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轻工纺织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满足内需、稳定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是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为推动新区工业转型升级,提升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水平,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规划重点时期为2011-2015年,并兼顾远期至2020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实现产值246亿元,资产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08亿元、248亿元。
已初步形成包括纺织、塑料、包装、日化、自行车、手表及精密机械、家电等行业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在塑料、日化等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优势企业大量聚集,品牌效应初显。
2010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轻工纺织企业244家,初步形成了以一轻集团、天纺控股集团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业,涌现出天女油墨、海鸥手表、应大皮装、抵羊毛线等一批驰名品牌。
优势企业在新区的集聚,正在推动新区轻工纺织产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集聚效应明显。
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在空间上已形成了轻纺经济区、空港海鸥工业园、高新纺织工业园以及天女化工园等产业园区。
其中,轻纺经济区正成为滨海新区经济新引擎;空港海鸥工业园将成继瑞士机械表之后的第二大国际手表和精密加工产业基地;高新纺织工业园已形成集群化、集约化的纺织循环经济产业链,其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十一五”以来,滨海新区轻纺工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组建了纺织工程研究院,搭建起了前沿科技的研发平台;建设了纺织材料阻燃实验室,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型阻燃测试与检测机构;“高精细数码提花面料的开发”等5个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面临形势
1.发展环境
全球轻纺产业正在通过资源再配置向两极聚集。
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利用其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受成本、环境和资源约束,轻工纺织产业加工制造环节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趋势明显。
随着新区低成本优势的弱化,轻工纺织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积极参与高端市场竞争成为必由之路。
我国轻工纺织产业正在向绿色、科技、品牌方向发展。
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以及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轻工纺织产业正在形成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
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轻工纺织产业培育绿色、环保、科技等新兴领域提供了重大机遇。
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趋势要求滨海新区发展轻工纺织产业必须注重品牌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发展等。
“三北”市场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滨海新区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接合部,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拥有华北、西北和东北广阔的腹地市场。
“三北”广阔的市场将为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纺织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市场机遇。
天津市轻工纺织产业以优化升级作为发展方向。
天津市轻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化升级的“三个结合”策略:
一是要将轻纺产业发展与高端制造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约化和绿色化的路径实现打造高端轻纺制造高地的任务。
二是要将轻纺产业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三是要将轻纺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在轻纺产品中增加文化创意的元素,使轻纺产品成为文化产业产品的重要载体。
滨海新区相关主导产业的发展为轻工纺织产业提供了巨大机遇。
滨海新区正全力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产业体系,而作为“轻纺尾”的轻工纺织产业与石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其他主导产业均有较大关联。
其中,石化产业为纺织、包装、塑料、日化等轻工纺织领域提供原材料保障;生物医药产业能延伸至日用化学等轻工领域;电子信息产业促进轻工纺织产业“两化融合”;产业用纺织品为航空航天、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提供高科技的复合材料。
滨海新区相关主导产业的发展将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2.面临挑战
要素成本不断攀升。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轻工纺织产业生产要素成本正在不断攀升,已成为新区发展轻工纺织产业的一大阻力,也成为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因素。
加快推动轻工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实现高端化发展是变阻力为动力的重要途径。
品牌竞争更加激烈。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轻工纺织产业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
为使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推动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核心技术竞争更加突出。
依靠掌控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设置贸易壁垒,是当前世界轻工纺织产业发达国家和龙头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滨海新区要突破轻工纺织产业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等问题,争取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必须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高新化发展。
南方轻纺产业优势明显。
相比浙江、福建、广东等依托区位优势、雄厚产业基础、强大配套体系等业已形成的较强集聚优势,新区轻纺产业还未在全国建立起较强的地位。
