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四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材 教案.docx
《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四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材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四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材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四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材教案
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四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材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节基础知识课。
学生进入五年级,对简单的美术常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适时地补充一些美术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中的奥秘,这也是提高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的编辑中,我们不但注重了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了欣赏的分量。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分析、认识比例这一知识概念,学习巧妙地运用比例。
从过去的感性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使学生初步建立比例设计意识。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分为两个页面,第一页主要让学生从世界艺术瑰宝中认识比例。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
虽然画中的比例没有数学中的那样精确,但是山、石、树、人、物的大小对比,使人顿感山之威武。
在中国画中,早就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法则,有了这种源于人们意念中的比例关系,我们才能在方寸之间收录雄奇的自然景观。
在引导学生欣赏此画时,重点应放在欣赏大与小对比产生的空间感上,使学生对“比例”有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欣赏的《维鲁维斯的人》,则是让学生了解到“比例”这一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同学们的意识中,人一般为长方形,很少有同学考虑过人的四肢与身体的关系。
而《维鲁维斯的人》则向大家展示了这一奇妙的现象,同时为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例知识,从而引发学生对比例知识的兴趣。
接下来欣赏的巴黎圣母院,则是运用黄金比例的建筑典范,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感受比例的美感。
这时教师还应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杂志的高与宽,门窗的比例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优美的比例给人视觉的愉悦,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
本课第二页内容主要是以欣赏、制作陶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教材还为大家展示了古希腊及中国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三件作品除去瓶子外轮廓的长宽比外,还有许多比例是内含其中的。
例如古希腊的《双耳瓶》,瓶口与瓶身的宽度之比;中国唐代《三彩贴花纹龙耳瓶》中,瓶颈与瓶高的比;宋代《磁州窑叶纹梅瓶》,瓶底与瓶身宽度的比等,这些比例都徘徊于黄金比左右,因此给人们带来了美感。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可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在学生作了充分的欣赏后,可以请他们设计一个花瓶,而作业要求应重点强调关系比例。
这就需要同学们对瓶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瓶口、瓶颈、瓶身、瓶底各部分认识清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设计。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应会:
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五)学习材料
彩色纸、剪刀、胶水、画笔。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设计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
(课题)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点。
新授课
(欣赏部分)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
小结:
我们刚才看到的作品叫《溪山行旅图》(课件),是宋代范宽的作品。
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小组讨论:
1.观察这幅作品(教师将图片进行处理,首先展示给学生的只有山的图像)后请把其他部分放在合理的位置(人、马等)。
2.说出你的理由:
画家为了突出表现大山高耸的气势,把人物、树等相对画小。
这也是我们中国画中常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法则。
通过游戏,学生了解中国画中比例运用的方法。
(讲授部分)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比例是“艺术之母和女王”,于是他把人体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人在运动和站立时的比例。
(课件)站立时人是长方形的,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从而发现人体的比例变化。
师答疑:
最早见于数学,一般指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
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学生欣赏,提出置疑:
到底什么是比例呢?
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定义。
(讨论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最合理的、最美的呢?
怎样才能使比例的美感更突出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大家找到的这些比值都十分有趣。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能从中发现秘密。
(根据学生数学掌握程度,教师可辅助学生计算。
)
合作讨论:
看书中的巴黎圣母院。
请找一找比例的变化,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并算出比率。
游戏(以个人为单位):
1.自取书本或纸张。
2.用尺子测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
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并总结
A4纸:
1∶07
语文书:
1∶07
……
通过讨论寻找比例的变化,初步接触黄金比例。
通过自己的测量,初步了解黄金分割比例的知识。
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观察分析部分)
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
有史以来,黄金分割率这一几何比例,一直被人们视为揭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美的陶瓶。
分组讨论:
1.看哪组找到的陶罐上的比例最多,并能说出是哪部分和哪部分的比。
2.这个瓶子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双耳瓶》,其装饰运用了红、黑、黄3种色彩,形成一个黄褐色的色调,不仅协调,而且有浑厚、华丽之感。
《磁州窑叶纹梅瓶》,在风格上,矫健挺拔,简洁深秀,而且气魄雄健。
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学生练习
谁愿意来给大家画一个具有比例美感的陶罐?
