1)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变革及机器的使用),①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增多;②造成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1]增加,失业问题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这些都迫切要求建立社会保障;
(2)工业化①瓦解了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使传统家庭(或家族)保障失去了存在基础,②同时与之联系的家庭劳动的生产社会化导致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及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社会成员产生了保障的社会化要求(由家庭中个人需求变成为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社会需求)。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2]是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根源。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的需求
(1)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却降低了社会公平性(会产生优胜劣汰、“马太效应”),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社会保障。
(2)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及市场调节的特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导致的供求不平衡→企业破产、失业现象)要求实行社会保障(一方面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保存劳动力)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般的说,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①不同的社会制度间的变革和②新旧体制变革,同一制度下,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调整和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具体的说,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主要是无产阶级长期地艰苦地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将社会保障制度变为社会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是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
例如19C80Y德国俾斯麦政府时代。
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
1、社会保障的萌芽:
社会保障的最早萌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奴隶社会的主从保障和封建社会的家庭保障。
2、社会保障的雏形:
以国家为主的救济保障;以社会为主的慈善救济和互助保障,这些社会保障的雏形具有随意性(没有具体的项目和标准)和不平等性(“施舍”的恩赐)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
英国两部《济贫法》
(1)旧《济贫法》出现的背景、内容、问题和意义
背景:
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措施
“圈地运动”瓦解自然经济,形成无产阶级——→产生需要救助的城市贫民
新兴工业迅速发展,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为实现救助提供财力支持
内容:
(1)对象:
有劳动能力无工作和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和孤儿。
(2)特点:
济贫与惩戒结合,惩戒重于济贫。
(3)义务:
教区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
问题(局限性):
认为济贫是恩赐,不承认救济事业是社会责任及公民基本权利。
意义(进步之处):
表明英国统治阶层意识到了失业和贫困的危险,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
(2)新《济贫法》出现新改进
背景:
救济费用逐年升高,财政不堪负重[3]
内容改进:
(1)管理:
明确提出要受助者必须进济贫院,由济贫院统一严格管理和控制。
(2)资格:
必须在进院之前通过财产审查和资料证明是否确实贫困无依。
(3)受助者无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
问题(局限性):
以受助者不平等为前提,不能预防贫困,存在侮辱限制性条件。
意义(进步之处):
(1)承认社会救助是社会责任和公民基本权利;
(2)要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事业。
(3)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积极干预下,开始迈入法制化、专业化的新时期。
(3)“劣等处置”原则与“济贫院检验”
“劣等处置”原则:
游手好闲者整个状况不应明显好于收入最低层独立劳动者的状况之原则
“济贫院检验”:
停止一切户外救济,救济活动集中在济贫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贫院内受助者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独立劳动者(才能实现“劣等处置”原则)
2、形成阶段:
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以立法形式推出社会保险计划的国家
德国推出社会保险制度背景、特点、意义
背景(原因):
非人道原因,乃政治原因:
(1)调和劳资冲突,推动工农业发展和对外扩张;
(2)缓和工人运动的政治冲击,消除革命。
特点:
与英国济贫不同,德国目的是为了生产
意义(表现):
(1)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障,第一次确立为正式的公共社会保障计划;
(2)政府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效率;
(3)为现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基本原则(待遇、筹资负担方式等);
(4)为其他国家创建了示范。
3、发展阶段: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美国推出社会保险制度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
经济危机产生后,为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事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
《社会保障法》的宗旨:
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险,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的实行作出妥善安排。
内容(基本精神):
(1)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需要,是取代“家庭保障”的社会政策;
(2)以“普遍福利”为核心,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3)项目包括失业、老年、生育补贴和公共卫生服务;
(4)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失业保险;
(5)实行强制性的多层次的老年社会保险(OAI、OAA项目);
(6)保险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缴费型+非缴费型);
(7)社会保障项目必须逐步展开。
意义:
(1)初步奠定美国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和基础;
(2)以正义永久的资助制度取代慈善临时的援助,标志着私人慈善主导资助时代终结;
(3)结束济贫法的历史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使联邦(中央)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4)为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产生影响。
4、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摇篮到坟墓”