新区发展轻工纺织产业必须充分利用优质港口、世界级石化基地、腹地市场等优势,与南方轻工纺织重镇形成错位发展、互动发展,尽快做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紧抓产业转型升级主线,充分挖掘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滨海新区港口、辐射市场、世界级石化基地等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提升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轻纺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培育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两化深度融合,提高轻纺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步入优化提升、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我国北方轻工纺织综合性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坚持聚集发展。
着力优化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布局,促进功能区优势互补和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实现新区轻工纺织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坚持品牌发展。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一批企业新品牌,实现轻纺企业品牌促进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
坚持高端发展。
着力推进现有存量改造提升,增量遵循高端高质高新发展,通过高新技术提升轻工纺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推进产业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区轻工纺织产业体系。
(三)产业定位
紧抓产业转型升级主线,以纺织、包装、日化、塑料、新型建材为重点,发展有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轻工纺织产业,并与石化、粮油食品、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形成良好对接,建设“三大基地”:
——依托石化产业,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高端纺织品生产基地;
——延伸产业链,建设我国北方石化衍生轻工产品生产基地;
——立足轻纺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轻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四)发展目标
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完成“三大基地”建设,初步形成重点领域突出、高端要素聚集、区域品牌强势、产业服务完善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与区域影响力的我国北方轻工纺织综合性产业基地。
——扩大产业规模。
到2015年,轻工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
——优化产业结构。
到2015年,轻纺产业结构优化,新兴及高端轻纺产业领域占轻纺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
——培育骨干企业。
到201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8-10家,其中超50亿元的3-4家。
——提升创新能力。
到2015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促进节能减排。
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左右,广泛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0年,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左右;骨干企业数量超过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8家;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产业发展重点
以轻纺新材料领域为引领,引导产业向高端提升,构建以纺织产业为重点,包装、日化、塑料、新型建材等产业为支撑,手表、家电等产业协同发展的轻工纺织产业体系。
(一)纺织产业
面向海内外纺织品消费市场,做好“油头、化身、轻纺尾”之间的衔接,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适度发展高端家纺及服装类产品。
突出“高端、产业用、新技术”特色,打造“纺织原料供应-产品研发检测-生产制造-大型集散贸易-纺织品仓储配送”完整产业链条。
利用纺织工程研究院、纺织材料阻燃实验室等区内科研机构积极开发纺织新材料,把新区建设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高端纺织品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
以合成纤维、化纤材料为基础,重点发展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建筑工程、过滤、包装、装备、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复合材料用产业用纺织品制造;结合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特点,鼓励发展用于汽车、新能源、环保和渔业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促进区内高端家纺及服装类纺织品交易中心、信息平台及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发展;优化提升传统纺织及产业用纺织技术与设备水平,加大非织造技术、新兴化纤材料技术和应用技术三大技术的开发能力。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纺织产业产值达到270亿元,聚集产值超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1-2家;到2020年,产值达到540亿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二)包装产业
以华北地区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基础,依托新区包装产业原料优势,鼓励发展塑料包装产品,适当发展纸质包装产品、金属包装产品、纺织包装产品等,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包装基地。
发展方向:
大力促进绿色包装产品发展,确保这些产品既无害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能重复或再生利用、可持续发展。
突破保护物品、便于运输等传统功能要求,加强研发设计力度,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重点发展功能型、人性化的包装产品。
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应用到包装产业中。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包装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50亿元,产品品牌形成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三)日化产业
立足华北庞大的市场需求,延伸石化产业和粮油食品产业两条产业链,充分利用滨海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发展清洁类、护肤类日化产品和生物提取添加物。
促进日化产业增量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废副产品回收利用率,引导日化产业开拓创新,培育高科技的日化企业,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日化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
引导清洁类日化产品向环保、浓缩、抗菌杀菌、加酶、漂白方向发展,有效利用石化末端及伴生的副产品;引导护肤类日化产品向天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方向发展,与粮油食品、海洋生物产业有效衔接;鼓励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生物制剂、天然植物添加剂等天然成分用于日化产品。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日化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70亿元,产品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四)塑料产业