作业要求:
通过学习比例的关系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
1.造型优美,比例合理。
2.花纹线条流畅。
3.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学生绘画,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纸张对折时,要注意比例的运用。
如瓶口为3厘米,在画时就要画一半的值,即15厘米。
而瓶高与宽的比也要注意,如高10厘米宽6厘米,在绘画时,就要画高10厘米,而宽要画3厘米才行。
通过学生现场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后面的练习中避免问题的出现打下基础。
评价
他评。
师评。
自评:
从比例关系入手,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设计二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欣赏《溪山行旅图》,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
既然画名叫《溪山行旅图》,山、树、瀑布等景物都找到了,那队行旅你找到了吗?
绿树丛中的亭台楼阁你找到了吗?
当你看到了这些后再回头欣赏这幅作品,你的感觉还和以前一样吗?
找个适当的词来形容一下这幅画。
学生初次见到此幅作品谈感受:
有山、有树、有瀑布。
学生细致寻找,仔细观察后会惊奇地发现感觉和第一次不一样了,好像觉得山更高、更加雄伟壮观了。
壮美、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等。
将对作品的最初感受与教师提示后的感受相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比例的作用。
小结:
这幅作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画家范宽绘制的,它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
通过对山石、树木、人物的大小对比,在方寸间收录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这都源于人们意念中的比例关系。
在中国画中早就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说,这也是对绘画比例的概括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解决教学重点
看书第8页,通过文字介绍了解人的比例关系。
小结:
除了书上提到的比例关系,人体还存在着其他的比例关系,这些内容留到我们课下来研究。
提到比例知识不得不提到黄金分割比,将这种比例用于造型是非常美观的,因此而得名。
在美术中黄金分割比是一个近似的比值,约为2∶3,把彩线平均分成三份,在三分之一处作一个标志,这个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
在生活中这种比例关系经常出现,如我们用的书,它的长和宽的比例就接近黄金比。
不信大家就亲自量一量。
想想身边还有什么物品具有黄金比?
阅读书上对《维鲁维斯的人》的介绍,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
学生阅读书上的小资料可能不完全理解,给每个学生发一条彩线,跟老师一起找到黄金分割点。
(给学生准备的彩线可以跟书的长度一样,以备后用。
)
学生测量。
作业本、杂志、手提袋、窗户、画框等。
了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清楚地认识黄金比。
寻找周围的黄金比。
解决教学难点
欣赏国内外的古瓶。
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能在它身上找到黄金比吗?
利用课件分析。
提示几条线,如瓶身的高度、瓶颈的高度,瓶口的宽度、瓶颈的宽度,瓶身的宽度、瓶底的宽度等。
小结:
在生活中运用的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有黄金比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美的享受。
这些装饰纹样都安排在花瓶的什么位置?
我们今天学习了比例知识,下面同学们就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吧!
学生有选择地欣赏作品,并用手中的工具测量。
(这时学生的测量可能只停留在外轮廓的长和宽上。
)
学生分组研究,寻找更多的黄金比,激发学习兴趣。
这些花纹分别安排在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处。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精美的比例。
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课堂评价
外形美
装饰美
创意新
学生按类型进行评价。
把自己的作业安排在相应的位置。
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课后作业:
找出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黄金比
找出人体的黄金比
测量你的头长和身高(设头长为1)比值
测量你父母的头长和身高(设头长为1)比值
找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具有黄金比
设计三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三小许小芳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游戏导入
组织学生做测量身高的游戏。
教师出示活动小人教具,演示人在伸展四肢时的比例变化。
小结:
我们刚才做的这两个游戏说明人在伸展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长方形的比例关系。
从游戏中我们发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比例关系,那么有没有一种最完美的比例呢?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直立站好,并将两臂伸开。
再请两名学生对这位同学两臂间的长度进行测量,看一看这个长度与身高的关系。
观察活动小人的比例变化。
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感受人体比例的奥秘,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比例知识的兴趣。
了解黄金分割比
出示课件,直观演示黄金分割比的关系。
学生观察线段的分割变化及比例关系。
初步了解比例的知识。
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比例知识
1.指导学生观看书中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图片。
简单介绍哥特式建筑特点及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背景。
2.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欣赏我国宋代范宽画的《溪山行旅图》。
简单介绍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学生观看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用尺子量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
测量之后会发现它是按黄金分割比设计的。
1.整体观察这幅画的气势。
2.局部观察画中的山、石、树、人的比例大小,分析画家这样画的目的。
感受巴黎圣母院的比例美感,学会欣赏建筑美。
通过欣赏体会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比例运用,并感受绘画作品中的比例美感。
分析生活中的比例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黄金分割比(近似值),现在请你来找一找。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例美。
说出自己看到过的具有比例美感的物品。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
分析古瓶的设计过程
指导学生分析古瓶。
出示古瓶图片,演示古瓶的各部分结构:
瓶口、瓶底、瓶颈、瓶身。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补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组有一张古瓶的图片):
1.动手量一量古瓶的各部分尺寸。
2.古瓶的造型是怎样的?