《贝弗里奇报告》的基本主旨、主要观点、意义
基本主旨:
(1)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福利国家”
(2)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为他们提供“摇篮到坟墓”完备的社会保障
内容:
(1)权利与义务:
获得安全保障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也是国民承担的社会义务
(2)管理与分配:
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由国民收入再分配实施社会保障
(3)享受待遇:
社会保障只为被保障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
(4)对象与范围:
对象为全体公民,社保项目涉及公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满足基本需求,社会救助满足特殊需求,自愿保险满足更高需求。
社会保障原则:
(1)统一受益标准,适当受益
(2)统一筹资管理
(3)全面、普遍、区别对待
意义:
(1)《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待遇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得以确认;
(2)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轮廓得以开创性的界定;
(3)为英国战后重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决策基础,也为其他西方发达国际提供依据。
复习延伸:
关于《贝弗里奇报告》本文的全文阅读(见附录)
5、调整时期:
英国的“撒切尔革命”——“撒切尔”&“凯恩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福利困境”):
(1)“普遍福利”政策下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2)减少了生产建设资金,损害国民经济发展
(3)增加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国际竞争力
(4)刺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生活、工作
(5)设置不必要公职,人浮于事。
“撒切尔革命”内容:
(1)以货币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用货币流量增长取代就业生产指标
(2)将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谋求创新精神、激励和财富创造
(3)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
意义:
“撒切尔革命”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失灵”,重新确立了市场的权威,人们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复习延伸:
你是如何看待英国“撒切尔革命”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的?
如果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你会得到哪些结论?
复习延伸:
请用分别用一段简短的话概括英国的旧《济贫法》、新《济贫法》、美国《社会保障法》、《贝弗里奇报告》、“撒切尔革命”。
第三节当代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废之争及其启示
各界、各阶层的国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张是没有间断的一个“连续统”。
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否定
1、社会保障支出庞大,财政困境越来越严重
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享受人群、待遇的提高,致使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
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占财政支出的1/3~1/2,GDP的1/4~1/3。
2、劳动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减弱
高社会保障税收的征缴削弱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税收总额接近GDP的50%,职工支付的保险金占工资总额也达50%。
3、减少了本国的职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由于沉重的社会保障税收,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国外将使得本国的职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减少,因此形成的贫困、失业人员的增加又会加重社会保障支出,造成恶性循环的“怪圈”。
4、破坏了人们就业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沉重的社会保障税也落到劳动者的个人头上,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高,打击了人们参加工作的积极性,过分的慷慨补偿又助长了受助者的依赖心理。
5、社会保障制造了大量不创造价值的公职
福利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臃肿的官僚机构,所组成的专业队伍中有各种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的费用很高。
6、挤占生产资金,影响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高福利与高消费,严重挤占了生产资金,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导致高利率、低投资,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削弱了经济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7、社会保障加剧通货膨胀
微观上,工资与社会保障税的此起彼伏的变化引发通货膨胀;宏观上,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加大货币发行量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8、颠倒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滋生懒汉和“寄生虫”
普遍而过高的社会保障,过分扩大政府职能,不受限制的干预和控制市场运行和公民自由生活;又促使国民对政府过度依赖,丧失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沦为懒汉和“寄生虫”。
这些观点的总体的意见是:
摧毁福利国家,压缩社会保障,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以创造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
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肯定
1、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起到了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
(见第一章,笔记P4)
2、社会保障调节社会供求关系,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削峰填谷”、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教育与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生理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贯彻“以人为本)
4、社会保障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5、社会保障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主政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这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公正日益彰显;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扎根;政府公仆形象日益明显。
6、完善的社会保障极大了提升了发达国家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