促进南港工业区化工基地石化产业延伸,瞄准中高端市场,发展特种塑料、工程塑料和通用塑料。
引进大型知名塑料企业,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推动塑料制品功能化、复合化、轻量化,实现与航空航天、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间循环,打造北方重要的塑料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
鼓励发展满足航空、航天、国防等特殊应用领域需求的特种塑料;促进发展用于汽车、电子电器、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工程塑料制品;适当发展可降解农用塑料、健康型包装塑料、新型医用塑料等通用塑料;支持将高价值的新材料应用于塑料制品中,加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促进塑料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塑料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基地。
(五)新型建材产业
依托石化、装备制造业等龙头项目的带动和新区开发开放所形成的广阔市场,充分发挥轻纺经济区新型建材领域优质项目形成的基础优势,遵循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区。
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新型管材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鼓励新型建材在滨海新区的推广与应用,建设生态环保的绿色建筑。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40亿元,产品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产业布局
根据滨海新区工业总体空间布局,按照“延伸链条、集约发展、产业联动、新区特色”的理念,促进轻工纺织产业增量上水平,存量整合优化。
引导纺织、包装、日化、塑料、新型建材等向轻纺经济区聚集,滨海旅游区重点发展旅游轻工产品加工,中心渔港经济区重点发展游艇关联产业,构建优势互补、互为依托、错位发展、互相促进的轻工产业格局。
(一)轻纺经济区
按照轻纺经济区发展石化末端产业链的产业定位,建设成为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石化合成材料为基础的石化末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坚持“高端、绿色、新技术”的园区特色,打造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轻工纺织产业集聚区。
以西控茵诺威达节能环保型复合树脂板材项目、福建新华源、德昊塑料造粒、南通家纺城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支撑,促进石化末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引导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贸易、包装制品、塑料制品、日化产品、橡胶制品、电子汽配、新型建材、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的轻工纺织产品加工项目在区内集聚。
围绕轻工纺织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发展基于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的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共性技术。
(二)滨海旅游区
紧抓滨海旅游区建设中国旅游产业园的机遇,依托港口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适合滨海旅游区发展的旅游轻工产品项目,打造我国北方旅游轻工产品集散地和会展地。
适应滨海旅游区特色,依托宝龙欧洲公园项目、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经贸园、海斯比游艇城等大项目,重点发展旅游交通工具、酒店用品、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和旅游活动用品,鼓励发展旅游装备、露营设施等,同时加快建设客运码头、游艇保税港、大型商贸等设施,构建具有旅游特色的轻工产业集群。
(三)中心渔港经济区
按照中心渔港经济区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游艇产业中心的发展定位,依托港口内休闲港湾区游艇泊位优势,以中澳皇家游艇等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豪华私人游艇、公务艇、大中型商务艇等高端游艇及中小型游艇等,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集游艇制造、游艇会展、游艇俱乐部三大产业并举发展的游艇产业集群。
(四)其它区域
以轻工纺织产业现状为基础,空港经济区高新纺织产业园以改造升级为重点,形成从原料采购到纺纱、织布、印染、整理、家纺、服装制造为一体的具有天津纺织特色的产业链生产模式;海鸥工业园在加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建设成为世界同行业规模最大的机械表机芯制造基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档手表生产基地;大港中塘工业区重点发展合成橡胶、塑料制品,建成华北地区重要的橡塑产业集聚区。
五、主要任务
(一)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轻纺产业体系
促进轻纺产业向产业高端延伸。
鼓励纺织、包装、塑料等产业研发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石化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纯天然生物型日化产品,促进轻纺企业加快发展产业链高端环节,避免同质化和低端化,积极研发时尚、功能、智能型新产品,提升滨海新区本土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非价格竞争力,推动轻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促进轻纺配套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轻纺产业核心产业链,培育发展与轻纺产业配套的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实现配套设备与轻纺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轻纺产业整体竞争力。
逐步完善轻工纺织产业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研发机构为支撑、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协作配套关系网络,打造轻纺产业与配套产业紧密关联的产业链体系。
(二)推动轻工纺织产业的两化深度融合
鼓励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提升轻纺产业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鼓励轻纺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紧密集成生产监控、研发设计、节能减排、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形成整体信息系统。
以纺织产业为重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高新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和服装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着力推动轻纺产业技术升级。
(三)打造专业高效完备的产业服务平台
检验检测平台。
在产业用纺织、新型建材、家电、手表等多个轻纺领域,鼓励建设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或分中心)和产品检测认证中心(或分中心),满足新区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和认证服务的需求,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发展提供及时、高效、低成本的技术保障和服务,并发挥对北方轻工纺织产业的辐射作用。
咨询服务平台。