(可以从瓶口、瓶底、瓶颈、瓶身等部位去观察、分析。
)
3.研究古瓶的图案设计。
4.研究古瓶的色彩搭配。
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花瓶设计。
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具有造型美、比例美的花瓶。
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评价
组织学生举办小型花瓶设计展。
教师将学生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装裱画框以示奖励。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花瓶展示在黑板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上,互相参观。
学生评选出具有比例美感同时造型又美观的设计作品。
通过学生评选优秀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珍视艺术作品的意识。
知识拓展
出示课件,播放介绍古瓶的资料。
观看古瓶的介绍资料。
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在学生分析、欣赏时,要注重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发现、探究的关系。
这节课知识性比较强,对于黄金比例知识,教师要讲授清楚。
而在生活中的运用则要多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用比例知识去分析物象的习惯。
在制作花瓶时,教师要把瓶子的结构讲清楚,以防止学生盲目地制作而忽略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制作对称的花瓶基本上运用对折的方法。
先画出花瓶的一半,这就很容易使各部分比例失去控制。
教师可以用演示的方法,为同学讲解在对折(一半)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评价
(一)是否对美术中的比例(包括黄金比)有正确的认识。
(二)能否运用比例知识分析物象。
(三)能否运用比例知识制作比例合适的花瓶。
(四)能否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相关资料
(一)小词典
1.范宽,自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尚在。
为人处世宽厚疏放。
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甚精妙,继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范宽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中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和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
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点,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他的《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路边淙淙的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画出北方壮美的山川,使人如临其境。
(《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2.哥特是一个不准确的代名词,原为粗野、低级之意,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中世纪的总称。
直到19世纪西方历史学为细致分期,才把13、14世纪的两百年间作为哥特艺术时期。
哥特式教堂以崇高、华丽的神圣感获取信徒的崇仰。
哥特式教堂不仅是中世纪建筑的最高成就,也是中世纪美术的最高体现。
(二)资料库
1.《双耳瓶》:
其装饰运用了红、黑、黄3种色彩,形成一种黄褐色的色调,不仅协调,而且有浑厚、华丽之感。
双耳之间的瓶颈是一块长方形的空间,其间描绘了人首鸟身的装饰形象。
瓶肩与瓶身被红黑色的水平线区分成5条横带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进行纹样的装饰。
瓶肩以对称的花卉纹样进行连续排列。
瓶身的四条横带区域,分别以人首鸟身、狮子、老虎、牛、鸟等动物形象进行装饰,各种形象都以其侧面大小相等、布局均匀地排列在一条基线上,显示了一种均衡感。
在各形象之外的空间,皆以大小花卉纹样进行了填充,形成整个双耳瓶陶器表面的满地饰纹。
所有的具体形象,其大小、色块、线条的疏密与整个陶器的体形是相当吻合的。
它的制作是根据具体形象的安排与需要将红黑色填在黄色的陶土上,并留出黄色作为外形轮廓线。
瓶口与瓶底是大块的红黑色,瓶颈与瓶身的下部又是大块的黄色,上下呼应,与瓶身粗犷的区域线及其饰纹的生动细致描绘形成对比,浑然一体,取得了较好的装饰艺术效果。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
2.“磁州窑”型的瓷器,显得新鲜活泼、自然豪放,代表着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才能。
就花纹本身来看,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在图案的绘制上适当地吸收了绘画的方法,把绘画的优点运用到图案上来,因此显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
在风格上,矫健挺拔,简洁深秀,而且气魄很是雄健;在笔触意境当中,流露出作者的生活情感;在构图上,均衡整齐,整个画面在变化中调和统一。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
3.《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盛行。
位于法国境内巴黎市区,塞纳河中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最早、最成熟的基督教教堂。
该建筑是由法国巴黎人莫里斯·德·萨里设计的。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东西长130米。
东端是圣坛,圣坛后的外墙是半圆形的。
西端是大门,大门两边各有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
“十”字形平面的交叉处是个大穹隆,穹隆上部是一个瘦瘦的高达90米的尖塔。
尖圆拱券是哥特式教堂的特征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教堂中最美好、最和谐、最有特色的立面,是后世教堂的楷模。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屠美如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