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32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一、日本局部侵华(1931~1936年)

1.背景

蓄谋已久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中国内战

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社会无暇顾及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表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3.影响: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教材补缺

 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抗日民主运动兴起:

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①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1945年9月)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与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

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

国共联合作战。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苏联空军参战,消耗了大量日军。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正面战场

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粉碎了日军消灭国民政府的企图。

其中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游击区抗战

国民党还建立敌后游击区,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

中国远征军

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4.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概况

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

新四军建立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

(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评价: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

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图示解史

 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5.侵华日军的罪行

军事侵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东部、中部大片领土

屠杀人民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

以华制华

在占领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

以战养战

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

奴化教育

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

6.抗战胜利及意义

(1)抗战胜利

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②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

③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

(2)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

教材补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英、美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于1943年1月与中国签订有关条约。

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

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三、解放战争

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努力

①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②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结果:

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阶段

时间

战略重点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3)胜利意义

①对中国: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一 全民族抗战

1.十四年抗战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针对练1

 (2018·郴州一次质检,9)有学者认为:

“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

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都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

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

”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

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C.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应是十四年,即从1931年开始,这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故D项正确。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3.陕甘宁边区

存在的时间是1937年~1949年,是中共主导的国民政府地方战时临时性的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部分地区。

该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1.中共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所谓“三三制”是指:

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进行“精兵简政”。

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2)经济建设:

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普遍贯彻“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从1941年前后,由于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3)根据地的这些建设措施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

(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完全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①战争领导:

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

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家国情怀——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

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考点二 人民解放战争

“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面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解放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内战独裁,失去民心

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蒋介石政权败亡的根本原因

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为解决内战所需的大量军费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解放战争后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经济原因

内耗严重,党内分歧巨大

内部派系众多,与蒋介石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斗争。

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内部原因

战略方针失误

错误的战略方针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军事原因

针对练2

 (2018·太原一模)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 D

解析 “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符合1946年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要求:

分析材料,概括毛泽东提出的主要主张。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抵抗日本侵略;改革内政,实现民主共和。

材料二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要求:

分析材料,指出此时国民党积极抗战的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加强军队训练;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指导及援助各地抗日武装。

材料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民族意识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影响

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战,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角度2

民族意识对抗战胜利的影响

角度3

抗日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答案 角度2:

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角度3: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史料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

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

“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

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

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

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

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

”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辨析史料:

上面的史料中记述的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属实。

判断方法如下:

一、合理推断:

二战期间,日本分兵太平洋和中国战场,战线太长,伤亡惨重,兵力严重不足;日本资源匮乏,战争本身也消耗大量资源。

这些都要求日本国内民众支持战争。

再加上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普通民众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普遍采取了支持战争的做法。

二、用当时日本公开发行的报刊资料印证。

该史料的记载和当时日本公开发行的报刊中的新闻内容高度吻合。

应用:

对以上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

A.美化侵略战争,基本不可信

B.因是后人记述,可信度不高

C.因是教科书选用,反映官方立场

D.史料真实可信,选用动机不可告人

答案 C

1.(2018·课标全国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A对: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

B错:

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

C错: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

D错:

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

[技巧点拨] 善于解读史料并把史料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是解答高考题的关键。

本题是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记载,结合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民主政策即可得出答案。

2.(2018·课标全国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解析 A对:

题干反映了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国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可以积极争取又不急于争取承认;也可以等一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错:

“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

D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

[技巧点拨] 中共中央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萌芽。

3.(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17·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5.(2017·课标全国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排除;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

6.(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

7.(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

指定“谬误名词”及其XX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

8.(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