适时引进全球性轻工纺织展会及高层论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逐步建立轻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市场、发展等信息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咨询、认证和评估、审计、律师、会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聚集新区,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四)构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集聚地
通过优化提升传统品牌、引入高端优质品牌,形成轻工纺织企业品牌在新区的聚集。
加强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高端纺织品生产基地等产业品牌的宣传,吸引轻纺产业优质品牌在新区的集聚,实现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促进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的良性循环,树立新区轻纺产业绿色、科技的区域品牌新形象。
(五)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
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促进塑料企业进入包装领域,纺织新材料企业进入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等,凸显龙头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金、研发、销售等优势,对中小企业进行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
同时,在企业上市、财政与金融支持等方面落实扶持措施,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
积极实施科技小巨人“点对点”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
充分利用滨海新区促进经济发展各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轻纺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产品精、技术专、有特色、专业化强、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建立有特色的轻工纺织中小企业群。
完善企业协作配套网络。
搭建新区轻纺产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有效对接、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与产业化协作紧密关联的产业群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六)增强新区轻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与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做大做强现有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充分发挥纺织工程研究院、纺织材料阻燃实验室等对轻纺产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和技术服务作用;支持建立若干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鼓励企业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创新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纺领军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具有轻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重点加大纺织新材料、特种塑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突破轻纺产业新材料、天然日化产品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六、保障措施
(一)构建产业联动机制
建立“产业内联动、产业外联动、区域间联动”的三层次联动机制,沟通协调各功能区轻工纺织产业的联动发展;搭建轻纺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平台,促进新区轻工纺织产业与石化、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在天津市乃至北方轻工纺织产业体系中寻求资源互补发展,实现新区轻工纺织产业与其它区域的联动协调发展。
(二)推行企业精益管理
组织开展企业精益管理培训,增强精益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引进和推荐专业化的精益管理咨询机构对行业代表性企业进行精益管理诊断和指导,实施精益管理试点;组织开展企业精益管理示范推广,及时总结管理创新先进企业经验并大力宣传;设立优秀精益管理奖项,对管理创新实施成效突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构建市、新区多部门多方面联动的招商机制。
创新招商模式,强化龙头、骨干项目招商,密切跟踪轻纺产业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投资动态,引进具有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大项目;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围绕龙头、骨干项目,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和补链项目,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拓宽招商渠道,实现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为基础,网络招商、会展招商等多路并进、多策并举的招商格局。
(四)打造轻纺人才梯队
以新区建设“人才特区”、打造“国际人才港”为契机,构筑一支与轻工纺织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人才体系。
引入品牌创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中高层管理等人才,建设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队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聚集一批创建“高、精、尖”企业的创业人才队伍;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滨海新区轻纺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企业与轻纺企业密切结合,利用资本市场引导和支持轻纺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相关计划项目(课题),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合作承担国家相关计划项目(课题),对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单位,滨海新区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资助;积极争取国家和天津市相关政策支持,用好滨海新区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轻纺产业项目的引进、生产、研发、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提升保姆式服务水平,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办事效率、服务企业等工作,促进落户项目以及企业的快速成长;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加快完善商贸物流体系的构建,促进纺织等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运营,实现轻纺产业的物流通、市场通、商贸通,拓宽企业市场空间;加大对轻纺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相结合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轻纺产业集群内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品牌创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